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迢迢车辙写青史:游井陉秦皇古驿道,感受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

参观井陉的秦皇古驿道,遇到个下雨天。几十个人同行,带雨具的人却很少。大家在写着“白皮关”的城楼下合了影,就在导游的带领下,沿着深深的车辙,在湿滑的山路上逶迤前行,行进了一段路程,我们透过密密的雨丝,看到了两条深深的石上车辙掩映在绿树掩映的峡谷中,这就是当年秦始皇下令修筑的古驿道了。
老年|迢迢车辙写青史:游井陉秦皇古驿道,感受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
文章插图

老年|迢迢车辙写青史:游井陉秦皇古驿道,感受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
文章插图
这是一段保存完好的古驿道,它千载沉沉地躺在河北省井陉县东天门景区。东天门位于井陉县城东,是古代由东而来进入井陉的关隘。沿着石头铺就的山路前行,最先到古驿站的铺舍前。在绿树掩映的小桥流水旁那座当年“置邮传命”的驿路铺舍,古风依日。
老年|迢迢车辙写青史:游井陉秦皇古驿道,感受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
文章插图

老年|迢迢车辙写青史:游井陉秦皇古驿道,感受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
文章插图
“立鄙守路”一一三间石砌小屋,是一座中国现存最早的古驿站,正中门楣上凹嵌长方石刻有“立鄙守路”四字,门前盘龙石雕作桥护栏,桥两侧是长方形饮马池。经专家学者考证,此驿站建于清嘉庆年间(1811年),有道光年间陕甘总督那彦成撰写的《平安州东路修治石道碑》碑文为证,路旁崖壁上还镶有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修路碑刻一块。驿站建立至今近200年,与秦皇古道比那是太年轻了,可如此年代的驿站,全国也仅存两处,另一处在苏州横塘,这两处驿站已被中国古代邮政史专家视为“活化石”。
老年|迢迢车辙写青史:游井陉秦皇古驿道,感受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
文章插图

老年|迢迢车辙写青史:游井陉秦皇古驿道,感受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
文章插图
东天门古驿道始建于西周时期,在秦始皇颁诏“治驰道”后加宽。两千多年漫漫历史,古驿道上留下了辒辌车载秦始皇尸体返回咸阳的陈迹,记录着韩信背水之战,清末庚子年间清军击溃德法联军的辉煌战绩。
老年|迢迢车辙写青史:游井陉秦皇古驿道,感受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
文章插图

老年|迢迢车辙写青史:游井陉秦皇古驿道,感受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
文章插图
山石裸露的古驿道,在雨水冲刷下,泛着幽幽的光泽。眼前深深的车撤把我的思绪带到两千多年前的岁月里。那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第二年,颁发了“车同轨”的“治驰道”号令,这条驿道得到重修和加宽,东由获鹿县城入井陉县境,历东天门等地长约百余里,虽不得方轨成列,当时也为首屈一指的大道,成为“燕晋通衢”。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病死在沙丘平台后,绕道崎岖山路返回。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篇写道:始皇崩于沙丘平台后,用车运载回行,道从井陉抵九泉,直道至咸阳。正是在返回咸阳的路上,随行的丞相李斯与赵高密谋,对始皇之死秘不发丧,篡改了始皇立长子扶苏为太子的诏书,并谋杀了戍边的扶苏和大将蒙恬,立幼子胡亥为君。为掩盖秦始皇的死讯,他们每日三餐往车上送饭,并装载腐烂的鲍鱼,遮掩尸体的臭味。
老年|迢迢车辙写青史:游井陉秦皇古驿道,感受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
文章插图

老年|迢迢车辙写青史:游井陉秦皇古驿道,感受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
文章插图
顺着车撤继续上山,关隘的城楼上,高悬着“东天门”的匾牌。门洞下,车轮在山石上辗过的辙痕有四十多公分深,从门洞两侧的石基上,可见经车轮辗轧而层层下凿的痕迹。道路不断被车轮辗深,又不断凿平,把关隘的门洞高高托起,这层层痕迹上也刻录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沧桑。这条古驿道还回响着韩信200轻骑的马蹄声。公元前205年秦末的楚汉战争,汉将韩信、张耳率万余大军由山西进井陉,面对井陉口赵国守将、成安君陈馀的20万大军,他们东渡绵河,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陈馀凭着兵多将广、险关隘口优势,从崖壁上望见韩信有限的兵将后,便大笑汉军自不量力,扬言要斩杀汉军于关外。
老年|迢迢车辙写青史:游井陉秦皇古驿道,感受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
文章插图

老年|迢迢车辙写青史:游井陉秦皇古驿道,感受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
文章插图
当时,偏将、广武君李左车出谋建议,韩信沿途破魏灭代,远道奔袭赵国,土气正旺。遂提出深沟高垒,闭关坚守,以逸待劳磨掉汉军锐气;同时,他请战带3万奇兵,从间道截断汉军粮草辎重,待其军心混乱举而歼之。轻敌的陈馀拒不采纳李左车的计谋,一意孤行。结果,韩信抓住战机,挑选2000精兵,连夜从山谷潜伏到赵军大本营附近。当陈馀率大军出寨交战时,埋伏的汉军即刻攻占了陈馀大寨,换成韩信旗帜,并在山谷两侧尽插汉军旌旗,对陈馀大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赵国军心大乱,陈馀很快失去指挥,激战中被韩信力斩疆场,20万赵军随即土崩瓦解。背水之战,成了我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