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文学遗产|林家骊丨钱塘江诗路文化述论
_本文原题:林家骊丨钱塘江诗路文化述论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钱塘江是浙江第一大江 , 又名“浙江”“制河”“浙水”“罗刹江”“之江”“曲江” , 有南、北两源 。 南源为兰江 , 北源为新安江 , 两源在建德市梅城汇合 。 上游流经淳安、建德 , 称新安江 。 中游流经桐庐、富阳 , 称富春江 。 其后流至杭州闻家堰 , 是为钱塘江 , 最后注入杭州湾 。“钱塘江诗路”即是以“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为主线的一条文化旅游路线 。 这条路线以古人的诗歌创作为线索 , 兼备文献、文学与地理学价值 。 本文拟对钱塘江沿线历代诗歌进行梳理 , 研析其文学审美性 , 进而挖掘诗路所蕴藏的文化内涵 。
本文插图
【光明文学遗产|林家骊丨钱塘江诗路文化述论】钱塘江沿线的诗歌创作
现将钱塘江沿线的诗歌创作 , 以沿途所经流域为主线 , 作概述性梳理 。
其一 , 新安江流域 , 以描写新安江山水为主体 , 其中又以新安江之水为创作重点 。 如沈约《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洞彻随清浅 , 皎镜无冬春” , 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 , 江清月近人” , 刘长卿《送杜越江佐觐省往新安江》“清流数千丈 , 底下看白石” , 郎士元《送奚贾归吴》“水清迎过客 , 霜叶落行舟” 。 可以说 , 历代旅居于新安江畔的诗人们都对新安江之水颇为偏爱 , 他们钟情于江水之“清” , 并倾力描绘 。 新安江之水在他们笔下被赋予了清澈、纯粹、澄明的内涵 。 他们对江水之清的书写 , 不仅是客观的描摹 , 也是对自身心志的写照 , 希冀自身在繁杂的俗世中坚守本心的清澈 。
其二 , 富春江流域 , 主要有七里滩之游、富春江之游与桐君山之游 。 其中 , 七里滩之游以严子陵钓台为主体 , 虽有如任昉《严陵濑》一类写景诗 , 但多数以怀古为主题 , 钦慕严子陵的高风亮节 。 如谢灵运《七里濑》“目睹严子濑 , 想属任公钓” , 许浑《晚泊七里滩》“荣华暂时事 , 谁识子陵心” , 梅尧臣《咏严子陵》“终为蕴石玉 , 敻古辉岩陬” 。 这些诗歌或赞严子陵风骨 , 或陈归隐之心 。 富春江之游主要描写富春山水景色 。 如王维《送李判官赴东江》“树色分扬子 , 潮声满富春” , 孟郊《送无怀道士游富春山水》“山浓翠滴洒 , 水折珠摧残” , 吴融《富春》“长川不是春来绿 , 千峰倒影落其间” , 将富春山水写得生动秀丽、青翠可爱 。 桐君山因药祖桐君闻名 , 所存诗作甚夥 。 如苏辙“多病未须寻药录 , 从今学取衲僧闲” , 卢琦“碧桐花下觅神仙 , 白日山中遇樵牧” , 黄淳耀“花开游子路 , 云泊野僧关” 。 桐君山在诗人们笔下俨然方外之地 , 被赋予仙人之气 , 飘逸出尘 。
本文插图
△谢灵运像 资料图片
其三 , 钱塘江流域 , 以钱江潮与六和塔为重点 。 钱塘江相关诗歌以观潮最为突出 。 如徐凝《观浙江涛》“浙江悠悠海西绿 , 惊涛日夜两翻覆” , 刘禹锡《送元简上人适越》“浙江涛惊狮子吼 , 稽岭峰疑灵鹫飞” , 罗隐《钱塘江边》“怒声汹汹势悠悠 , 罗刹江边地欲浮” , 这些诗歌着意于钱塘江的壮美 , 极尽笔墨 , 写其豪迈气势 。 六和塔则集塔与潮为一体 , 如朱继芳《六和塔》“孤尖标白浪 , 层级上青天” , 陈邦瞻《秋日登六和塔》“飞塔崚层耸碧空 , 七盘长压海涛雄” , 朱崧《登六和塔观潮》“卷地北风起 , 天边涌雪涛” 。 这些诗歌中 , 登塔与观潮往往伴随而生 , 观潮是登塔后的水到渠成 。 诗人们取诸怀抱 , 被塔与潮的万千气象所感染 , 并由此提升了诗歌创作的境界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钱塘江诗路的文学性审美
