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柴沟长出“花果山”


_本文原题:柴沟长出“花果山”

光明网|柴沟长出“花果山”
本文插图
柴沟村新貌⑨6杨冰摄

光明网|柴沟长出“花果山”
本文插图
柴沟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鸟瞰⑨6杨冰摄
□河南报业全媒体采访人员曾倩于晴
10月19日 , 在淅川县境跨过丹江 , 驱车沿241国道盘南山而上 , 穿过丁家山隧道后 , 在最高处拐进一旁的分岔路口 , 眼前是一条崭新的柏油路 , 蜿蜒而下 , 不久便见到一片白壁青瓦的徽派民居 。 这里便是淅川县香花镇柴沟村 , 一个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村落 。
“180户666人 , 分布在16.7平方公里的七沟八岗上 。 村里只有一条土路与外面相连 , 去一次镇上要翻五座山六道沟 。 我刚来的时候 , 这里真是人出不去 , 资源进不来 。 ”柴沟村驻村第一书记郭金鹏回忆起自己刚入村时的情景 。
“先要把路修通 。 ”在村子里调查之后 , 郭金鹏下定决心 。 筹措资金 , 说服村民 , 村、镇、县、市 , 每一处都留下郭金鹏的身影 。 2017年 , 一条近20公里的柏油路连通了村外的世界 。 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厂房产业、村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村旅游中心……一项项政策性项目进村落地 , 通村公路也实现了通户、通山、通地头的路网全通 。
“橘子1.5元一斤、芦柑2元一斤 , 可以在这儿挑 , 也可以进果园摘 , 都一个价 。 ”10月20日 , 面对游客的询问 , 76岁的柴沟村村民曹增勋说 , “俺这片山啊 , 以前都是荒坡 , 你看现在 , 薄皮核桃、杏梨、芦柑、柑橘 , 啥都有 。 ”
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发展 。 三面环水 , 背靠大山 , 柴沟村看似自然资源丰富 , 但必须守住水源区生态红线 。 如何既不污染水源 , 又能让村民早日脱贫致富?郭金鹏带领驻村工作队员走遍七沟八岗 , 在修建通村公路的同时 , 也找到了合适的发展路子 。
“林下套种的丹参一年一收 , 艾草、迷迭香一年收三四茬;开发荒山种植软籽石榴、杏李、橘子、芦柑等经济林果 , 3年就可见收益 , 我们每年还会免费提供果苗、有机肥等 。 ”谈起村里的发展 , 郭金鹏侃侃而谈 , “现在村里三季有花、四季有果 , 游客们都称这里为‘花果山’ ,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 , 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 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3000元增长到现在的12000元以上 。 ”
在镇上做了20年跑厨的武华玉 , 如今回村办起了农家乐 , “有空来尝尝俺家的山野菜 , 鲜着嘞 。 ”
最近 , 柴沟村进行危房改造和旅游兴村设施落地 , 96户村民要易地搬迁 , 符合标准的原址改造或重建 , 统一打造徽派风格民宿 , 武华玉家也在其中 。 “村里有‘大动作’ , 我这饭铺马上要升级成民宿了 。 ”武华玉很是兴奋 。
路网兴物流 , 柴沟村的林果出了山 。 路网兴人流 , 游人如织带火乡村游 。 昔日封闭的小山村如今成了村民安居乐业的“桃花源” 。
采访手记
要想富先修路 , 柴沟村的巨大变化再次证明了这句老话 。 这里的路不仅是现实中的道路 , 更是广大干群的思路 。 “路”通了 , 柴沟村不再“守着美景要饭吃” , 将林果种植与生态旅游结合发展 , 不仅顺利摘掉省级深度贫困村的帽子 , 也开启了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 “芳草鲜美”未必能过上“良田美池”的生活 , 关键在如何用“活”绿水青山 , 绘就果香人和的现代“桃花源” 。
乡村名片
柴沟村位于淅川县香花镇西南27公里 , 全村共180户666人 , 曾经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9户431人 , 截至2019年9月底 , 全村已脱贫97户423人 , 未脱贫的2户8人已兜底保障 。 该村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 , 以林果种植、黄粉虫养殖为主要产业 , 下一步将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分页标题
【光明网|柴沟长出“花果山”】[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