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市中学生|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包含哪些高考考点?


_本文原题: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包含哪些高考考点?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 , 202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结果 , 已于北京时间10月08日揭晓 , 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获此殊荣 。

呼市中学生|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包含哪些高考考点?
本文插图
格丽克是诺贝尔文学奖史上第16位女性获奖人 , 她将获得10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 。
格丽克从十多岁开始“就希望成为一个诗人” 。 她选择了诗 , 就像选择了自己的命运 。 诗就是全部 , 就是唯一 。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因她那无可辩驳的诗意般的声音 , 用朴素的美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 。
《繁花盛开的李树》
露易丝·格丽克
春天 , 从繁花盛开的李树黑枝条上
画眉鸟发出它例行的
存活的消息 。 这般幸福从何而来
如邻家女儿随意哼唱
却恰恰入调?整个下午她坐在
李树的半荫里 , 当和风
以花朵漫浸她无瑕的膝 , 微绿的白
和洁白 , 不留标记 , 不像
那果实 , 将在夏天的烈风里
刻上松散的暗斑 。
01
下面这首诗曾获某杂志主办的征文大赛一等奖 , 请品读该诗 , 说明获奖理由 。 要求:不少于3点理由 , 100字左右 。 (2019年天津卷)
你还在我身旁戴畅
瀑布的水逆流成上 ,
蒲公英的种子从远处飘回 , 聚成伞的模样 。
太阳从西方升起 , 落向东方 。
子弹退回枪膛 ,
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 ,
我交回录取通知书 , 忘了十年寒窗 。
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 ,
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 ,
关掉电视 , 帮我把书包背上 。
你还在我身旁 。
【答案】
①用回溯的写法 , 以各种不可能出现的现象 , 来表达内心的渴望;
②精心选择与母子关系相关联的意象 , 表现真挚亲情;
③再现日常生活细节 , 亲切感人;
④层层铺垫 , 结尾点题、单句成节 , 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⑤诗行错落有致 , 具有视觉美感 。
值得一说的是 , 诗歌《你还在我身旁》是香港中文大学《独立时代》杂志社微情书征文大赛一等奖作品 。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学生戴畅 。
这是一首送给母亲的朴质动人的小诗 , 作者是一位大东北可爱的孩子 , 这首诗是其在香港求学期间 , 独自度过春节时期发表的作品 。 值得一提的是 , 这首动人的小诗 , 一度被误传为其母已经过世的怀念之诗 。 实际却并非如此 , 这位幸福的母亲活得快乐健康 。
这首诗歌2015年被中央电视台改编成公益广告 , 感动了很多读者、观众 。
02
阅读下面这两首现代诗歌 , 完成相关题目 。 (全国卷)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
暮色里 , 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 , 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
静默 。 静默 。 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
而你们 , 站在那儿 ,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
1.对这首诗的解说 , 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 , 从全诗看 , 除了“秋天”外 , 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 把“皱”与“美丽”并列 , 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 , “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分页标题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 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
2.对这首诗的赏析 , 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 , 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 , 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 , 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 , 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 , 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 , 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 , 应该是美丽的母亲 , 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
【 答案解析】 1.D
A项“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 , 诗人仿佛拍电影一样 , 先给“稻束”一个特写镜头 , 然后又拉开 , 展现其伫立于秋天田野的背景 , 以表现“金黄的稻束”作为劳动成果的辉煌和炫耀感 , 肯定着人类的劳动成就 。 它给人的印象主要是视觉上的 , 但联系全诗看 , 这两句诗又居于其蕴含的时间序列“黄昏”“暮色”之始 , 隐含着时间的意味 。 由于我们不能确定它写的就是诗人白天看见的景象 , 而只能把时间下限确定在暮色降临之前 , 因此 , A项是恰当的 。
B项的解说 , 寓意较明显 , 也是恰当的 , 考生不难作出选择 。
C项诗人是抒情主人公“我” , 而“你们”则指诗人借以寓意抒情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 所以 , C项也不能作为选项 。
D项 , 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 , 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 , C项也不例外 。 它本是诗人的“旁白” , 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 。 这是诗人在上文描述基础上的议论 , 通过句子中的“而”可以读出前后是“对比” , 是诗人对眼前景象思考后揭示诗歌主题的点睛之笔 , 诗中并没有点明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 这是诗人留给读者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 。
2.D
A项是对本诗主题和结构的概括和归纳 , 指明诗歌中心形象“金黄的稻束”引发的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一个探寻劳动意义的结构:对人类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 , 因而它是正确的和恰当的 。
B项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 , 也是正确的 。
C项在考查考生体味不同诗歌形象所传达的不同意义的能力基础上 , 进入对诗歌深层意义的把握 , 也是正确和恰当的:说“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都具有圆满意味不难理解 。 “金黄”指稻束成熟 , 指劳动的收获 , 而“收获日的满月”则传递不仅劳动的而且时令的圆满信息 , 但与这一切相对照的 , 却是诗人想到的“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和她们“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 在这种诗人的“残酷”中 , 诗歌所要揭示的东西也就清楚地表现了出来 。
D项之所以不恰当 , 因为“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 。 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 , 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 , 却只能是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 。
03
综观近五年高考 , 诗歌鉴赏考查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 , 选材多元化 。 唐宋诗词依然占尽风情 , 古诗、乐府诗、元诗、明诗、清诗、清词亦小荷初露 。 名家名篇相对减少 , 以名家非名篇为主 , 兼有非名家作品 。
第二 , 形式固定化 。 考查形式基本固定 , 以主观题、选择题为主 , 除个别试卷 , 大多都以1道选择题、1道简答题形式出现 。
第三 , 考点细致化 。 考点分布广泛 , 试题切入角度小 。 在诗歌鉴赏的五个子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中 , 评价作者观点态度题较少见 , 考查重点落实在炼字、情感、内容、手法四个方面 。分页标题
备考时 , 要做到“六要” , 即要了解考试大纲、要明确设题方向、要洞悉得分要点、要掌握答题要领、要熟悉专业术语、要规范答题步骤 。
高考常考诗歌类别有:赠友送别诗、羁旅行役诗、论道说理诗、思妇闺情诗、思乡怀人诗、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等 。
01 赠友送别诗
