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务员|话务员危险环境坚守岗位,轰炸中守护炸不断的通信线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采访安东铁路电话所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作出的贡献 , 不得不提到当时该所电话班长王静彬 , 她被授予“在敌机轰炸下坚持工作岗位模范” , 创新制定“六三制”工作方法 , 创造了万次接通电话无差错的最高纪录 。为了讲述这段历史 , 采访人员辗转找到了从铁路部门退休的苏增昌 。他对抗美援朝战争史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今年7月 , 在王静彬曾经工作过的铁路电务段通信车间会议室 , 苏增昌娓娓道来 。(图为采访人员采访苏增昌)
话务班
人员数量
安东市电报电话局
话务班
共19名话务员
年龄结构
最大的23岁
最小的16岁
提示
站在丹东市振兴区七经街和六纬路的十字路口 , 向西南角望去 , 一幢具有历史感的红色砖楼默然矗立 。这里就是安东市电报电话局的旧址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 , 有线电话通信系统首先面临战火的考验 , 敌机不断轰炸扫射 , 电话线路多次遭到严重破坏 , 安东市电报电话局职工冒着生命危险坚守机台、抢修线路 , 保证了重要电讯的畅通 。这条通信线路 , 是抗美援朝战争前线与后方联络的生命线 。当时 , 人们把它称为炸不断的“中枢神经” 。
难忘1950年11月8日的战斗
话务台前 , 安东市电报电话局话务班的姐妹们沉着冷静地以最快速度接转每一个长途电话……这一幕 , 被一张历史照片定格 。
7月6日 , 在中国联通丹东分公司档案室的展陈柜中 , 采访人员看到了这张黑白照片 。照片上话务员们的工作地点就位于安东市电报电话局旧址三楼的一间办公室 。
7月 , 两位同是85岁、当年都在安东市电报电话局工作的老人 , 向采访人员讲述了他们亲历敌机轰炸保护通信线路惊心动魄的经历 。
林科 , 抗美援朝战争时安东市电报电话局机房的设备维护人员 , 无论环境如何危险 , 他始终留守在电报电话大楼里;鲁爱平 , 安东市电报电话局机要台的机要话务员 , 她参与了整个战争期间军事情报电话的接转 。
1950年11月8日 , 敌机丧心病狂的轰炸 , 让两位老人至今难以忘怀 。
【话务员|话务员危险环境坚守岗位,轰炸中守护炸不断的通信线】“那一天 , 敌机在头上怪叫 , 爆炸声连成一片 , 电报电话大楼的玻璃大部分被震碎了 , 工作台随着炸弹声不停地晃动 。我的两只耳朵也被震得嗡嗡直响 , 但我们没有停下来 , 电话的接转丝毫不能耽搁 。”回忆起当天的情景 , 鲁爱平声调仍然十分紧张 。
从1950年6月22日到安东市电报电话局上班起 , 林科一面跟师傅学徒 , 一面维护机房内的自动电话机械 。他说:“维修机房内的自动机械设备 , 就像修表一样 , 有100多个零件 , 上百根线 , 遇到问题要随时进行焊接调整 。敌机轰炸频繁时 , 爆炸声十几分钟就响一次 , 尤其是晚上 , 机房20个人三班倒 。三楼话务班小姑娘面对这么危险的情况始终坚守着岗位 。”
据林科介绍 , 除了话务班、维修班 , 线路班在抗美援朝期间对确保线路通畅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
11月8日 , 当敌机在鸭绿江大桥附近狂轰滥炸时 , 通信线路被炸断 。杆线线路班接到紧急任务:他们务必在13时前 , 从镇江山(今锦江山)到鸭绿江桥头架起一条通信线路 。线务员张智生在另外一名人员的配合下 , 不顾敌机轰炸 , 在滚滚黑烟里架线 。当他伏在电线杆上挂最后一段铁线时 , 敌机在他的头顶上轮番轰炸 。突然 , 一颗重型炸弹落在离张智生100米左右的地方爆炸 , 弹片从他身边擦过 , 硝烟熏得他头晕目眩 , 与此同时 , 又一颗炸弹在离他40米左右的地方爆炸 , 烟尘和巨大的波浪向他袭来 , 他差点从电线杆上摔下来 。他紧紧地抱住电线杆 , 终于拧完了最后一个接线头 , 完成了架线任务 。分页标题
