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21金融研究:如何抢夺2万亿健康险市场? 寿险公司业务结构闪转腾挪

经受住疫情考验的寿险行业 , 业务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 发展新阶段叠加疫情冲击按下寿险公司转型升级“加速键” 。
疫情激发了健康险配置需求
今年以来 , 疫情提高了居民对疾病的自我防范意识和对健康风险的保障意识 , 激发了健康险的配置需求 , 推动了健康险行业迅速发展 。 一季度 , 保险行业健康险业务保费1098.38亿元 , 同比增长20.83% , 在各险种中增速最快 。
银保监会在银行业保险业一季度运行发展情况发布会上指出 , 从宏观环境看 , 各项政策措施陆续出台 , 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将逐步减弱 。 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 同时社会风险意识、群众保险意识将得到显著提高 , 对保险功能作用的认识将进一步加深 , 保险保障需求将持续增长 , 这是大趋势 。
1-8月 , 保险行业健康险业务保费5897亿元 , 同比增长8.78% 。 同期 , 产险公司健康险保费872亿元 , 同比增长39.07%;寿险公司健康险保费5205亿元 , 同比增长15.1% 。
寿险公司健康险保费继续小幅回落 ,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前期受疫情影响的健康险保费快速增长红利已经逐步释放 。
麦肯锡咨询报告表示 , SARS驱动了健康险业务发展 。 2003年SARS结束后 , 围绕“SARS”保障需求出现了各种保险创新产品 , 当年健康险业务甚至连续几个月出现100%到300%的高增长 。 2004年后 , 寿险、健康险、意外险增速大幅放缓;而财险 , 特别是企财、责任、货物运输保险增速则持续大幅增长 。
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指出 , 力争到2025年 , 健康险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 。 据此测算 , 未来5年健康险复合增速为20%左右 。
值得一提的是 , 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将健康管理嵌入健康保险中 。 如此一来 , 形成了一个从“低频”向“高频”的逻辑关系 , 即通过健康保险、健康管理等布局形成业务闭环 , 为消费者提供以保险保障为核心 , 并融合疾病预防、健康管理 , 到医疗问诊及医疗信息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 从住院保障的低频服务切入至在线诊疗的高频互动 。
万能险实际利率调至5%以下
1-8月 , 以万能险保费收入为主的寿险公司保户投资款新增缴费为5343亿元 , 占比18.15% , 同比下降18.59% 。
在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开展银行业保险业市场乱象整治“回头看”工作的通知》中 , 保险机构市场乱象整治“回头看”工作要点单独列明万能险业务 。 具体包括 , 万能单独账户的资产未单独管理;在同一万能单独账户管理的保单未采用同一结算利率;万能账户实际结算利率未根据万能账户单独资产的实际投资状况科学合理地确定 , 存在刚性兑付的情形;万能单独账户资产负债严重错配 , 对可能存在的利差损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未制定可行的应对措施等 。
《中国保险业风险评估报告2020》指出 , 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 ,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 , 长期来看市场利率中枢大概率震荡下行 。 同时 , “资产荒”现象仍在延续 , 保险资金中长期配置压力有所加大 , 再投资风险有所增加 。 低利率环境下保险公司利差损风险增大 。 部分保险公司对利差损风险认识不够充分 , 需关注万能险带来的“软性”利差损 , 防范调节机制失灵 。
20世纪90年代末 , 国内一年期存款利率从最高10.98%一路下滑 。 在这一过程中 , 一些保险公司不仅没有认识到利差损的危害 , 反而认为寿险产品收益率有竞争力 , 正是拓展业务的好时机 , 结果“卖得越多 , 亏得越多” , 最终在监管部门接连发文下调预定利率后才刹住车 。
造成利差损的主要原因有二 , 一方面是负债端的预定利率偏高 , 另一方面是资产端的投资收益偏低 。 保险公司确定的万能险账户实际结算利率是否科学合理 , 主要看真实的投资收益能否支撑 。 分页标题
今年8月 , 银保监会根据非现场监测情况 , 发现部分人身险公司万能险账户财务收益率低于实际结算利率 , 存在利差损等风险隐患 , 为此约谈了12家人身险公司总经理和总精算师 。 目前 , 市场上万能险账户实际结算利率普遍下调至5%以下 。
瑞士再保险报告指出 , 趋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味着 , 中长期看 , 利率中枢将持续下移 , 使寿险业务面临更高的利差损风险 , 进而使其盈利能力承压 。 因此 , 寿险公司需积极调整长期策略 , 多元化投资结构 , 同时应用数字化手段和科技元素来降低运营成本 , 探索创新方式 , 巩固其核心竞争力 。
长期储蓄型年金再战“开门红”
资料图 。
按照往年经验 , 每年四季度起保险公司将先后进入“开门红”销售阶段 。 目前 , 寿险公司对2021年“开门红”态度较为积极 , “开门红”启动时间更早、产品力度更大 。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与2020“开门红”时间段高度重叠 , 无论是银保还是个险渠道 , 都受到了显著影响 , 这部分损失主要是长期储蓄型年金 。 在市场低迷、业绩承压的环境下 , 寿险公司开始重新审视价值与规模的平衡 。
今年1-8月 , 中国人寿原保险保费收入4928亿元 , 同比增长11.19%;新华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166亿元 , 同比增长28.27%;平安人寿原保险保费收入3439.82亿元 , 同比下降4.4%;太保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666.04亿元 , 同比下降1.74%;人保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775.65亿元 , 同比下降5.39% 。
从目前的情况看 , 由于其他理财产品收益率下行 , 当前保险公司“开门红”产品的收益率吸引力较高 。 不仅如此 ,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风险保障和养老规划 , 把保险和养老金作为家庭投资组合的重点板块 , 这也将对“开门红”起到助力作用 。
保险的配置价值与优势:一是为家庭财务安全提供风险保障服务 , 包括风险管理与财务补偿 , 解决个人和家庭生命周期中的教育、养老、医疗等问题 , 抵御外部冲击 , 转移债务风险;二是为家庭财富增值提供财富管理服务 , 利用保险的跨周期资产配置和长周期价值防御优势 , 应对经济周期中的投资波动 , 维持长期稳定收益 , 并可实现财富代际传承 。
需要注意的是 , “开门红”是常规的商业营销行为 , 既有利于消费者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保险产品 , 也有利于保险公司提高业绩 , 有序调整全年发展节奏 , 但在这一过程中 , 也存在“急功近利”等问题 。
《中国保险业风险评估报告2020》指出 , 目前 , 我国寿险行业实现了“量”的高速增长 , 同时面临着“质”的多方面不足:产品风险保障程度不足且严重同质化 , 竞争焦点集中在短期营销费用投入等低效率阶段 , 代理人队伍大进大出现象突出且专业化能力素质不高 , 科技建设创新成果碎片化且多集中在营销领域 , 粗放的发展方式已逐渐落后于现阶段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 只有转变经营发展方式、深化供给侧改革、探索创新发展动力 , 才能保障行业继续保持较高增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
(本文摘自《中国金融业发展趋势报告(2020)》 , 该报告将于2020年11月10日-11日召开的第十五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对外发布 。 )
(作者:李致鸿 编辑:马春园)
(责任编辑:李佳佳 HN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