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被卖煎饼的小贩牵着鼻子走?

本文来自中欧商业评论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有的时候 , 明明销售说的是疑问句 , 给了我们足够的思考空间 , 为什么我们还会踏入营销的陷阱?让我们从一个故事开始 。 在一条街上 , 有两家相邻的煎饼店 , 店主们制作煎饼的手艺差不多 , 两家店的人气差不多 , 服务态度也差不多 , 每天吸引到的客人也差不多 。总之 , 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 , 这都是势均力敌的两家店铺 , 难以分出高下 。 但事实上 , 在街北边的那家煎饼铺 , 销售额总是好于街南边的那家煎饼铺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 , 北边的煎饼铺面对上门的客人时 , 总会问的第一句是:“你想要加几个鸡蛋?几根火腿肠?”而南边煎饼铺面对上门的客人时 , 第一句话却是:“鸡蛋要吗?火腿肠要吗?”这给了客人两种截然相反的感受 。 当被问到“需要加几个蛋”时 , 客人的第一反应是思考我今天想要吃几个鸡蛋 , 而当被问到“鸡蛋要吗”的时候 , 客人的第一反应则是我是否需要加这个鸡蛋 。我们可以看到 , 对于商家而言 , 营销话术的不同 , 会对客人的思考维度和内心产生极大的影响 , 从而决定了销售额 。 这在心理学上就叫做“沉锚法则” , 沉锚法则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 , 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 , 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在煎饼店的故事中 , 老板的问句就是所谓的“锚” 。 在“需要加几个蛋”的问句中 , 老板给客人设定的基准是:我的煎饼里要加鸡蛋 , 只是我不知道要加几个 。 在“鸡蛋要吗”的问句中 , 老板给客人设定的基准是:我要买煎饼 , 但我不知道是否需要在煎饼中放鸡蛋 。有的时候 , 沉锚法则甚至能影响人们对生活的认识 。 曾有人做过一项实验 , 在实验中 , 被实验者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 , 你有多幸福?第二 , 你与你朋友约会的频率是多少?当我们用这种顺序来询问的时候 , 人们往往能保持清醒 , 知道自己的幸福来源于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因素 , 与朋友约会的频率只是很小一部分 , 而且很多时候 , 即使约会的频率并没有那么频繁 , 但这依然不影响与彼此之间的友谊 , 也不会影响生活是否幸福 。但是当实验人员反过来问的时候 , 就不一样了 。 设想一下 , 如果一个人走进房间 , 试验人员对他说道;“我有两个问题 。 第一 , 你与朋友约会的频率是多少?第二 , 你有多幸福?”受访者的反映是 , 首先思考与朋友约会的频率 , 然后再根据约会频率的次数 , 来推断自己是否幸福 。 这同样可以应用到夫妻之间 。 例如有人问妻子:“你与丈夫约会频率是多少?你的婚姻幸福吗?”妻子可能会想的是 , 自从结婚后 , 我们好久都没有好好约会了!这样想来 , 我突然发现 , 婚姻简直一点都不幸福!但事实上 , 约会对于婚姻是否幸福 , 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影响因素 , 即使是细水长流的平淡生活 , 每天晚上一起在家看看电视 , 依然会带来幸福 。 如果那是个一个好丈夫 , 虽然性格木讷了些 , 但是平时工作努力 , 回家也会帮着做家务 , 即使周末的时候 , 夫妇都忙着带孩子 , 但也是依然幸福的 。 只是在第一个问题是“约会频率是多少”的前提之下 , 会让人忽视其他方面 。我们可以看到 , 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 , 提问者事先设定了锚 , 将婚姻是否幸福的考量基准 , 缩小到约会的频率上 , 才导致了被实验者将两者高度关联 , 从而受到了误导 。沉锚法则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 , 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 , 在现实生活中 , 当商家开口的第一瞬间 , 被锚定的信息就很可能形成 , 并且就此落入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