乡村告别千年的孤独与贫穷,这是一个契机


乡村告别千年的孤独与贫穷,这是一个契机
文章图片
特约撰稿|十年砍柴
我的一位大学校友老白 , 二十多年前毕业时和我一起坐火车来到北京 。 前些年我们还联系较多 , 后来音讯久疏 , 听说他离开原来的单位 , 去卖医疗器械挣了些钱 。
前年又联系上了 , 问老白在做什么?他说一年大部分时间呆在老家 , 偶尔回京办些事 。
我知道他的老家在陇东黄土高原上 , 沟壑纵横 , 几十年前连吃水都成问题 。 问他回乡能做什么?那里的环境也不适宜归隐林泉呀 。
他兴奋地说起了这些年的经历 。

乡村告别千年的孤独与贫穷,这是一个契机
文章图片
▲大凉山95后空姐何爽返乡卖石榴 。 销售旺季 , 何爽每天都要奔波于县城周边的各个山头 , 从40万亩石榴园中挑选最优质的果子 。 (穆功/摄)
他在老家第一期承包了400亩地 , 种苹果 , 苹果树之间种苜蓿和马铃薯 。 苹果已经挂果五年了 。 第二期又包了400亩地正在整修 。 春天的早晨走在苹果园里 , 看着一大片白色的苹果花 , 听着蜜蜂嗡嗡的声音 , 那感觉真好 。
我再问苹果从山沟沟里怎么卖出去呀?老白信心满满地回答说 , “有拼多多呀 。 只要果子质量好 , 和拼多多合作 , 就不愁卖不出去 。 ”
1
这类故事近几年我目睹、听闻了不少 。
犹记得2019年4月初 , 我和几位朋友来到海南乐东县一片芒果地里 , 早熟品种已压弯枝头 , 正等着工人采摘 。
这片芒果园的老板亦是从城市里回到乡村 , 他和新电商合作 , 电商帮他推广、销售 , 也为他联系农业专家提供技术服务 。 老板自豪地说 , 今天你下单 , 三天后一箱芒果就能送到你北京的家中 。

乡村告别千年的孤独与贫穷,这是一个契机
文章图片
▲2019年4月初 , 作者参观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的芒果园(作者供图)
“一骑红尘妃子笑 , 无人知是荔枝来 。 ”杜牧曾写诗讽刺唐明皇宠幸杨贵妃 , 不惜用驿马接力 , 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来满足贵妃的口腹之欲 。
今天 , 这种帝王家才能享受的奢侈 , 对普通人来说已是寻常的消费 。 新电商给消费者带来的便利 , 几乎所有生活在城市的中国人都感受到 。
这种消费便利的背后 , 将会给中国古老的乡村带来何种变化 , 是更值得关注的历史性大课题 。
2
在中国历代文人的笔下 , 田园是美好的 ,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 ”而对长年生活在乡村的人来说 , 更多的是难熬的、却不得不承受的清贫与孤寂 。
乡村告别千年的孤独与贫穷,这是一个契机】“孤村芳草远 , 斜日杏花飞 。 ”宋代大臣寇准这两句词 , 写出了中国乡村千年来的孤独与美丽 。
衣食无忧的士大夫回到乡村 , 眼中看到的是“杏花飞” , 而对农民来说 , 所关心的是杏花凋谢后 , 能结多少杏子 , 杏子能不能在集市上卖出几个钱来补贴家用 。
中国的农耕文明延续了数千年 , 这种文明的生产方式多为男耕女织 , 规模小 , 分工简单 , 很少用于商品交换 。 如先秦时代《击壤歌》所云:“日出而作 , 日入而息 , 凿井而饮 , 耕田而食 。 ”
数千年来这样的生产模式陷入了简单的重复与循环 , 受制于这样的模式 , 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准一代又一代延续数千年没有大的跃升 。
孟子所言普通人憧憬的小确幸:“百亩之田 , 勿夺其时 ,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 , 申之以孝悌之义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七十者衣帛食肉 , 黎民不饥不寒 。 ”这一幕春秋战国时期圣贤设想的太平景象 , 直到清末民初对多数中国农民来说 , 仍然是可望不可及的人生梦 。
从清末民初到改革开放时代 , 对中国乡村和中国农民来说 , 百余年的主题词就是“离乡进城”(中间有三十年计划经济时代 , 因行政力量不能自主离乡) , 也可以说 , 叫逃离乡土 。
乡村凋敝了 , 故园衰落了 , 这是改革开放以后 , 媒体上随处可见的惋叹 。 乡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
和美国、澳大利亚工商业、农业在资本驱动下同时发展很不一样 , 和欧洲的庄园农业经济转型也有相当的差异 , 东亚精耕制作、自给自足式的农业在工商业文明冲击下的转型阵痛尤为巨大 。
传统的乡村承载了大多数的居民 , 传统的农业容纳了主要的就业人口 , 农业文明主导全社会的历史过于悠久 , 这样的民族和国家 , 其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最重要也最难的是农业的转型和乡村的现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