古代的送别诗 , 往往是由眼前景而触发心中情 , 鉴赏时要关注送别诗中的时空意象和常见物象 , 如离别诗中常出现的“日暮”“斜阳”“月夜”“清晨”“暮钟”等表明时间的意象和“长亭”“南浦”“客舍”“曲江”“阳关”等表示地点的意象 , 以及“寒蝉”“杨柳”“浮云”“孤舟”“浊酒”等表离情别意的物象 。 艺术手法上常常会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 常用虚实相生、对比衬托的手法;或直抒依依不舍的离情、情深意长的感恩、孤寂惆怅的悲伤;或借诗一吐心中积愤、表明高风亮节的志向、传达真挚坦诚的勉励等 。 鉴赏时应注意所写之景的色调对直接表达诗人感情的作用 。 如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 , 江风引雨入舟凉 。 忆君遥在潇湘月 , 愁听清猿梦里长 。
02 羁旅行役诗
中国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 , 滞留他乡 , 漂泊无定 , 往往容易触景生情 , 感时生情 , 如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独处、清明踏青、暮春清秋、途穷日暮 , 自然而然会引发对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的感伤 , 触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 常用的手法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 鉴赏时要抓住意象 , 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 , 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 。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 , 抱膝灯前影伴身 。 想得家中夜深坐 , 还应说着远行人 。 ”
羁旅行役诗大多具有感时生情、以景显情、用典含情等三个特点 。
03 论道说理诗
古代哲理诗 , 意境深远 , 启迪心扉 , 以理趣见长 , 耐人寻味 。 表达形式有借景说理 ,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有即事说理 , 如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有托物说理 , 如欧阳修的《画眉鸟》 。
哲理诗往往是叙议结合 , 寓理于事 , 寓理于景 。 常常借助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方法 。 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 , 首先要品味诗句 , 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 , 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 , 由此及彼地联想 , 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 。 如秦观的《三月晦日偶题》:“节物相催各自新 , 痴心儿女挽留春 。 芳菲歇去何须恨 , 夏木阴阴正可人 。 ”
04 思妇闺情诗
思妇闺情诗主要有宫怨诗和闺怨诗两类 。 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 , 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 如汉乐府《怨歌行》:“常恐秋节至 , 凉飙夺炎热 。 弃捐箧笥中 , 恩情中道绝” , 运用比喻写出了“君恩无常”;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的忧伤 , 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 如王昌龄《闺怨》一诗:“闺中少妇不知愁 , 春日凝妆上翠楼 。 忽见陌头杨柳色 , 悔教夫婿觅封侯 。 ”
05 思乡怀人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 , 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 , 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 , 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 , 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
其特点多借景抒情 , 寓情于景 , 望月伤心 , 见花落泪 , 听雨思亲 , 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 , 因而此类诗中常有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 。 如晏几道的《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 , 千里念行客 。 飞云过尽 , 归鸿无信 , 何处寄书得 。 泪弹不尽临窗滴 , 就砚旋研墨 。 渐写到别来 , 此情深处 , 红笺为无色 。 ”
06 咏史怀古诗 分页标题
咏史怀古诗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 , 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 这类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 , 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 , 或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 , 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 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 , 蕴含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 在构思上 , 有以景衬情的 , 如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消魂 , 泾水萦纡傍远村 。 牛马放多春草尽 , 原田耕破古碑存 。 云和积雪苍山晚 , 烟伴残阳绿树昏 。 数里黄沙行客路 , 不堪回首思秦原 。 ”
07 山水田园诗
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 厌恶官场、远离浊世 , 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 , 表达对壮丽山河的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 , 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 , 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 , 追求隐逸 , 有消极避世的思想 。 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 , 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 。 如张耒的《初见嵩山》:“年来鞍马困尘埃 , 赖有青山豁我怀 。 日暮北风吹雨去 , 数峰清瘦出云来 。 ”
08 托物言志诗
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 , 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 , 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 。 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志趣、节操的化身 , 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 情感上 , 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 , 如李商隐的《柳》;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 , 如修睦注的《落叶》:“雨过闲田地 , 重重落叶红 。 翻思向春日 , 肯信有秋风 。 几处随流水 , 河边乱暮空 。 只应松自立 , 二不与君同 。 ”
09 边塞征战诗
内容上 , 或描写塞外风光 , 或表现征战之苦 , 或抒发卫国豪情 , 或讽谏穷兵黩武 。 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 如李益的《度破讷沙(其二)》:“破讷沙头雁正飞 , 鸊鹈泉上战初归 。 平明臼出东南地 , 满碛寒光生铁衣 。 ”
鉴赏边塞诗 , 首先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 知人论世: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 , 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 如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 , 不破楼兰终不还”;中晚唐国势式微 , 边塞诗中于是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 , 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 如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 , 犹是春闺梦里人”;宋代 , 尤其是南宋 , 边塞诗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 。 其次 , 要体会征战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军和久戍思乡的矛盾 , 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 , 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 。
来源网络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胜利教育始终坚持用良心做教育事业
22年专注本土教育
标准化教学服务保障体系
让学生拥有高品质的教学体验
来胜利
收获快乐 ,收获知识 ,【呼市中学生|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包含哪些高考考点?】收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