三次搬家确保通信安全畅通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 , 安东市电报电话局和广播电台都是敌机主要轰炸的目标 。
“那时 , 一到晚上 , 敌人就在电报电话局和广播电台周围打信号弹 , 给敌机提示轰炸目标 。”林科回忆说 , 为了确保通信畅通和通信设备的安全 , 安东市电报电话局进行了3次大搬家 。由于机房的设备没法儿搬走 , 只能留人看守 , 林科和几位机房维护人员以及电力室的工作人员留了下来 , 保障电话正常运转 。“朝鲜那边的枪炮声 , 我们听得清清楚楚 , 也知道侵略军打到江边了 , 但我们向领导保证:机在人在 , 即使机毁人亡也不后退 , 一定要保证电话线路的畅通 。”林科说 。
1950年11月8日 , 敌机大轰炸后 , 安东市电报电话局进行了第一次搬家 , 从七经街旧址搬到八道与九道之间的水洞里 。
“水洞里又潮又冷 , 为了防潮御寒 , 我们先用木板横铺在水面上 , 然后再用木板搭成房间 , 外线架好 , 通信设备都安装完毕后 , 机要台就搬到了那里 , 4位机要话务员一直坚守工作岗位 。”鲁爱平说 , 那时她们每天能接转数百通电话 。
在水洞里工作到1951年春夏之交 , 这时雨水增多 , 河水上涨 , 此处已经无法保证通信设备的安全运行 , 机要台又从水洞搬到八道沟附近的平房内 。第三次搬家是在1951年的冬天 , 年初施工的八道沟防空洞工程基本完工 , 通信设备全部搬入 。
机器来回倒的办法保证通信不间断
通信设备的3次大搬家 , 都是在敌机不断轰炸、扫射而通信不间断的情况下进行的 。
机务站(载波室)是通信的枢纽 。“在这3次搬家过程中 , 由于机器不够用 , 还要保证通信不间断 , 工作人员采用机器来回倒的办法 , 即开通这部载波机 , 再挪另一部载波机 , 这样几经循环 , 尽管工作量增加了几倍 , 但确保了搬迁与通信两不误 。”林科说 , 在架设电缆引入线时 , 白天因敌机轰炸不能架 , 只能在晚上进行 , 又因电力线被敌机炸断而没有电灯 , 大家就一只手拿着蜡烛 , 一只手干 。
这3次搬家 , 安东市电报电话局的工人和干部所干的工作量比新建一个电报电话局的工作量还要大 。敌机轰炸如同家常便饭 , 电话线路常常是炸了修 , 修了又被炸 , 炸了再修 。
今年7月6日 , 冒着细雨 , 采访人员辗转找到了位于丹东市元宝区一座小山下的防空洞 , 当年 , 机要话务员们就在这里坚守 。
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 , 鲁爱平和林科都坚守在一线 。1958年鲁爱平调到北京工作 。“机要台的4位同事中 , 现在只有我和刘玉凤还健在 , 我俩经常回忆70年前的那些事 。去年我回丹东 , 还特意去看了我当年工作的地方 。”鲁爱平说 。
来源 辽宁日报
- 知识产权|中山:打造知识产权强市,营造优质营商环境
- 清朝|“黄土垫道,净水泼街”,晚清的京城街道环境到底有多差
- 汽车知识|到店实拍2021款大众途观L!白色涂装获赞,配车内环境氛围灯
- 双11|婴童用品黑名单!很危险可致命,“双11”再便宜也别买
- 生命时报|低血糖的危险以“秒”计!警惕这7个高发时刻
- 汇客廰文旅|千人千面,散发着“危险”暧昧的魔都,秋天竟也这么惊艳
- 健康界|盯上20万中国孩子的危险玩具,快来对照看看你家有没有
- 养花|这4种花养在家里有危险,家里有孩子的养这4种花一定要注意细节!
- 冠心病|冬天是冠心病的“危险季”,给出5个建议,帮你过一冬
- 内心|迷人又危险的4星座,看似带刺的他们,其实内心真的很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