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三杨内阁:三个和尚没水吃?这里有另外一个版本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那些年》悦悦
“一个和尚挑水喝 , 两个和尚抬水喝 , 三个和尚没水喝……”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儿歌 。大致讲的是 , 三个有能力的人 , 若各自为政、互不配合、甚至互相推诿 , 就容易落得“没水吃”的下场 。反过来讲 , 如果配合的好 , 就能形成合力 , 打口井也不是没有可能 。
今天 , 我们就讲一个关于“配合”的故事 。在明朝政坛上 , 有这么三位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 。他们先后辅佐了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代帝王 , 因为在职期间的默契配合 , 共同开创了一段治世;他们也被后人赞为最佳内阁:“明称贤相 , 必首三杨” 。
论资历、能力、地位 , 这三人都是佼佼者 。他们为什么能够避开“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困境?他们又是怎样成为了政坛上的“铁三角”呢?
站在同一条战壕中
杨士奇、杨荣、杨溥 , 合称“三杨” 。其中 , 杨士奇年纪最长 , 杨溥年纪最小 , 相差约10岁 。三杨因为才能突出 , 在朝廷中相继得到重用 。
永乐一朝 , 三杨在仕途上的境遇有所不同 ,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经历 , 那就是曾长期担任太子的老师 。也因此 , 在维护国本的问题上 , 他们都坚定的站在太子一方 。
彼时 , 朱高炽虽为太子 , 但并不受朱棣宠爱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 他的储位常常受到汉王朱高煦的挑战 。
朱棣曾数次领兵北伐 , 太子奉命留守监国 。每次回来 , 朱棣都会询问大臣太子的表现 。作为辅臣的杨士奇每每都能机智应对 , 消除朱棣的怀疑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永乐十二年(1414) , 朱棣又一次北巡后返回京城 。因为东宫派出的使者接驾来迟 , 惹得朱棣大怒 。杨士奇向朱棣解释说:“太子对您孝敬如初 , 接驾来迟 , 都是臣等的罪过” 。这次 , 全赖杨士奇的维护 , 朱高炽才保住了太子之位 。
在暗流涌动的储位之争中 , 太子身边的一批官员被牵连入狱 , 其中就有杨士奇、杨溥 。杨士奇很快就被释放出来 。杨溥却没有那么幸运 , 他在狱中度过了漫长的十年 。这十年不仅将他的职业生涯生生斩断 , 而且随时都有死去的危险 。杨溥也是个奇人 , 虽然朝不保夕 , 但在狱中仍然坚持读书 , 从未中断 。
永乐二十二年(1424) , 朱棣在北征途中驾崩 。这是太子之位最危险的时刻 。是杨荣一面在北伐队伍中“戒勿发丧 , 整军旅 , 严于令” , 一面命人秘密报告太子和杨士奇等人提前准备 。如此 , 才保证了皇权顺利交到太子手中 。
无论是面对“偏心”的朱棣 , 还是野心勃勃的汉王 , 三杨都选择了旗帜鲜明的拥护太子 , 为巩固国本力挽狂澜 。可以说 , 在变幻莫测的政局中 , 三杨在维护太子的立场上始终是一致的 , 而且结成了“共同战斗”的友谊 。
对于三杨的维护 , 太子都记在心里 。在他继位后 , 杨荣、杨士奇都得到重用 。狱中的杨溥也终于获释 , 留在仁宗身边辅佐 。在朝廷中打好配合
从明仁宗开始 , 朝廷中逐渐形成了三杨共同辅政的局面 。史料记载 , 这一时期 , “天下建言章奏 , 皆三杨主之” 。
杨士奇胸藏治国之策 , 被推为三杨之首 。他文采极佳 , 皇帝发布的政令多出自其手;他又能慧眼识人 , 推荐的于谦、况钟、周忱都成为了一代名臣;他时刻关注社会民生 , 常常提醒皇帝要注意选拔人才、保持民力、休养生息……正是因为拥有出色的治国才能 , 他先后担任阁臣四十余年 。
杨荣才华出众 , 尤其擅长军机谋划 。永乐年间 , 朱棣五次北征每次都会让杨荣随行 。宣德时 , 汉王朱高煦起兵造反 。杨荣最先请求宣宗亲征 , 打了汉王一个出其不意 , 叛乱很快得以平定 。宣德三年(1428) , 杨荣随宣宗巡视 。敌军来犯 , 扈从的文臣都被留在大营 , 只有杨荣奉命跟随出征 。在对战中 , 杨荣亲率轻骑出击 , 破敌而还 。之后 , 宣宗每次率军巡边 , 一定要带上杨荣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杨溥颇有才学见识 , 善于建言献策 。仁宗时 , 他广泛了解民情 , 有建议直接上呈皇帝 。之后 , 杨溥进入内阁 , 更加直言敢谏 。宣宗曾鼓励他说:“朕每念创业难 , 守成不易 , 今幸海内稍安 , 顾祸乱每生于不虞 。迩来群臣 , 好进谀词 , 朕颇厌闻 , 卿宜勉辅朕 , 勿惮直言” 。
