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旗峰雅韵|迎恩门:莞邑原点地标符号,传承存续千年文脉
本文插图
作为东莞地标 , 迎恩门见证岁月流转与历史沧桑
回望浩浩历史长河 , 有着超过1260年建城史的东莞 , 不但镌刻着岭南文明长久发展的闪亮印记 , 同时也留下了诸多别具特质的城市符号——对于东莞人而言 , 西城楼(即迎恩门)可谓最为生动、熟悉、亲切的共情见证 , 无论孩提抑或成人 , 都有着关于它的一段记忆 , 时光漫步 , 每一刻都是崭新的 , 但西城楼却是太多人心内永远不变的港湾与归宿 。
是的 , 从“城市文化标志”角度审视 , 西城楼作为莞邑大地如今仅存的古城墙 , 当属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建筑、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在唐代确定位置、修筑砖土城墙后 , 明洪武时期以御敌所用加固建成 , 并得名“迎恩门” 。 1958年在原有基座上整修 , 并重新加筑二层城楼——就这样 , 数百年来迎恩门巍巍矗立 , 无声胜有声 , 将东莞地域文化的历史内涵磅礴传递 , 且在不断修葺、完善工作的努力下历代延续 , 已成为东莞文化的最直观象征 。
本文插图
迎恩门城楼在东莞市的地理位置示意图
600余年的风风雨雨中 , 东(和阳)门、南(崇德)门、北(镇海)先后化作历史尘埃 , 古城墙也在东莞的城市建设过程中成为追忆 , 唯有迎恩门历久弥新 , 宛若“沧海遗珠” , 惯看秋月春风 。 2008年 , 西城楼被正式认定为“东莞城市原点” , 在更为壮阔的时空维度彰显不凡 , 继续在光阴流转中凝望变迁——旗峰山下凝神遥望 , 莞邑地标般存在的迎恩门 , 在无尽的时空之中 , 将厚重深邃的东莞历史文化进行着最为生动的诠释 。
【迎恩门简介】
本文插图
【凤凰台|旗峰雅韵|迎恩门:莞邑原点地标符号,传承存续千年文脉】
唐至德二年(757) , 东莞县城移至 , 建西城门于此 , 砖筑 , 屡有重修 。 明洪武十七年(1384) , 改砌以石 , 今之城门 , 即其遗迹 。 城门有两重 , 距此前门五十公尺尚有一城门(俗称“仔城”) , 上有石刻匾曰“迎恩” , 故西城门号迎恩门 。 仔城一九五八年拆除 。
迎恩门上原有城楼 , 清末已毁 , 民国间 , 建简陋之城楼 , 一九五八年改建今状 。 其顶之绿琉璃瓦 , 为资福寺中大雄宝殿原物 。 城楼历四十六年 , 已有敝朽 , 遂于二四年十二月大修 , 次年一月竣工 。 碧瓦飞甍 , 红墙丹柱 , 颇具壮观 。
本文插图
傲然矗立的迎恩门 , 是东莞城市底蕴的恒久标志与象征
1“根”深蒂固莞人乡情系之于此
2010年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等知名建筑的设计者何镜堂 , 在回到家乡东莞莞城参加一场交流活动时 , 曾如此形容自己眼中的西城楼:“莞城要衍生文脉 , 而西城楼就是东莞的根 , 我们要好好保护西城楼 , 因为这代表着东莞的历史”——而这也是大多数东莞市民的共同心声 。
古今中外 , 人们对于“美”的认识与理解 , 纵然有着语言、风俗之别 , 但实质上高度统一 。 正如美国作家爱默生的经典总结“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 , 能够长久留存于脑海 , 且代代相传沿袭守望的建筑 , 或许就是最为直观的呈现 , 留存在当地人脑海中的 , 自然也就有着各自不同的情怀风貌 。
“其实从心底讲 , 并没有刻意去关注它的那种特殊感觉 , 因为西城楼一直在那里 , 就好像东莞人的老朋友一样 。 ”作为土生土长的东莞人 , 陈广坤表示 , “但只要到了重要的节日 , 这里肯定是最有人气的地方 , 举办的各种活动都是最能代表东莞的 , 就是很熟悉、很亲切 , 不用多余的客套 。 ” 分页标题
历史在不断演进 , 西城楼不仅对东莞人有着不一样的印象 , 也令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士领略着这座岭南名城的历史韵味 。 “在我看来 , 西城楼就是东莞的标志 , 虽然是以现代制造业闻名 , 但这里依旧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 。 就好像提到北京就会想到天安门、提到西安就会想到钟楼一样 , 西城楼也是东莞的视觉符号 。 ”在东莞工作、生活多年的李立如此描述 。
2恢弘大气巍峨历史承载其中
