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林出版社|为了寻求最美风景,人类曾绞尽脑汁


_本文原题:为了寻求最美风景 , 人类曾绞尽脑汁
在这个急躁的时代 , “网红”一词似乎成为了最有力的宣传口号 。
【译林出版社|为了寻求最美风景,人类曾绞尽脑汁】网红店 , 网红景点 , 似乎只要沾上“网红”一词 , 小布尔乔亚们就会立刻带上手机、相机 , 趋之若鹜地奔赴“网红”的中心 。
他们不惜花费大量交通、排队时间 , 只为比照着社交平台上刷到的照片 , 在某一特定的地点 , 特定的角度 , 拍下同样的风景和构图 。 随后 , 他们不顾上吃饭或者与身边的亲友交谈 , 埋头精心PS出心中理想的照片 , 最后晒出了他们的劳动成果: 千篇一律的打卡照片和绞尽脑汁的文字 。

译林出版社|为了寻求最美风景,人类曾绞尽脑汁
本文插图

译林出版社|为了寻求最美风景,人类曾绞尽脑汁
本文插图

译林出版社|为了寻求最美风景,人类曾绞尽脑汁
本文插图
他们一边心满意足地等待朋友圈的点赞、评论 , 一边继续物色新的如画的风景 , 随时准备着进行另外一场自以为“别出心裁”的打卡 。
游客的体验具有一种特殊的循环性 。 他们对已在绘画和广告中得到美学验证的景色进行鉴赏 , 用“如画的”这类词语来评价它 , 而后又摄下这一景色来确证它的图画价值 。
此种方式鉴赏出来的景色就变成一种商品 , 对此 , 旅游业相当清楚 。 不过 , 虽然受到商业性的开发 , 它未必就是水货——
生活碰巧模仿了艺术 , 这是如画美给人的最纯粹的愉悦 。
为了寻找美 , 人类曾绞尽脑汁
如果你问一个英国人“美”意味着什么 , 几乎每个人都会描述一个风景——
湖泊、山脉、别墅花园 ,
有风信子和银色桦木的森林 ,
有红帆和刷了白粉的农舍的小港湾;
总而言之 ,是一个风景 。
那怎样的风景才是美的?为了找到心中的美 , 人类可是煞费苦心 。
在18世纪 , 英国的绅士们都随身带着一种叫“克劳德镜”的发明物 。 克劳德镜可以轻易创造出理想的景色 。 对于不会画画的游客来说 , 它能通过涂成各种颜色的镜片 , 使景色色调变暗、变形 , 轻易就能将各种理想化的想象呈现出来 。

译林出版社|为了寻求最美风景,人类曾绞尽脑汁
本文插图
▲日出 , 克劳德·洛兰布 , 1646–1647
印象派画家们则相反 。 他们常常到户外作画 , 寻找新的描绘光色变化的表现手法 , 描绘自己亲眼所见的自然风景和现实生活 。
在捕捉色彩亮度和自然光线方面 , 没有哪个画家可以和透纳相提并论 。 透纳最喜欢画的是大海 。 为了观察暴风雨中的大海的光影变化 , 他竟然让人把他绑在船的桅杆上 , 以防被海浪卷入海里 。

译林出版社|为了寻求最美风景,人类曾绞尽脑汁
本文插图
▲《光与色》 , 展出于1843年 , 透纳 , 泰特美术馆
另外一位印象派画家 莫奈认为对自然的一切描绘都必须“在现场”完成 , 因此 , 他特制了一条著名的小船 画室 , 这条小船曾载着他去探索江河景色 。 对光影的极致追求不仅 改变了他的工作习惯 , 不考虑环境舒适与否 , 而且还要产生新的技术方法 。

译林出版社|为了寻求最美风景,人类曾绞尽脑汁
本文插图
▲《画船上工作的莫奈》 , 马奈 , 1874年
为了追寻美 , 有人诉诸于工具 , 有人身体力行 , 有人诉诸于极致的要求 。
梵高的画作充斥着狂乱的翻滚符号和烟火的旋绕符号 。他的传世之作《星月夜》是其中的代表 。分页标题

译林出版社|为了寻求最美风景,人类曾绞尽脑汁
本文插图
▲《星月夜》 , 梵高 , 1890年
而在两年前 , 他的作品则显得安静了许多 , 这是他经过大量的练习素描 , 不断精进 , 以达到心目中的理想美 。

译林出版社|为了寻求最美风景,人类曾绞尽脑汁
本文插图
▲《罗纳河上的星夜》 , 梵高 , 1888年
如今再看这幅《星月夜》 , 人们似乎听到梵高已发展到狂喜、遗憾或绝望的尖叫的声音 。
风景从来都不是如画的 , 审美才是
在西方艺术里 , 风景画只有一个短暂而间歇的历史 。
在帕台农神庙时代和沙特尔大教堂时代 , 风景画不曾存在的;在乔托和米开朗基罗看来 , 风景是与正题无关的 。
到19世纪 , 风景画才成了占优势的艺术 , 并创造了自己崭新的美学 。
当代最杰出的英国艺术史家肯尼斯·克拉克在《风景入画》中 , 在艺术史上第一次把“风景”作为的一个独立对象来研究 。

