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没能从鼻腔出去的气流,让我的耳朵“堵车”了


每当办公室里打喷嚏的声音此起彼伏时 , 我都难免替自己和同学捏一把汗 。 其实 , 我担心的不是感冒发烧 , 而是害怕大家的耳朵因为打喷嚏而遭殃 。
耳朵和打喷嚏似乎八竿子打不着啊 , 有什么可担心的?这个糟心的事情要从4年前说起 。
只是打个喷嚏 , 耳朵却种下祸根
那时候 , 我还是一个在广州读书的本科生 。 也许是被岭南四季如夏的气候惯坏了 , 到了深冬也只穿薄薄的衬衫 , 甚至过年回苏州的路上还这么穿 。 结果一下飞机 , 漫天的雪花直愣愣地往脸上扑 , 刹那间我就知道自己“凉透”了 。 果不其然 , 一回家就每日“涕泗横流” 。
有一天 , 我跟家人去一个正式的宴会场合吃午饭 。 突然之间 , 我感觉到自己要打喷嚏 , 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实在是不雅 , 赶紧抄起一张纸巾紧紧捏住鼻子 。 结果倒好 , 一股气流没能正常从鼻腔排出 , 直直地冲进左边耳朵里 。 只听耳朵里“嗡”的一声 , 耳膜微微有些胀痛 , 不过几秒钟以后一切又恢复了正常 。

果壳|没能从鼻腔出去的气流,让我的耳朵“堵车”了
本文插图
气流直接冲进左边的耳朵里 , 感觉耳膜微微有些胀痛 。 | Pixabay
谁知道 , 这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 , 一个折磨我几个月的祸根就此埋下了 。
“打喷嚏事件”过去一晚以后 , 左耳变得“闷闷的” , 听自己说话的声音有细微改变 。 当时的我也真是心宽 , 把这个异常现象归咎于鼻塞 , 接着照常在家看书 , 中午还约了高中老同学去观前街吃牛排 。
到了餐厅我就察觉到事情有些不对 , 本来很嘈杂的餐厅在我听来竟然安静得很 。 我试着把右耳捂住 , 再听同学讲话 。 好家伙 , 竟然一句也听不清楚!
整个世界就像退化到了卓别林的默片时代 。 还没等反应过来 , 我突然感觉有一只“无形的手”伸进了耳朵里 , 好似在用指甲尖死死地捏住耳朵里面 , 猛然向外拽 。

果壳|没能从鼻腔出去的气流,让我的耳朵“堵车”了
本文插图
感觉有一只伸进了耳朵里 , 猛然向外拽 。 | Pixabay
瞬时间 , 我疼得一身冷汗 , 连衣领都湿透了 。 我赶紧闭上眼睛深呼吸 , 仔细回想上个学期闲来无事自学的颅面解剖学 。 这时 , 一个名词跳进了脑海:急性中耳炎 。 没错 , 症状、起因、发病部位都对得上 。 这病耽误不得 , 得赶紧去医院 。 说时迟那时快 , 在剧痛的驱使下我以闪电般的速度约了一辆出租车 , 对着嘴里塞满了肉的哥们儿喊道:
“别吃了 , 来不及解释了 , 快跟我上车!”
确诊 , 中耳炎
在我无休止的催促声中 , 出租车载着我和同学一路飙车到最近的医院 。 本以为这就得救了 , 谁知道按照医院的分诊标准 , 急性中耳炎就算急得火烧眉毛也得去门诊排队 。 好在耳鼻喉科春节的时候病人不多 , 我没等两分钟就进了诊室 , 不然真是要疼得打滚 。
医生大概是见惯了这样的场面 , 不紧不慢地说:“你自己诊断得挺对 , 是急性中耳炎 , 你想吃药还是输液?”
“哪个好得快?吃药多久能不疼?”
“输液嘛 , 今明两天就不疼了 。 吃药的话 , 三四天吧 。 ”
三四天?我现在疼得三四小时都活不下去了 , 分分钟想要跳楼 , 居然还问要不要吃药!我心里想道:别扯了 , 赶紧输液吧!
就这样 , 几个同学帮我在医院安顿下来 。 看着消炎药水一滴滴流淌进静脉 , 内心确实安稳了许多 。 连着输液两天以后 , 疼痛感没那么强了 。 本以为这个病会很快好起来 , 但没想到煎熬的日子还长着呢 。
慢慢等 , 可怎么也好不了
虽说耳朵没那么疼了 , 但是听力依旧糟糕得很 。 我拿耳机简易地测试了一下 , 电脑音量调到10以下的时候 , 左耳就什么也听不见 。 家里人不以为然 , 觉得病来如山倒 , 病去如抽丝 , 这病就得慢慢等 。分页标题
接下来的两个星期里 , 我每天都得去医院挨针 , 左手被针眼扎满了就换右手 。 到后来 , 连输液室的护士小姐姐都认识我了 。 每天一进门 , 不等我开口 , 她就笑眯眯地说:“嘿嘿 , 你今天想打左手还是右手呀 。 ”

