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博网|热议 | 博物馆是否应建立“黑名单”制度,以杜绝不文明参观?


_本文原题:热议 | 博物馆是否应建立“黑名单”制度 , 以杜绝不文明参观?
“公众应当爱护博物馆展品、设施及环境 , 不得损坏博物馆的展品、设施 。 ”
——《博物馆条例》
近日 , 在天津海洋博物馆 , 一位父亲带着孩子参观时 , 抱着孩子伸进展架 , 结果弄坏了里面的鲨鱼标本 。 当时鲨鱼标本被重重的砸在碎石上 , 眼睛已经先着地了 。 新闻曝光后 , 随即引发网友的关注和热议 。

弘博网|热议 | 博物馆是否应建立“黑名单”制度,以杜绝不文明参观?
本文插图
而类似的事件之前也有发生 。 在今年的5月30日 , 上海玻璃博物馆的玻璃城堡被两位小观众在追逐中撞到 , 导致展品出现了严重的受损情况 。

弘博网|热议 | 博物馆是否应建立“黑名单”制度,以杜绝不文明参观?
本文插图
除了熊孩子 , 在博物馆游客中还有很多“熊大人” 。 在2015年劳动节期间 , 上海自然博物馆共接待游客共4.55万人次 , 然而因极个别不文明行为 , 一只在“生命长河”展区内的“科莫多巨蜥”模型在刚开馆没几天后就被破坏 。 2015年9月14日 ,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的报道 , 故宫御花园内坤宁门北侧一铜缸被游客刻字秀恩爱;2018年3月4日 , 据《北京青年报》的报道 , 有游客在参观四川三星堆博物馆时 , 看到一名男子躺在馆内一块玉石上 。
近几年来随着公众文化素养的提高 ,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感受历史与艺术的魅力 。 然而 , 与游客人数逐渐增多不相适应的是游客整体文明素养并没有随之提升 , 不断有游客挑战参观底线 , 做出越界行为 , 使得不文明观展这一话题的讨论热度始终居高不下 , 每次都能引起广大网友的争论 。

弘博网|热议 | 博物馆是否应建立“黑名单”制度,以杜绝不文明参观?
本文插图
微博上网友的热议
那么 , 面对频繁出现的不文明行为 , 博物馆和各类文博机构应该如何避免此类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呢?
博物馆应该限制游客参观年龄吗? 博物馆作为展现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文博场馆 , 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 , 再加上很多博物馆都是免费或是低价对公众开放 , 因此 , 越来越多的家长喜欢在节假日带着孩子前往博物馆进行参观游览 , 孩子多了 , “隐患”也随之而来 。 每次在博物馆参观 , 总能遇到在场馆里肆意奔跑打闹或是大喊大叫的孩子 , 甚至有些孩子对展品充满好奇 , 试图近距离触摸展品 , 而根据笔者的观展经历 , 作为知情者的家长并不制止这种行为 , 反而在一旁开心地记录着孩子的勇敢与好学 , 丝毫没有意识到孩子下意识地行为将会给文物带来什么 。 于是 , “熊孩子”损坏展品的新闻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 不少人开始呼吁“博物馆应该限制游客年龄” , 以此避免此类现象的频繁发生 。 但是在众多讨论中 , 也不乏有“他们还是个孩子 , 等长大后就好了”类似的声音出现 。 所以 , 博物馆应该对低龄儿童设置限制吗?

弘博网|热议 | 博物馆是否应建立“黑名单”制度,以杜绝不文明参观?
本文插图

弘博网|热议 | 博物馆是否应建立“黑名单”制度,以杜绝不文明参观?
本文插图
显然 , 作为向全民开放的博物馆 , 低龄儿童也理应是受到博物馆欢迎的观众 。 特别是在近年 , 博物馆越发重视幼儿及低龄儿童这一观众群体 , 并充分认识到这一群体对于博物馆未来发展的关键性 , 这便意味着博物馆非但不应限制观众年龄 , 还应推出各类活动以吸引其参与 。 因此 , 为了帮助儿童观众更加文明地参观 , 上海玻璃博物馆在今年5月发生展品被损坏的事件后 , 推出了针对“熊孩子”的“治愈良方” , 通过博物馆的官方公众号正式发出礼仪工作坊报名的征集 , 旨在用闯关冒险的方式引导小朋友们做一个文明的参观者 。 这一举措迎来不少家长的点赞 , 被网友称为是“真正的博物馆教育” 。分页标题