译林出版社|为了寻求最美风景,人类曾绞尽脑汁
本文插图
他这本风景画研究开山之作中 , 把风景分为了 “象征风景”“事实风景”“理想风景”“自然景象”等 。
在象征风景里 , 细节是被装饰或作为富于表现的图案结合在一起的 , 将这些因素融入一个总体印象是靠对光的知觉完成的 。
从列奥纳多到修拉的画家以及批评家都坚持: 对光的呈递是绘画科学的一部分 。
但是胡伯特 · 凡 · 艾克、贝利尼、克劳德、康斯特布尔以及柯罗向我们说明: 对光的描绘之所以具有美学价值是因为它是爱的表现 。

译林出版社|为了寻求最美风景,人类曾绞尽脑汁
本文插图
▲《田园合奏》 , 乔尔乔内和提香 , 约1509年
印象主义者有时感到需要求助于科学来捍卫他们的直觉 , 在这个时候 , 科学仍然基于对某种潜在的自然秩序的假定:自然无疑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 。
所以 风景画就像所有艺术形式一样 , 是一种信仰的行为;在19世纪初期 , 当保守的和成体系的信念走下坡路时 , 对自然的信仰就变成了一种宗教形式 。
虽然这种信仰不再为批评意志乐意接受 , 但它仍然大大增加了由“美”这个词在庸人心中唤起的记忆与直觉的复杂性 。
从风景入画到风景如画
在克拉克的理解中 , 风景画的变迁代表了一种认识自然、观看自然的方式 。在对自然的理解、想象和塑造中,风景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18、19世纪时期流行于英国的"如画"美学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
"如画"指的是某处景观"看上去像一幅画"或"适宜入画" 。
那么 , 什么样的风景适宜入画?
风景并非看上去那样纯然的客观的存在 , 而是与我们的记忆、国家、民族性格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具有代表性的是庚斯博罗的作品《安德鲁斯夫妇》 。

译林出版社|为了寻求最美风景,人类曾绞尽脑汁
本文插图
▲《安德鲁斯夫妇》 , 庚斯博罗 , 约1750年
画面的左方的安德鲁斯夫妇正以—种骄傲的眼神看向观者 , 其背后的大片的自然风景为他们所拥有的土地和财产 。 画家通过这种方式邀请观者欣赏安德鲁斯夫妇的地产 。 在此 , 风景并非自然 , 而是资产 。
18 世纪末 , 游览英国已经成为英国上流社会的一种惯常活动 , 且慢慢地扩散至中产阶级 。 这些游客所到的景点属于私有地产 , 除了废墟和一些自然奇观外 , 还有当代的宅院、园林和工业景点 。 主人们越来越有兴趣把它们展示给上流社会的游客 。 原先主人们为了自己的观赏需求而委托创作的风景画和油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商业活动 。分页标题
到了透纳的时代 , 风景不仅仅再现自然场所 , 还暗暗体现了英国社会的变动 。 19世纪初 , 他应出版商要求 ,绘制了以自己30年间旅行速写为基础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如画美景》一书 , 复制了自己的旅行体验 。

译林出版社|为了寻求最美风景,人类曾绞尽脑汁
本文插图
▲《在雾中升起的太阳》 , 透纳 , 1807年
“如画的” , 这个词是一枚值钱的硬币 , 在旅游界流通 。 它意味着“像画一样” , 表明每种景色可以满足某种审美性的描述 。
初次领略美景 , 认出它们就是图画之中的熟悉类型 , 我们的体验会得到极大的提升:通过将景色描绘得如画般美丽 , 寄回家的明信片记录下了那种独特的愉悦 。
它也许美丽 , 也许幽雅 , 也许古意斑驳 , 不过只要它是如画的 , 就会马上引起联想 , 将它与我们对于所喜爱的事物的预想做个比较 。
从风景入画 , 到风景如画 , 人们观看自然的方式随着社会观念的变迁而改变 。但不变的是 , 人类在数千年中 , 对美的永恒追寻 。
相关图书
艺术史大师肯尼斯·克拉克传世经典
西方风景画研究开山之作

译林出版社|为了寻求最美风景,人类曾绞尽脑汁
本文插图
《风景入画》
[英国]肯尼斯·克拉克 著
吕澎 译
2020年10月
购买淘口令?? 2復zhi信息?rQFMcl7qEr9?回tao~b
每个人家里都应该有一套的西方艺术入门读物
顶级艺术史权威联袂撰写
北京大学世界史研究院院长钱乘旦教授精彩译笔
风景文化研究领域开拓性著作
解读景区开发和土地使用之间的博弈
揭开隐匿在风景中的权力关系
改变风景研究方向的经典之作
本期编辑:水晶汤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