既然被广泛理解为“城市符号” , 那么 , 西城楼究竟有何独到之处 , 站在这个角度 , 不妨重新了解——
迎恩门 , 位于东莞市莞城街道西正路 , 在唐代土墙基础上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重建 , 位于彼时东莞城西 , 民间故称“西城门”“西城楼” , 明、清两代均有重修和扩建 。 原城墙与道家山、钵盂山、东(和阳)门、南(崇德)门、北(镇海)门三座城门相连 , 城外有壕沟 , 形成了完整的防御工事体系 , 共同守护城内百姓 。
之所以说“守护” , 就需要回到历史中解读:明朝中期 , 随着地方财政需求及北方中央控制力衰退 , 游弋于珠江口屯门东莞一带的倭寇势力 , 逐渐萌发进犯之意 , 在东南沿海屡有侵扰行动 , 而当时的东莞城墙“只不过是沿袭自唐代的一段低矮土墙 , 一旦出现有组织的大股倭寇洗劫 , 难以担负起军事防御任务” 。 由此 , 时任南海卫指挥常懿审时度势 , 集合力量修筑东莞城墙 。
根据史料记载 , 仅用一年时间 , 常懿指挥下的全新东莞城墙便竣工启用 , “长1299丈 , 高2.5丈 , 厚3.5丈 。 城墙上每隔30丈 , 设有一警铺 , 共有40个 , 并筑有雉堞2031个 。 城墙东西南北又分别设有和阳、迎恩、崇德、镇海四座城门遥相呼应 , 与城墙环护东莞城 , 形成铁桶般的守备屏障 , 只要把城门一关 , 倭寇就无法入城” 。 再经考证 , 几处城门中 , 东(和阳)门、南(崇德)门军事意义更为突出 。
本文插图
走过风风雨雨 , 迎恩门与莞邑大地共同见证沧桑岁月
3无言史书厚重积淀源远流长
从专业角度理解 , 城墙作为“石头书写的历史” , 是华夏文明重要的体现形式 , 不但反映古代建筑科学、军事科学 , 更结合不同地域自然、人文因素 , 有着显著的地方特色 。 虽现无整体保存 , 一段古代东莞城墙的夯土层仍有实物 。
从正式修筑至今的600余年里 , 迎恩门作为莞邑门户 , 始终是东莞的战略、商贸要地 。 整体而言 , 当下的迎恩门城楼为重檐歇山顶 , 首层红砂岩石建筑 , 为最初样貌从未更改 , 二层为1958年重修城楼建筑 。 具体回溯 , 历代整修也均可考证:
明嘉靖年间 , 知县孙学古加以修葺城墙 , 增高四尺 。 因发生叛兵 , 知县舒应龙提议增筑月城 , 后任杨守仁完成;
万历元年(1573) , 因隆庆末倭寇作恶 , 知县董裕修城墙432丈;
崇祯年间 , 知县李模、汪运光两次重修城墙、修缮城楼;
清雍正六年(1728) , 知县周天成勇自己薪俸重修城墙 , 增设作战器械;
清乾隆年间 , 因飓风袭击 , 五次重修城墙及四城楼;
清嘉庆年间 , 因飓风袭击 , 五任知县分段修复各处城垣及城楼;
清同治年间 , 两次修复北城楼 。
……
对于迎恩门数百年间的加固升级 , 同样也在写就着东莞更为真实的历史 , 过程中的卓绝与坚韧无需多言 , 这座城楼与莞邑大地以更加贴切的方式 , 在多个层面交相辉映 , 让一代一代东莞人形成了深刻的城市记忆 。
毫无疑问 , 西城楼作为物质性遗产 , 是东莞人无法切割的实物所在 , 生动记录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 , 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年轮 。 时空叠加之下 , 东莞的历史文化在目之所及处巍然延续传承 , 展现着不因光阴改变、从未淡化神采的魅力 , 对于家乡的自豪感 , 在人们的心中薪火相传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2019年2月19日 ,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第一灯——千角灯在元宵佳节于迎恩门前点亮 , 浓浓莞韵华彩绽放
4世代地标珍贵遗存升级修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 , 1958年至1959年 , 西城楼在原有基座上重新整修 , 而后又在城楼通道两侧各增加一小券拱门 , 之后继续进行多次整体修缮——“红墙绿瓦、飞檐斗拱、画梁彩柱、鲜艳绚丽 , 但仍保存了明洪武年间始建时的基座 , 原本用来防御的雉堞也被改为了方便群众登高赏景的栏杆” 。
1982年 , 迎恩门被公布为东莞县文物保护单位 , 2019年成为广东省第九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 这段更为贴近的历史 , 依旧是东莞人情怀的直接彰显——