在处理政事上 , 三杨各擅其长 。明宣宗曾经这样评价杨荣和杨士奇:“杨荣明达有为 , 杨士奇博古守正……事涉军旅 , 则多从杨荣;事涉礼仪制度 , 则多从杨士奇 。”而杨溥的每次进言 , 也都是从国计民生出发 , 总能说中皇帝的所思所忧 。
更难能可贵的是 , 三杨在朝廷中虽然各司其职 , 但在朝政上往往能达成一致 。
性格上的和谐共处
俗话说 , 一山不容二虎 。三杨都得到了皇帝信任和重用 , 按一般剧本走 , 接下来很容易出现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场面 。然而 , 三杨共事数十年 , 不但没有出现越权、争名的现象 , 反而相处融洽 , 打出了一套完美的组合拳 。
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 , 三人虽然会有分歧 , 但只是偶尔的政见不同 , 并不涉及利益之争 。宣宗平定朱高煦叛乱后 , 有人认为宣宗的叔叔赵王也有谋反嫌疑 , 于是请求擒拿赵王 。在这个问题上 , 三杨产生了分歧 。杨荣极力赞成擒拿赵王 , 杨士奇和杨溥却认为应该对赵王手下留情 。双方争执不下 , 最后 , 皇帝听从了杨士奇一方的建议 。
其次 , 三人性格所致 , 根本“打”不起来 。杨士奇本性宽厚 , 为人处事都能顾全大局 。他奉职甚谨 , “私居不言公事 , 虽至亲厚不得闻”;在皇帝面前 , “举止恭慎”;对待同僚 , 非常大度:“人有小过 , 尝为掩覆之” 。而杨溥更是以品德高尚著称 。他为人朴实正直、淡泊廉洁 , 据说他每次上朝时都是顺着墙根走 , 十分恭谨 。朝堂上 , 大臣们论事时争辩不下 , 有人急了眼甚至口不择言 , 杨溥却仍然能够平静处之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比起前两位 , 杨荣可能算是最有个性的 。他思维敏捷、多谋能断 , 在成祖时就很得赏识 。明成祖脾气大 , 但只要有杨荣在 , 他就发不起火来 。虽然杨荣性情稍显张扬 , 但也少有逾越之举 。
三杨同立于朝堂之中 , 可以说是和和气气 。即使偶有矛盾 , 也会很快化解 。比如 , 杨荣就曾经在宣宗面前说过杨士奇的不是 。可是 , 当他因为犯错被宣宗发现时 , 杨士奇却极力请求皇帝宽恕他 , 全然不计较他之前的“告状”之举 。得知此事后 , 杨荣十分惭愧 , 之后更是将杨士奇视为知己 。
三杨在能力上相得益彰 , 在性情上虽各有千秋 , 但都称得上是正人君子 。再加上他们处处以国家大事为重 , 这些都成为他们在朝政上彼此团结、互相扶持、通力合作的重要原因 。
“无为而治”下的有为
经过洪武、永乐年间的以猛治国 , 明朝的经济、社会情况都走向安定 。从仁宗开始 , 治理手段转向宽疏 。皇帝想要无为而治 , 三杨就成了最佳代理人 。
在仁宗、宣宗时期 , 三杨根据社会实际 , 不断提出与民休息的建议:比如灾害之时 , 朝廷施行免赋赈灾;停罢“下西洋宝船、云南取宝石、交址采金珠、撒马儿等处取马 , 并采办烧铸进供诸务” , 以蓄养国力……对于这些建议 , 仁、宣二帝都批准施行 。
因为三杨的尽心辅佐 , 最终形成了“仁宣之治”的局面 。史书中这样记载这一时期的繁盛景象:“吏称其职 , 政得其平 , 纲纪修明 , 仓庾充羡 , 闾阎乐业 , 岁不能灾 。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 , 民气渐舒 , 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分页标题
宣宗去世后 , 多亏了三杨的力保 , 才使得年仅九岁的太子朱祁镇顺利继位 。之后 , 三杨又尽职尽责地辅佐新君数年 , 使仁宣时的安定局面得以延续了一段时间 。
三朝皇帝的顺利继位 , 十数年的治世景象……这些大好局面的出现 , 都离不开三杨的坐镇大局、合力辅佐、精诚合作 。
【朱棣|三杨内阁:三个和尚没水吃?这里有另外一个版本】三个和尚到底有没有水喝?说到底取决于相互“配合”的程度 。是选择单打独斗 , 还是选择互相成就?三杨的配合 , 或许是一个不错的示范 。
- 朱棣|这场惨重失败,让明朝200年再也没能爬起来
- 朱棣|朱棣为何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连他大哥朱标,他也是服服帖帖的
- 朱允炆|朱允炆当年拥有众多军队,为何打不过朱棣呢?原因让人心酸
- 朱棣,君王皇帝|如来降伏孙悟空,玉帝为何请他吃龙肉?答案或藏在明成祖朱棣身上
- 朱棣|如何评价徐达?是否有资格评中国历史武将第一人?
- 朱棣|这个凭空消失的皇帝,你对他了解多少?
- 朱棣|靖难之役:“天选之子”和“倒霉侄儿”之间的战争!
- 明朝,朱棣|曾经天下无敌,后期变成战五渣,大明是怎么把三大营玩废的?
- 朱棣|储位落空,皇次子心怀异谋:从汉王到汉庶人;朱棣次子朱高煦之死
- 明朝,朱元璋|“相权”被内阁与司礼监分割:明代宦官登场前的时代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