弘博网|热议 | 博物馆是否应建立“黑名单”制度,以杜绝不文明参观?
本文插图

弘博网|热议 | 博物馆是否应建立“黑名单”制度,以杜绝不文明参观?
本文插图

弘博网|热议 | 博物馆是否应建立“黑名单”制度,以杜绝不文明参观?
本文插图
旅游业建立“黑名单”制度引导文明参观 上海玻璃博物馆的举措对于博物馆和文博机构如何引导未成年儿童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 有了对“熊孩子”的管理办法 , 那么 , 面对“熊家长”“熊大人” , 博物馆又该如何管理呢?
正如上文提到的 , “熊孩子”的行为往往与“熊家长”的纵容不无关系 , 而一些“熊大人”无视博物馆参观规定、在观展过程中大声喧哗、违规使用闪光灯、随意触摸和破坏文物等行为也并不少见 。 纵然博物馆一直通过展厅标识、工作人员劝导以及日常宣传来引导观众文明参观 , 但相应管理细则的缺乏也使得这一现象始终无法杜绝 。
在文旅融合的当下 , 旅游业出台的相关法规制度或许能给予博物馆行业一些思考 。
【弘博网|热议 | 博物馆是否应建立“黑名单”制度,以杜绝不文明参观?】2016年 , 原国家旅游局发布《国家旅游局关于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 , 将9类游客不文明行为纳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 , 且记录信息最长可保存5年 , 并将可能影响个人信贷、保险等行为 。
同年 , 《北京市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出台 , 加强对不文明游客和不文明旅游从业人员的约束和惩戒力度 。 今年 , 《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施行 , 旨在在北京全市范围内更好树立文明风尚 , 引导市民、游客规范旅游行为 。 同样在今年 , 北京市延庆区旅游发展委员会为进一步加强旅游景区文物保护 , 公布了《延庆区等级景区破坏文物行为联合惩戒办法》 。 该办法中明确 , 自4月13日起 , 八达岭长城、龙庆峡风景区、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全区12家等级景区将共同实施联合惩戒 。 惩治对象包括对全区等级景区文物造成破坏的游客和旅游从业人员 。 因监护人监护责任缺失或存在过错 , 导致被监护人发生破坏文物行为的 , 监护人也将被联合惩戒 。
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获悉 , 自今年3月至10月 , 已有7人因野泳滋事、破坏公物、弹弓打鸟、投喂动物等不文明现象及违法行为被列入“北京市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 , 并在北京市旅游行业信用信息网等网站公示 。 按照《北京市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暂行办法》 ,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将对此7例不文明行为游客实施联合惩戒 , 在为期两年的公示期内 , 限制其进入市属11家公园 。
越来越多的法规制度将旅游中的不文明现象纳入管理范畴 , 通过不文明行为记录、联合惩戒等方式引导游客文明参观 。 那么 , 博物馆是否可以参考旅游行业所实行的办法 , 建立信用“黑名单”这一方式 , 以引导游客规范参观礼仪 , 对不文明观展说“不”呢?

弘博网|热议 | 博物馆是否应建立“黑名单”制度,以杜绝不文明参观?
本文插图
博物馆建立黑名单制度的可行性 关于博物馆建立黑名单制度的先例 , 我们或许可以参考一下国外博物馆的做法 。 此前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 一位自由平面设计师为了给女朋友策划一场惊喜又特别的求婚仪式 , 将自己的画作植入了博物馆中 , 在自己的画作前向女友求婚 , 尽管收获了幸福的结局 , 但同时也收到了来自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开出的罚单” , 他们得到了博物馆给出的终身禁令 , 被永久拉入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黑名单 。

弘博网|热议 | 博物馆是否应建立“黑名单”制度,以杜绝不文明参观?
本文插图
而对于“黑名单”在国内博物馆的可行性 ,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于晖表示:“如何保证博物馆的参观秩序 , 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 。 应当说 , 自从公众被允许进入博物馆 , 博物馆从业者就面临着陈列品安全防护以及如何控制时而不守秩序的人群等问题 。 对于建立博物馆黑名单制度 , 我个人的观点 , 黑名单是必要的 , 但是黑名单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 原因有二 , 其一是那些存在不文明参观行为的观众 , 他们大多数对于文化的需求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 很多人几年才去一次博物馆 , 如此 , 作为一种惩罚的手段 , 黑名单对这部分人群的实际影响是几乎不存在的 。 其二 , 现在大多数的不文明行为都是因“熊孩子”引起 , 而未成年人的不文明行为则是一种家庭对社会公德部分教育缺失的体现 。 博物馆用剥夺未成年人接受社会教育的机会作为惩罚手段 , 明显是不合适的 。 博物馆的最终目的 , 应当是教会观众如何参观博物馆 , 提升公民的整体素质 , 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 , 把不良的观众剔出博物馆 。 那样的话 , 博物馆又将推开那些因免费开放政策而愿意走进博物馆的宝贵观众 , 而失去将他们培养成博物馆的优质观众的机会 。 至于那些故意/非故意破坏博物馆文物和展品的观众 , 我认为博物馆应当调整好法律角度的维权身份 , 坚决依法追究其民事或刑事责任 , 明确有力的划出文明参观的底线 。 ” 分页标题
结语 回到问题的最初 , 博物馆是否应该建立“黑名单”制度来约束游客参观行为?正如前面所说 , 博物馆一直面临着展品陈列安全防护以及如何有效约束和规范游客参观行为的问题 , “黑名单”制度给博物馆长期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 建立“黑名单”制度的目的并不是将观众推离博物馆 , 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 , 既能一定程度上保证展品的安全 , 同时也使得不文明行为能够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 制度本身是为了博物馆更好的发展 , 而不是成为博物馆与游客之间的鸿沟 。
对于博物馆建立“黑名单”这一提议 ,
你怎么看呢?
图片来源于微博、公众号截图、网络
编辑:大侦探&冰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