根据记载 , 20世纪70年代 , 西城楼进行重修 , “将原来一条通道、两重城门改为三条通道 , 中门为大型车辆通道 , 两侧小门为自行车和人行道”;1982年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 , 进行定点管理 。
2005年初 , 再次大修后的西城楼与莞城文化广场联袂亮相 , 2011年进行细致翻修 , “城门以大块红砂岩石垒筑 , 城门之上建有城楼 , 楼顶为重叠歇山式构筑 , 有36根大圆柱支撑 。 双层飞檐琉瓦楼顶 , 八个飞檐角 , 都挂着精巧的风铃 , 四面通透 。 城楼下留拱形门洞 , 镶有近尺厚以坚实木材做的大门 , 门有两个大铁环作抽手 , 门环为虎头垫” 。
2018年春节前 , 西城楼最近一次进行重修 , 主要对基座及二楼外立面进行修缮 , 完工后“基座上腐蚀的空隙和刮痕被填补 , 门洞里剥落的表层重新刷上红漆 , 飞檐斗拱经过清扫之后更加古朴典雅 , 斗拱上的墙画进行了填色处理 , 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环顾现代化的东莞市内街景 , 这座代表性历史遗迹越加呈现出复古神韵 , 目之所及 , 恰若惊鸿一瞥 。
5区位显要中心地带辐射广泛
迎恩门城楼的“遗世独立” , 与东莞历史文化密切相关 , 继续将视野转向历史——在岭南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东莞 , 文化底蕴深厚 , 文物遗存丰富 , 见证岭南文明起源 , 被视作“粤海第一门户” 。 迎恩门的所在地 , 正是在东莞历史上长期扮演“核心”角色、位于东莞市境北部偏西位置的莞城街道 。
根据相关资料考证 , 莞城街道“自唐至德二年(757)将县治迁至此 , 并改名东莞 , 至今有1250多年的历史 , 一直是政府机构办公之所 , 为东莞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 之所以选址于此 , 也有着前人的高度智慧:莞城位于东江支流中部 , 三角洲与平原交汇之处 , “既能避免受到大的水患灾害 , 又能利用东江支流发展交通运输 。 ” 。
本文插图
明永乐东莞县城图
东莞古县城奠基后 , 历代宋、元两代 , 于明初由南海卫筑成石城 , “之后虽屡有修建 , 但城内基本格局一直保留至今 , 历史遗存也多有保存 。 特别是迎恩门 , 既是体现县城格局的主要要素 , 也是明代卫所制度的重要历史见证” 。
本文插图
清康熙东莞县城图
几乎是在迎恩门建成的同一时期 , 在宋元两朝基础上 , 莞城增筑新城 , 规模有所扩大 , 为明清时期规模进一步扩大奠定了基础 。 同时 , 莞城新增“布政司、急遁铺、察院、府馆、税课司、镇海司、南海卫等行政机构 , 关帝庙、英烈祠等宗教建筑” 。 明(崇祯)《东莞县志》记载:明末莞城居民区被划分为“三坊一厢”——三坊即阜民坊、桂华坊和登瀛坊 , 位于城内;一厢即迎恩厢 , 位于西门楼外 , 以迎恩城楼命名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民国时期东莞县城图
清朝初年 , 各地发展放缓 , 据其间《东莞县志》记载 , 莞城街巷分布与明末相差不大 。 但在经过康雍乾近百年的“休养生息”后 , 珠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 人口相应激增 , 莞城格局也发生重大变化:嘉庆年间的《东莞县志》记载 , 莞城“街巷有77条 , 城内街巷43条 , 城外34条” 。 在此基础上 , 民国时期的《东莞县志》记载莞城街巷达到226条 , “城内街巷97条 , 城外街巷已达到空前的129条” 。
6莞城寻迹错落古迹转角邂逅
以迎恩门为代表 , 莞城在东莞历史发展中的意义可见一斑 , 从这里向周边踱步 , 不同年代的古迹鳞次栉比 , 时空交错中 , 莞邑大地的根系脉络绵延相继 , 以下试举几例 , 管中窥豹:
市桥路——民间流传的“东莞旧八景”诗云:“黄旗山顶挂灯笼 , 市桥春涨水流东 。 凤凰台上金鸡叫 , 宝山石瓮出芙蓉 。 彭峒水濂好景致 , 海月风帆在井中 。 靖康海市亡人趁 , 觉华烟雨望朦胧” , 其中的“市桥春涨水流东”便是描绘市桥景色 。 据史料记载 , 市桥在北宋原名德安桥 , 桥两边为沿街商贩 , 两岸为茶居酒楼 , 商业活动繁荣;