钱塘江诗路以沿线诗歌为基础 , 呈现出的文学性审美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
其一 , 朴素与华美并存 。 钱塘江沿线诗歌 , 既可以用白描手法 , 直观呈现江河山川情貌 , 引人无限遐想;又可以巧用诸多修辞 , 以绚烂的笔墨 , 形象描绘山水风神 , 通过文字给人以视觉冲击 。 前者如白居易《咏潮》“早潮才落晚潮来 , 一月周流六十回” , 焦循《渡钱塘江望六和塔》“晓来江上看西岸 , 一塔独红山树青” , 屠应埈《桐江辞送沈子春尹桐庐》“桐君山在白云边 , 海雾初开江日寒”等 , 以朴笔客观描绘山川 , 晓畅清晰 。 后者如李白《横江词》“浙江八月何如此 , 涛似连山喷雪来” , 吴融《富春》“水送山迎入富春 , 一川如画晚晴新” , 杨万里《新安江水自绩溪发源》“泉从山骨无泥气 , 玉漱花汀作珮声”等 , 以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 , 或清辞丽澡 , 或浓墨重彩 , 以诗人自身的感受相点缀 , 将山川风物写得生动有趣 。
其二 , 时空的碰撞与扩张 。 诗人们游历于钱塘江沿线 , 沿途山川不仅激发了诗情 , 也为其带来生命的狂想 , 这集中体现于时间的碰撞与空间的扩张 。在时间维度上 , 诗人们与古今往来的人物、故事对话 。 如胡曾《姑苏台》“不觉钱塘江上月 , 一宵西送越兵来” , 范钦《六和塔》“山围吴子国 , 江落伍胥潮” , 陈苌《醉书桐君山寺壁》“常笑羊公同湛辈 , 敢羞哙等伍韩生”等 , 不经意间 , 以有意味的意象人事怅望千秋 , 论学古今 , 强化了诗歌的表现力 。在空间维度上 , 常以对比的方式 , 拉伸扩张 , 方位之间 , 视角多变 。 如张翥《登六和塔》“日生沧海横流外 , 人立青冥最上层” , 陈邦瞻《秋日登六和塔》“凤凰台北休回首 , 禾黍千秋是故宫” , 杨时《过七里滩》“拂云高雁倚风抟 , 下视平湖万里宽” , 黄淳耀《登钓台》“雨流岩下钓 , 星动泽中天”等 , 或一南一北 , 或一在江河 , 一在青天 , 而人立于四方中 , 仰观俯察 , 与宇宙相感知 , 肆意汪洋 , 蓬勃潇洒 。
其三 , 情、景、意相圆融 。 钱塘江诗路上的诗歌创作 , 无论是以我观物还是以物观物 , 无论是源于现实还是骋乎想象 , 几乎都做到了情、景、意的融合 。 如沈约《早发定山》 , 以“夙龄爱远壑 , 晚莅见奇山”开篇 , 表明对山水的痴爱之情 。 其后数韵 , 描绘定山之美 , 以“标峰彩虹”“置岭白云”“倾壁斜竖”“绝顶孤圆”写定山情状与气象 。 后以“归海流漫漫 , 出浦水溅溅 。 野棠开未落 , 山樱发欲然”接续 , 江河之浩大、草木之自然 , 与定山之瑰丽奇伟交相辉映 。 由此转入芳草寄意 , 以“眷言采三秀 , 徘徊望九仙”结尾 , 表明自身虽沉浮于宦海 , 却系心于杜兰的归隐之意 。 全诗色彩浓郁 , 画面舒展 , 立意超拔 , 自然圆融 。 又如白居易《宿桐庐馆同崔存度醉后作》:“江海漂漂共旅游 , 一尊相劝散穷愁 。 夜深醒后愁还在 , 雨滴梧桐山馆秋 。 ”寥寥数语 , 以直白之笔 , 写旅居秋景、延绵愁思 , 诗尽而意无穷 。 再如刘长卿《余浦桥月下重游》 , 秋风飒飒 , 黄叶离别 , 青山朝暮 , 以带有萧条伤秋的实景与意象相叠加 , 离愁郁结 , 而末句“明日行人已远 , 空余泪滴回潮”则将情感渗透于文字间 , 又将郁结的情感通过“泪滴回潮”疏导排遣 , 别致而有韵味 。 这些诗歌 , 以情驱动 , 以景主导 , 以意点睛 , 三者联动 , 在不断地调和中臻于圆融 。
本文插图
△《唐诗百名家全集·刘随州诗集》书影
钱塘江诗路的文化内涵
钱塘江诗路 , 不仅是旅游之路、诗歌之路 , 也是文化之路、精神之路 。 它在厚重的历史积淀中 , 蕴藏着深邃的文化内涵 。分页标题
