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一个国贫县的教育逆袭——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教育质量提升之路
_原题为 一个国贫县的教育逆袭——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教育质量提升之路
一张高考光荣榜 , 伫立在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新屯村村口 。 榜上显示:1962年 , 村里走出了第一个大学生;1993年 , 村里有了第一个留学生;今年 , 15名大学生榜上有名 。
望谟是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中最贫困的县之一 , 该县副县长、教育党工委书记谢金金坦言 , 望谟穷在面上的是交通不发达 , 与外界的沟通联系不顺畅 , 但实质上而言 , 是穷在教育 , 贫在人才 。
近年来 , 望谟县把教育作为拔穷根的根本 , 把最好的资源给教育 , 教育质量实现快速跃升 。 今年 , 该县本科录取人数全州排名第三 , 书写了穷县办好教育 , 学生“低进高出”的典范 。
一切为教育让路
从望谟县城出发 , 沿县道驱车大约两小时 , 在乐元镇平寨村平朗小学校门口 , 路“断”了 。
几年前 , 平朗小学没有围墙 , 从望谟县通往贞丰县的县道 , 就从学校教学区和生活区之间穿过 。 2017年 , 政府为了改善办学条件 , 把这条县道“断”了 , 改由学校南面绕行 , 原来的县道如今已是学校的跑道 。
县道变跑道 , 成为望谟“一切为教育让路”的生动体现 。
“望谟县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 是望谟县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脱贫任务重的主要因素之一 。 想要脱贫致富 , 不只先修路 , 更要重教育 。 ”今年4月 , 在黔西南州教育大会暨全面实施教育立州战略推进会现场 , 谢金金说 。
近年来 , 望谟按照“高中聚集、初中进城、小学留镇、村办幼儿园、保留必要的教学点”的思路 , 进行校点布局优化调整 , 新建、改扩建了一批学校 , 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因布局调整而空出的编制 , 优先补充义务教育学校 , 全县行政事业单位核定编制1万多个 , 教育系统编制占到了一半以上 。
在土地和经费紧张的情况下 , 望谟拿出最好的地块建学校 , 优先安排教育资金 。 据望谟相关部门统计 , 2016年至2019年 , 平均每年县级财政花在教育上的投入占全县财政投入的23% 。
望谟民族中学占地268亩 , 曾是县里最平整的一块土地 。 新校区建设初期 , 有人算过一笔账 , 如果将这块土地出售 , 差不多能卖4亿元 。 这一数字与望谟县2019年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当 。
望谟民族中学副校长韦昌勇进入学校已32年 , 在他的记忆里 , 老校区只有4栋楼 , 校园只有新校区的五分之一大 。
教师刘锦旭对那时“捉襟见肘”的情景记忆犹新:“学校面积太小了 , 学生很少做操 , 也没有地方活动 , 一到冬天 , 一个接一个生病 。 搬到新校区 , 学生们的体质明显好转 。 ”
最好的土地办教育 , 最多的编制给学校 , 最多的经费在教育 , 望谟举全县之力 , 全面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 彻底撕掉了教育弱县的标签 。
学生“低进高出”
“来者不拒 。 ”谈起学校的生源 , 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刘秀祥说 。
实验高中今年680名学生参加高考 , 录取318人 。 而3年前 , 这批学生的入学成绩很低 。
民族中学每年招生名额的一半是指标到校生 , 意味着每年都有文化课基础较弱的学生入学 。 而自2014年高考录取人数首次破百后 , 民族中学“一年一个样” , 今年 , 学校走出了905名大学生 。
“低进高出”更能体现一所学校、一个地区的教育“硬实力” 。
2015年8月 , 民族中学正式启动申请贵州省级示范性高中 。 课堂优良率是一个重要指标 , 那一年 , 韦昌勇组建了一支由教务处、学科组长等组成的听课小组 , 在全校开展听课活动 。
学校请来专家 , 给教师讲什么是一堂好课 , 怎样才能上好课 。 “老师眼里要有学生 。 ”这是韦昌勇至今仍印象深刻的一句话 。 正是这样的理念 , 改变了学校“满堂灌”的课堂 , 从某种程度上也改变了学校 。