旨亭街——相传明代于迎恩门外 , 设有“一驿站及一亭” 。 但凡圣旨来到莞城 , 县令需出迎恩门在此接旨 , “驿前街”与“旨亭街”就此命名 。 北起葵衣街、南达振华路 , 充满书香之气的旨亭街 , 走出过众多饱读诗书的莞邑名士 , 容庚、容肇祖、容媛三位近代学者所在的容家 , 便世代生活于此;
却金亭碑——位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要位置的东莞 , 在明清时期与周边国家的商贸往来极为繁盛 , 位于光明路、教场街街口的却金亭碑 , 立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 , 通过纪念明代番禺县尹李恺却金不受的廉政故事 , 反映着中国、泰国民间往来的生动史实 , 在研究明代对外贸易及涉外税制改革方面有着独到的历史意义之外 , 更凸显着民风淳朴的东莞人文环境 , 镌刻下了一段值得千古颂扬的廉政故事;
可园——从迎恩门城楼沿西正路经过阮涌路 , 以园林文化更为直观彰显岭南风貌的可园 , 便是莞城的又一处文化圣地 , 莞邑底蕴与景合一: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耗时约14年完工的可园 , 为莞城博夏人张敬修所建 , 继承中国古代园林的主要造园法则和手法 , 在三亩三(2204平方米)土地上 , “亭台楼阁、山水桥榭、厅堂轩院 , 一并俱全;廊庑萦回 , 亭台点缀 , 叠山曲水 , 极尽园趣”;
凤凰台——“凤凰台上金鸡叫” , 这一“东莞旧八景”同样在迎恩门旁写就着东莞文学史 , 原址在宋朝时建有上清观 , 旁有雁塔 , 凡中举者均在塔碑上题名 。 传说山上有凤凰草 , 曾引凤凰来 , 每日均有凤凰在啼叫 , 故名凤凰台 。 明代中叶 , 榜眼刘存业《凤凰台》诗说:“城中几许佳山水?胜日来游只凤台 。 ”
约在1461年 , 东莞诗人陈靖吉等十五人在此成立“凤台诗社” , 激扬文字470余年 , 直至抗日战争前 。 凤凰台几经修毁 , 至民国只剩红石台脚 , 2005年初 , 以“凤苔秋霁”为主题的雕塑 , 重新呈现“凤台诗社”的久远文化——东莞文化图腾之地 , 徜徉恣肆写就新篇 。
本文插图
穿过迎恩门 , 不经意间便与东莞历史邂逅相逢
7莞韵悠长岁月滋味经久不忘
作为东莞历史建筑的代表 , 西城楼无疑是东莞这座古老城市的恒久地标 , 是对于城市历史的集中回忆 , 在不变的空间里延续着东莞历史文脉 , 而最为可贵的是 , 它从未远离东莞人的生活 。
如前文所述 , 从明清至民国 , 以西城楼为圆心辐射 , 莞城的商品经济活动迅速发展、并因便利的交通条件形成规模 , 以豆豉街、茱萸街、卖麻街、皮鞋巷、元宝街、钉履街等以商品命名的街道为代表 , 佐以与南国气候相宜、更有助于商品买卖交易进行的骑楼建筑群 , 事实上的“西城楼商圈” , 早已客观形成 。分页标题
进入现代 , 西城楼继续与东莞人朝夕相伴 , 关于这座城市的经历 , 在这里都能找到回忆——1952年 , 东莞工人文化宫建成 , 在那个文化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 , 工人文化宫是本地居民最为主要的休闲娱乐场所;而后 , 随着1959年前后二层城楼工程焕彩 , 这里越发成为当时的“打卡地”;改革开放的春风 , 也让这里迅速开花 , 1981年开业的运河商场 , 是当时东莞最大的国有零售百货企业 , 人流如织的场景是为常态……
与西城楼有关的过往 , 东莞人一路走来 , 想必都会有自己的回忆 。 从这里出发 , 悠然行走间路过的斑驳 , 正是最为耀眼的城市符号 , 任何时候只要目光交错 , 都会燃点起你的不变记忆——东莞最为闪亮的“文化名片” , 莫不如此 。
【主要参考文献】
1.历代《东莞县志》;2.张伟龙《明清东莞城镇地理初步研究》;3.广东省东莞市地名委员会《广东省东莞市地名志》;4.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推荐材料迎恩门城楼》等
专题顾问:李炳球
专题策划:雷石鹏张洪波何杰
专题统筹:刘爱琳龙小晖
本期撰文:王晨征
本期图片:郑家雄
专题出品:都市新闻部
- 东芳雅韵|2021第五季完美童模 梁平赛区 复赛圆满落幕
- 专家开始呼吁重视普通流感疫情啦
- 美国大选投票站到底会不会发生火拼?
- 美术作品|“艺”起“发糖” “渝彩雅韵”渝中雅安美术作品交流展今日开展
- 书法|龙湾住建书香添雅韵,墨香润住建
- 新冠肺炎_社会|金秋雅韵:诗歌礼赞生命,感悟生命之韵
- 街区|千年承雅韵 一街汇古今 武平县兴贤坊传统文化街区正式开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