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特殊的农业制度——敞田制,为何衰败?不能只怪圈地运动

敞田制是英国中世纪时期盛行的一种土地制度 , 它与轮作制和条田制并列为西欧社会的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形式 , 这一制度在中世纪时期促进了英国农业的发展 , 为英国经济保驾护航 。

英国特殊的农业制度——敞田制,为何衰败?不能只怪圈地运动
文章图片
然而 , 敞田制属于中世纪时期的英国 , 却因其分散性等特征而不再属于走向近代的英国 , 所以敞田制的衰败也是自然而然之事 , 代之而起的是盛行一时的圈地运动 , 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敞田制的衰败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是16世纪之前 , 这一阶段的衰败主要来源于敞田制本身的弊端 , 敞田制中的农民生产活动是一种自发的行为 , 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 , 敞田以条田的形式划分沟壑无疑浪费了大量土地 。

英国特殊的农业制度——敞田制,为何衰败?不能只怪圈地运动
文章图片
第二阶段是16-19世纪 , 圈地运动的兴起对敞田制的衰败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 圈地运动破坏了敞田制所坚持的个体生产原则 , 迫使农民丧失土地 , 成为富余劳动力 , 推动英国农业关系变革 。
一、敞田制及其衰败的分期
1.敞田制:中世纪英国特殊的农业制度
敞田制是英国中世纪的一种耕作制度 , 它属于西欧封建庄园经济的一种 。 敞田制将土地划分成条田的形式 , 一方面是便于耕种的目的 , 另一方面是为了分清农民间的土地 , 避免占田的出现 。
由于条田是由田垄、犁沟以及其他一些界堤分隔开来 , 这就起到了防止占田的情况 , 因为常常有一些农民为了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田亩 , 将目光集中在削减田垄或犁沟的宽度上 , 而敞田制明确规定这些田垄和犁沟是不能强占的 , 它属于公田范围 。

英国特殊的农业制度——敞田制,为何衰败?不能只怪圈地运动
文章图片
敞田制要求农民在农作物收获之后 , 将自己的土地无偿地向其他农民开放 , 主要是为了大家共同放牧以及拾捡柴火 。 这种规定体现了英国农业经济中所包含的集体因素 , 每一个村社都是一个共同体 , 这种农牧结合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农村的团结 , 但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改革 。
从敞田制中的耕作形式来看 , 它依然延续了过去自然经济中的某些特点 , 具有明显的自给自足特点 , 尚未具备大农业生产的特性 。
农业史专家曾经为敞田制总结了几个明显特征 , 特征之一是农民拥有大量分散的条田 , 这也是敞田制得以存在的基础;特征之二农民必须将自己的条田向其他农民开放 , 每个农民都开放 , 最终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放牧空地;特征之三是农民在除休耕和收获期之外的时间里才拥有耕地唯一的使用权 , 其他时间里的使用权则属于同一村社的农民 , 每个农民都享有相应的权利 。

英国特殊的农业制度——敞田制,为何衰败?不能只怪圈地运动
文章图片
2.敞田制的衰败分期
敞田制的衰败时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16世纪之前 , 第二阶段是16-19世纪之间 , 前者的衰败主要是敞田制自身出现了一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衰败因素 , 后者的衰败主要是敞田制的发展受到了外来圈地运动的冲击 , 进而迫使英国农业生产关系做出相应改变 。
因此敞田制难以适应英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 总的来说 , 敞田制的衰败是内外因冲击作用下的结果 , 内因的冲击漫长而有力 , 外因的冲击短促而致命 。
邱谊萌在《16-19世纪英国土地制度变迁研究》中指出:“敞田制于1865-1875年这十年最后绝迹 , 1878年英国圈地调查委员会正式宣布敞田制的终结 。 ”16世纪之前 , 英国的敞田制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水土不服迹象 。

英国特殊的农业制度——敞田制,为何衰败?不能只怪圈地运动
文章图片
但毫无疑问的是 , 敞田制仍然能够适应这一时期英国的发展 , 它还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 这种生命的来源既有农民长期耕种的的累积经验 , 也有敞田制相比其他的田制更加先进的因素 。
16-19世纪之间 , 敞田制作为传统的耕地制度与新兴而有生命力的圈地运动作斗争 , 其背后是集体共有权和土地私有权的斗争 , 斗争的最后结果是圈地运动获胜 , 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土地和人力因素 。
至此 , 敞田制完成了它的使命 , 农民不再完全依附于土地 , 工厂成为新的选择 , 土地也不再单纯属于某一个家庭 , 更不是农民自给自足的工具 , 而转变成了资本生产的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