果壳|没能从鼻腔出去的气流,让我的耳朵“堵车”了
本文插图
经常去打针 , 护士姐姐已经认识我了 。 | 图虫创意
时间一久 , 就觉得这样下去可不是个事儿 。 自己也是个科研工作者 , 生病的这段时间可没少查文献 。 原来 , 中耳是指耳膜以内的一个结构 , 用手指头够不到 , 它通过一条细细的“咽鼓管”与咽喉联通 。
如果打喷嚏或擤鼻涕的时候鼻子捏得太紧 , 气流就会携带着飞沫冲进咽鼓管 , 同时也把大量的细菌或病毒带进去 , 造成咽鼓管肿胀发炎 。 这条道路“堵车”以后 , 中耳的气流无法与外界流通 , 引发一系列可怕的连锁反应 。 结果就是强烈的疼痛和听力下降 , 甚至还会让中耳因发炎或渗液出现“积水” 。
关键在于 , 中耳这个部位很小 , 全身性输液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 很难精准打击到病灶 , 导致治疗周期很漫长 。 最让我担心的是 , 一旦急性中耳炎拖久了 , 就可能转成慢性炎症 。 到时候就不只是疼痛和听力下降那么简单了 , 连骨头都会被改变 。

果壳|没能从鼻腔出去的气流,让我的耳朵“堵车”了
本文插图
耳朵的结构 , 处在外耳道和咽鼓管之间的部位就是中耳 。 | Gray's Anatomy, Wikimedia Commons
我不禁回想起看到的经典案例:考古学家有时会挖掘到一些古代头骨 , 即使成百上千年过去了 , 他们还能判断出死者曾患过慢性中耳炎 。 因为炎症已经从软组织侵入了骨性组织 , 造成大量侵蚀小孔 。 在古代 , 缺医少药的死者生前会经受长期痛苦与听力受损 , 不仅生活质量下降 , 还会被身边人嫌弃 。
一想到这儿 , 我就彻底坐不住了 。 身为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 , 还没有红尘做伴潇潇洒洒 , 也没来得及策马奔腾共享人生繁华 。 要是现在年纪轻轻就搞成慢性病 , 以后还能不能找到对象!不说了 , 啥也不说了 , 明天就是天崩地裂我也要换家医院再看看 。
医生二话不说 , 就想刺破耳膜
第二天 , 我就跑去了另一家三甲医院重新挂号看病 。 简述病情后 , 老医生二话不说 , 拿起一个针筒就要往我耳朵里扎 。 我被这阵势吓了一跳 , 赶忙问道:
“大夫 , 你这是干啥?”
“孩子你别紧张嘛 , 我只是要把你的耳膜给刺破而已 。 ”
“哦哦 , 好的 , 吓了一跳……等下!你说耳膜?”
这回 , 我着实被吓得不轻 。 毕竟我觉得自己总还能抢救一下吧 , 为什么上来就要戳破耳膜 , 戳破以后岂不彻底聋了?
医生耐心地解释说 , 民间传言和影视作品里对于耳膜功能的说法其实是偏颇的 。 耳膜上扎个小眼并不会导致失聪 , 不仅如此 , 这个小孔也可以自己愈合 。 之所以想要扎破耳膜 , 一是为了抽取中耳里面因为发炎而产生的积液 , 二是为了平衡耳膜内外的气压 。 你不是又疼又听不清吗?耳膜针一扎 , 马上就见效 , 比输液快得多 。

果壳|没能从鼻腔出去的气流,让我的耳朵“堵车”了
本文插图
尽管如此 , 我心里还是有些忌惮 , 最终拒绝了扎破耳膜的提议 , 并换了另一家医院就诊 。
事实证明 , 担心并不是多余的 。 后来接诊的医生说 , 当时的情况没有必要扎破耳膜 。 而且我的耳膜红肿得厉害 , 如果刺破了恐怕短期内很难愈合 , 还可能招致其他更严重的炎症问题 。
还有办法能让我早点恢复正常吗?我可不想拖成慢性中耳炎 。 再说现在半死不活的左耳给我的生理和社交生活都造成了影响 , 实在是一刻也不想等下去了 。分页标题
听了这些诉求 , 医生没多解释 , 她一把捏住我的鼻子 , 说道:“给我闭嘴!”

果壳|没能从鼻腔出去的气流,让我的耳朵“堵车”了
本文插图
原来捏鼻子是种疗法 。 | 图虫创意
什么?我心里有点火气 , 暗暗想着:大夫你这就很不礼貌了 , 我可没朝你嚷嚷 , 只是阐述病情而已啊 。
还没等我开口抱怨 , 医生又说道:“现在用鼻子呼气 , 要用力 。 ”
原来这是某种疗法?我也不敢细问 , 只能照着做 。 于是 , 我用尽了力气猛然一呼 。 因为医生把鼻子捏得非常牢 , 气流没从鼻孔出去 , 而是转向冲进了咽鼓管和中耳 。 刹那间 , 耳膜轰然一响 , “哗啦啦”的耳鸣声紧随而来 , 好像耳朵里在下雨一样 。
强烈的耳鸣声直到两分钟以后才逐渐消失 , 此时 , 医生再向我左耳小声说话 , 我已然能听得非常清楚了 。 虽说音色还是与患病前有差别 , 但相比最初几天 , 这绝然是天壤之别 。
原来 , 中耳炎的起因之一是咽鼓管因发炎而阻塞了 , 可以用呼出的气流强行把管道疏通 。 紧接着 , 中耳内部的气压得以恢复正常 , 耳膜不再严重内陷 , 所以听力也可以恢复不少 。

