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外不能穿外套?“规定动作”也太多了吧

校服外面不能穿外套?“规定动作”也太多了吧
校服外不能穿外套?“规定动作”也太多了吧
学生们在操场上活动 。(新华社采访人员 谢剑飞/图)天气渐凉 , 校服之外 , 常常给孩子加件外套 。 一来早晚凉 , 可以御寒;二来外套穿脱方便 , 在学校也可以按需穿着 。近日收到老师在班级群内的通知 , “最近天气渐冷 , 各位家长给小朋友加了衣服 , 请各位家长配合的是 , 外衣必须是校服 , 需要加的衣服加在校服里面” , 并特别说明外套不要带到学校里来 , 教室空间有限 , 并且容易弄脏弄丢 。现在还是秋天 , 校服是一件长袖开领衫 , 一般穿在秋衣外面 , 这样外面加个外套 , 早晚正合适 , 而校服并没有类似的外套 。 如果把衣服都加到校服里去 , 一来臃肿 , 二来小朋友好动 , 出汗了脱起来不方便 。 穿校服的好处很多 , 但是天气凉了 , 在没有校服外套的情况下 , 学校就不该一味要求只能把衣服加在里面 , 毕竟不管穿什么衣服 , 首先是保暖、方便 。学校是一个集体场合 , 有些规定和要求 , 家长是有准备的 , 也是能够理解的 。 孩子今年刚上一年级 , 开学前我们收到的家长信对开学的准备作了详细的要求 。 从铅笔的型号、直尺的长度 , 到书包和文具盒的样式 , 再到姓名贴的格式 , 科目书袋的要求等等 , 非常详细 , 我拉单挂账 , 一条一条落实 。 有些要求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特点 , 比如尽量用功能简单的笔袋 , 不用铁质文具盒 , 太花哨的 , 小朋友容易分心 , 铁的掉地上 , 影响课堂教学;不带卷笔刀 , 保证安全;HB铅笔更适合书写等 。但在我看来 , 也有些要求 , 给人感觉必要性不大 , 更多是为了好看、好管 , 精于其表 , 反而显得些许粗糙 。 虽然不能拿我上小学那时来作比较 , 但毕竟我也是个“过来之人” 。比如包书皮 , 其实是个好传统 , 有助于孩子养成爱惜书本的习惯 。 我小时候最喜欢包书皮 , 到现在还记得包的方法 。 当时的材料就是挂历纸、报纸 , 讲究一点的 , 还可以买一张大牛皮纸 , 结实耐用 , 用坏了再包 , 既动手也动脑 。 现在不管是书还是本 , 只要是个东西 , 厚的薄的 , 大的小的 , 都要用透明书皮包起来 。 不用说 , 只能上某宝 。 这种书皮类似贴膜 , 孩子基本搭不上手 , 我也是花了2个晚上 , 边学边干才完成任务 。 包书皮的意义呢?只剩下孩子不容易弄坏书本 。比如姓名贴 , 或许是我离开小学太久了 , 我真的是不能理解 , 为什么自己的书和作业本 , 不能让孩子自己写名字呢?为什么要统一用姓名贴纸呢?无非是孩子写得不好看 , 一个班级交上去也远不如贴纸美观 , 但这只是成年人的看法 , 或许学生们认为自己写的名字更好看呢?何况 , 在封面上郑重写下自己名字 , 也是一种体验 , 是一种展示 ,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自己书写名字的权利 。还比如科目袋 , 就是大书包里要装小布袋 , 按照科目分门别类 , 一个萝卜一个坑 。 我以为这是什么新花样 , 某宝上一搜关键字 , 铺天盖地 , 不同科目不同颜色 , 而且科目标签都在袋子外面贴好 , 一步到位 , 一键下单 , 快递到家 。 这架势 , 说明书袋俨然已成为不是全国统一的统一要求 , 只是我孤陋寡闻罢了 。 书本是需要整理好的 , 方法也不止于统一要求的小布袋 。这样的规定随着教育教学的规范化 , 越来越多 , 越来越细 。 伺察以为明者,常因明而生暗 。 太过细致完善的要求 , 反而透出一股粗糙的味道 , 副作用不小 。物之不齐 , 物之情也 。 不同的家庭 , 不同的学生 , 有着各种各样的“不齐” , 在保证基本教学秩序和人身安全的前提下 , 如果能容忍 , 甚至是鼓励学生的“不齐” , 我想这是顺应人性的 。 君不见 , 网络上时不时爆出的“魔性课间操” , 往往引得一片叫好声 , 同时也是满屏的“别人家学校”的酸味 , 这说明我们的“规定动作”多了 , “自选动作”还是太少了 。这些总归是学校秩序上的小事 , 但一叶知秋 , 教育教学中总是面临很多选择和拿捏 。 大家总是说 , 做事既要讲原则性 , 也要有灵活性 。 但因为原则性 , 一般强调的是步调一致 , 看得见、摸得着 , 一声令下 , 立竿见影 , 在实际工作中 , 往往成为思维的捷径 。 而灵活性 , 就不是那么好掌握了 , 既需要坚持原则精神 , 更需要主动担当 , 甚至是担责 。 相比学校和教育部门 , 家长天然处于弱势 , 没有多少话语权 , 对学校的要求一般都会不折不扣 , 但处于教育教学各个节点上的机构和人员 , 如果敢于并且善于向上传递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和声音 , 并力所能及做一些灵活性的变通 , 将是善莫大焉 。(作者为上海央企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