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观|丹巴碉楼——“千碉之国”的建筑特色

丹巴县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建制县时,取丹东、巴底、巴旺三土司音译汉文首字为县名,故名丹巴,是嘉绒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素有“千碉之国”的美称。这里有国内独有、世界罕见的中路、梭坡古碉群,具有浓烈的民族风格的嘉绒藏族民居,文化底蕴深厚。
据史书记载,丹巴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5000年以前,一个多部落的民族长期生存繁衍于此。遍布于丹巴境内的古碉便是这里世居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丹巴的古碉楼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称“邛笼”。
奇观|丹巴碉楼——“千碉之国”的建筑特色】碉楼功能较多,建于村寨要道旁,交通要隘、关卡等地的称“军事防御碉”;专门为土司守备而修的曰“官寨碉”;村寨中心,用于镇魔的八角碉叫“风水碉”,此处,还有警碉、界碉、房中碉等等。

奇观|丹巴碉楼——“千碉之国”的建筑特色
文章插图
碉楼远在汉代就开始在羌族地区发展盛行,至迟为清乾隆皇帝平定大小金川时所建。在南北朝时期,丹巴就已经碉楼林立到五代以后,碉楼建筑技术就已经成熟。丹巴碉楼现有260座,据说全盛时有近万座之多,这没有大量的人力、财力是无法完成的。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
丹巴碉楼主要集中在四川省丹巴县河谷两岸,以三五个一组相互呼应居多,也有像梭坡十三角碉这样独于山头的。在碉楼集中的地方,数十座碉楼连绵起伏,形成蔚为壮观的碉楼群。丹巴碉楼每一座都经受了百年风雨,棱角分明地巍然屹立。
关于碉楼有这样的传说:很久以前,大渡河河谷之中有凶猛的妖魔,专门摄取男童的灵魂,为了保佑孩子成长,谁家生了男孩,便要修筑高碉,以御妖魔。孩子每长一岁,高碉就要加修一层,而且要打炼一坨毛铁。孩子长到18岁的时候,碉楼修到了十八层,毛铁也打炼成了钢刀,此时将钢刀赐予男孩作成人礼物,鼓励他勇敢战斗,克敌降妖。

奇观|丹巴碉楼——“千碉之国”的建筑特色
文章插图
出丹巴县城沿大渡河而下,行大约7公里,只见河对岸山坡上,数十座碉楼拔地而起,或三五一群,或独立山头,碉与碉之间相互呼应,依山成势,形成蔚为壮观的碉楼群,“高十余丈……状似浮图。”这便是著名的丹巴碉楼。
丹巴的碉楼是由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嘉绒藏族所建。据考证,早在公元前1700年前,生活在大渡河流域的嘉绒藏族同胞就掌握了片石筑墙的工艺,随着生产、生活的需要,特别是为了防御野兽和战争,修筑高碉成为川西北河谷地带嘉绒藏族典型的文化特点。
古碉以泥土和石块建造而成,外形美观,墙体坚实。古碉大多与民居寨楼相依相连,也有单独筑立于平地、山谷之中的。古碉的外形,一般为高状方柱体:有四角、五角到八角的,少数达十三角。高度一般不低于10米,多在30米左右,高者可达50到60米。

奇观|丹巴碉楼——“千碉之国”的建筑特色
文章插图
其碉楼形状各异,层高六至十层,碉基结实,基宽越高越窄,碉体用片石砌成,砌艺精湛。这种碉楼是丹巴独具特色的建筑,在丹巴全县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河谷两岸。或三五个一群,或独立于山头,碉与碉之间相互呼应,依山成势;集中的地方,目力所及,数十座碉楼连绵起伏形成蔚为壮观的碉楼群。在众多碉楼群落中,尤以梭坡乡境内碉楼群最具特点,共84座,堪称碉楼博物馆。
古碉楼是嘉绒藏族建筑的杰作,距今已有千年历史,规模宏大、类型多样,建筑技艺高超,具有极高的美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文化学价值。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古建世界,我们不仅仅只做古建筑!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