果壳|没能从鼻腔出去的气流,让我的耳朵“堵车”了
本文插图
捏鼻鼓气法可以让堵塞的中耳恢复通畅 。 | giphy
这种疗法并不能彻底解决炎症的问题 , 吃药仍然是必修课 。 无奈 , 开学以后我只能和一大箱子抗生素一起回广州上学 。 持续吃了一个多月以后 , 我觉得连正常的肠道菌群都给“大屠杀”了 , 每日腹泻、胃口不佳 , 这才最终让左耳彻底恢复了正常 。
除了抗生素以外 , 我还记得医生开了一种进口药叫做“桃金娘油” 。 那种胶囊亮晶晶的特别养眼 , 气味好像春天的花一样令人陶醉 。 最神奇的是吃进去以后 , 一整天都会“口吐芬芳” , 让我感觉自己好似仙女 , 哦不 , 仙男下凡 。

果壳|没能从鼻腔出去的气流,让我的耳朵“堵车”了
本文插图
桃金娘变成油之前的样子 , 这种花在南方很常见 。 图为植物学家威廉·柯蒂斯绘制的桃金娘花 。 | Wikimedia Commons
此次中耳炎事件以后 , 我打喷嚏时会异乎寻常的小心 。 虽然别人都说中耳炎容易复发 , 但是因为我当初就诊及时 , 吃药又很勤快 , 再加上平时养护得当 , 如今四年过去了 , 中耳炎的噩梦再也没有找上门来 。 有时 , 我甚至会想不起来当初到底是左耳生的病 , 还是右耳 。
而要说这段经历有什么好处 , 那就是它可以当成我的“挡箭牌” 。 前女友生气要揪我耳朵的时候 , 我都会吓唬她说:
“啊啊这耳朵以前得过中耳炎 , 揪它会复发的!”
不过这话讲多了也不管用 , 因为她会说:
“别骗人了 , 上次你还说是左耳 。 ”
医生点评
文中作者对于急性中耳炎高度警觉 , 是非常值得肯定和提倡的 。
这类急性中耳炎 , 大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 。 可以是单纯的鼻咽部致病菌经由咽鼓管逆行趁虚而入侵扰中耳腔;也可以类似作者那样 , 借助外力如打喷嚏、擤鼻等 , 让病原体被动地“吹”入中耳腔;甚至可以只是咽鼓管靠近鼻咽部的部分炎性水肿持续存在 , 引起中耳腔积液 , 进而继发中耳感染 。
儿童的咽鼓管要比成人的短、宽、平直 , 病原体更容易逆行 , 所以急性中耳炎在儿童中的发病比成人要高很多 。 更因为儿童的中耳腔小 , 耳痛会比成人要明显很多 。
不管是哪一种原因引起的 , 最终都会让中耳里面充满炎性液体 。 让人感觉耳朵很闷 , 听声音也会变得有些遥远(和游泳后耳道进水的感觉很像) 。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 , 中耳的积液会变多 , 多到可能涨破鼓膜 。
特别提醒家长 , 如果孩子得了中耳炎 , 本来耳朵很痛 , 突然不痛了 , 耳道里还流出了液体 , 可能是鼓膜已经涨破了 。分页标题
没有及时治疗 , 可能出现的另外一种情况是 , 中耳积液长时间存在致使液体变得越来越黏稠 , 最后积液在中耳腔内结成硬块 。 此时中耳的传声结构 , 就都可能被粘住 , 下降的听力就会很难恢复了 。
所以说 , 及时治疗急性中耳炎是很有必要的 。 医生一般会采取促进中耳积液引流的治疗方法 。 文中提及的“桃金娘油”就是一种促进黏液排出的药物 。 这类药物可以让黏糊糊的液体变得稀薄而易于流动 , 而且还能促进黏膜上的纤毛摆动运送黏液毯 , 可以用于化鼻涕化痰 , 也可以化中耳积液 。
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好 , 中耳积液长时间没能从咽鼓管排出 , 那么进行鼓膜穿刺 , 用针筒从耳道里抽取中耳积液 , 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办法 。
当然 , 这种有创的操作虽然对于缓解耳闷恢复听力效果立竿见影 , 但如果咽鼓管没有真正恢复通畅 , 中耳积液还是会重新产生的 。
个人经历分享不构成诊疗建议 , 不能取代医生对特定患者的个体化判断 , 如有就诊需要请前往正规医院 。
作者:惠家明
编辑:木易杨杨

果壳|没能从鼻腔出去的气流,让我的耳朵“堵车”了
本文插图
这里是果壳病人 , 专注讲述健康故事 。
【果壳|没能从鼻腔出去的气流,让我的耳朵“堵车”了】原文来自果壳(ID:guokr42) , 如需转载请联系sn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