其一 , 刚与柔的交融 。 钱塘江诗路体现的文化气质 , 既有“山花含雨湿”的温婉柔美 , 又有“铁马拥万铠”的刚烈霸气 。 一方面 , 钱塘江诗路上的山水 , 因江南特有的地理环境而显得温柔婉约 。 他们或清新隽秀 , 或梦幻旖旎 。 是苏轼笔下的“水天清 , 影湛波平 。 鱼翻藻鉴 , 鹭点烟汀”(《行香子·过七里濑》) , 也是汪筠笔下的“今夜梅花城下宿 , 满船香雾梦回疏”(《泊严州》) 。 另一方面 , 历史积淀的人物与古事 , 又为山水注入刚烈之气 。 如新安江千岛湖有海公祠 , 为清廉敢谏的海瑞而建 。 富春江小三峡有子胥渡 , 因刚烈肝胆的伍子胥而得名 。 钱塘江畔有六和塔 , 在吴越王钱弘俶的主持下 , 为镇伏江潮而建 , 如将军一般镇守江畔 。 这种刚与柔的交融 , 历史与自然的交错 , 让钱塘江诗路拥有了无限的张力 。
其二 , 仕与隐的协奏 。 钱塘江诗路上的奇山异水 , 可以是理想的起点 , 也可以是理想的终点 。 有志之士于此出仕 , 怀抱天下;高蹈之人于此归隐 , 逍遥人生 。 朱彝尊《富春道中》曰:“霸业孙郎 , 高风严子 , 毕竟论谁胜 。 ”孙氏父子与严子陵 , 是这二者的典型代表 。 陆游《泛富春江》:“双橹揺江叠鼓催 , 伯符故国喜重来 。 ”孙坚、孙策、孙权父子三人起于富春龙门 , 开创霸业 , 于乱世中庇佑一方安宁 , 留下无数故事 。 张伯玉《钓台》:“先生有意羲皇外 , 不为林泉傲帝居 。 ”严子陵与光武帝间的情谊让人羡慕 , 其本人外得明君 , 内修大义 , 不慕荣利 , 山高水长 , 遗泽后世 。 仕与隐 , 在这片山水中相协奏 , 为钱塘江诗路平添几许传奇色彩 , 增强了诗路的魅力 。
本文插图
△朱彝尊像 资料图片
其三 , 英雄主义的情怀 。 钱塘江诗路最感心动耳处 , 便在于潜藏着的英雄主义情怀 。 无论是本土之人还是旅居之人 , 总不乏心系家国、为民生谋福祉的英雄 。 传说吴越王钱镠感于江潮决堤之患 , 行射潮之事 , 与“十万军声半夜潮”的钱江潮水相搏击 。 传说虽不可考 , 却足以说明钱镠本人的英雄气概 。 谢翱于严陵钓台哭祭文天祥 , 为之作招魂歌:“魂朝往兮何极 , 暮来归兮关水黑 , 化为朱鸟兮 , 有咮焉食 。 ”其本人晚年仍在江浙一带组织“汐舍”“月吟诗社” , 书写爱国诗篇 。 徐夜赞其“生为信国流离客 , 死结严陵寂寞邻” 。 生于富春江畔的郁达夫执着抗日 , 大义凛然 , 却在苏门答腊岛惨遭日军杀害 。 其兄郁华亦被敌伪杀害于上海 , 其母也因不吃日军食物饿死洞中 , 一门忠烈 。 郁达夫在《离乱杂诗》中慷慨陈说生平志向:“一死何难仇未复 , 百身可赎我奚辞 。 会当立马扶桑顶 , 扫穴犁庭再誓师 。 ”“天意似将颁大任 , 微躯何厌忍饥寒 。 长歌正气重来读 , 我比前贤路已宽 。 ”这种凛凛人如在的天地英雄气横亘古今 , 壮大了钱塘江诗路的格局 。
综上所论 , 钱塘江诗路上 , 山川风景奇幻瑰丽 , 所存诗歌品类繁盛 , 具有丰富的文学审美性与深邃的文化内涵 , 值得引起充分重视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 作者系浙江树人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
内容:《光明日报》2020年10月26日13版
主编:方铭(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分页标题
制作:郝菲钒
- 光明网|2020中国攀岩自然岩壁系列赛年度总决赛结束
- 光明网|硬封面大开本全铜版纸,一本上百元,奢侈化童书谁在读?
- 光明网|布局“十四五”,为将来绘制新蓝图
- 光明网|夜色中 菊花更迷人
- 光明网|冬韵母亲河
- 光明网|获胜者字迹永留江滩成为城市记忆
- 光明网|5头骆驼“落户”农家院
- 光明网|郑州市区最古老银杏
- 光明网|英国首相又隔离了
- 光明网|宁波老伯照顾残疾亲家公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