为使理念落地 , 学校设计了“导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展示互动—教师总结—作业检验”的课堂教学模式 , 各科再结合实际形成本学科的教学模式 。
2016年 , 民族中学成功创建三类省级示范性高中 , 结束了望谟没有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历史 。
最大的变化体现在课堂 。 “老师的提问有了回应 。 ”韦昌勇说 , 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 , 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 成绩的提高水到渠成 。
实验高中近3000名学生中近一半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 , 刘秀祥还记得刚入校时学生迷茫的眼神 。 他认为 , 最主要是先让学生“找到自己” , 激起内心的斗志 。
对学生“低进高出” , 刘秀祥深有感触:“贫困地区的孩子 , 只要拉他一把 , 他就懂得感恩和努力 。 ”
老师“陪”出来的进步
刘锦旭右胳膊内侧有一条长长的疤痕 。 2018年5月 , 她在上班路上出了车祸 , 右胳膊肱骨骨头粉碎性骨折 。 此时距离班上学生参加高考只有21天 。
放心不下学生 , 出院第二天 , 刘锦旭打着绷带回到班里看望学生 , “别的班都有班主任送考 , 我也要去送我的学生” 。 高考完 , 她又全程指导学生填报志愿 。 当年 , 刘锦旭班上有45人考上大学 , 而她的右胳膊至今使不上劲 。分页标题
当教师是个“苦”差事 , 用刘秀祥的话说:“学生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是老师‘陪’出来的 。 ”
刘秀祥一周有5天住在学校 , 他在学校的家就安在学生宿舍一楼 。 “不少学生从小就是留守儿童 , 他们缺失的关怀 , 很多时候需要老师填补 。 我们的老师 , 有的早上6点到校 , 晚上11点才回家 。 ”
同事杨通鸿曾与刘秀祥一起查寝 , 规定早上6点起床 , 刘秀祥5点40分就等着播放音乐 。 晚上 , 教师和学生都睡了 , 他还在检查 。 跟在刘秀祥身后 , 杨通鸿常常感动 , 他明白了“要给学生最长情的陪伴” , 也明白了“做教育真的可以实现人生价值” 。
民族中学食堂后面是教师公租房 。 “尽管学校没有要求 , 但很多班主任都会主动申请住校 , 除了回家睡觉 , 其他时间都在教室和办公室 。 ”该校教师黄秋梅说 , 有的教师盯完早读 , 再送孩子上学 。
韦昌勇提及对教师激励政策 , 县里出资给全校教师发奖金 , 每人每年最多的能拿到近3万元 , 职称评定、岗位晋升和评奖评优也会有优待 。
刘秀祥回到家乡的8年 , 是望谟教育快速发展的8年 , 也是望谟百姓扭转“读书无用”观念的一个阶段 。 从很多人上不起学到没有一人因家庭贫困辍学 , 从考不上大学到能考上大学、改变命运 , 乡亲们看到了读书的力量 , 反过来更重视教育 , 更加认识到教育是彻底改变世代贫困宿命的根本 , 是真正能走出大山的那条路 。
《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06日第1版
【教育|一个国贫县的教育逆袭——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教育质量提升之路】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 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谢谢 。
- 山西一工人,偶然捡到“发光”圆柱,没想到一个月内上百人受伤害
- 爱得累了,就会想要放弃的4个星座女,宁愿一个人生活
- 爱情中,十二星座各有一个缺点,易造成单身
- 又来一个UFO!贵阳市民拍到不明飞行物,全身冒光还能加速飞行
- 日本“混浴温泉”,男人女人都可以进,前提是得满足一个要求
- 世界2大未解之谜!科学家:解开其中任何一个,都可步入2级文明
- 18位永远留在太空的宇航员,最远一个已穿越冥王星,将离开太阳系
- 上古是在另一个星球吗?为什么中国历史还有个上古,你知道真相?
- 情侣|郑恺跳高意外摔下台,baby方向传来一个声音,“周五情侣”磕到了
- 宋亚轩|作为往生的老观众,这期的观感没有别的,就一个字“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