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imaginist|二十六年前的今天,两部伟大电影同时上映
_本文原题:二十六年前的今天 , 两部伟大电影同时上映
本文插图
电影《低俗小说》
在电影史上 , 1994年是特殊又重要的一年 。 这一年 , 国内外涌现诸多电影 , 比如《阿甘正传》《这个杀手不太冷》《狮子王》《活着》《东邪西毒》等 , 这些如今已成为大家心目中的伟大经典电影 。
理想君偏爱的《低俗小说》《肖申克的救赎》 , 在1994年的“今天”同时上映 。 分享普利策奖影评人罗杰·伊伯特的两篇评论 。
留言评论两部你心目中的伟大电影 , 我们选取3位任选一本《伟大的电影》 , 截至这周日10月18日 。
肖申克的救赎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1994
本文插图
说来奇怪 ,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以监狱为背景的影片竟让我们感到温暖 , 因为影片使我们融入了一个大家庭 。 很多电影都能令我们得到感同身受的体验以及轻快肤浅的情感冲击 , 但《肖申克的救赎》却是放慢节奏 , 深入探究人性 。 影片运用旁白者冷静并洞悉一切的声音 , 把我们引入故事中 , 仿佛我们也成了这群囚犯之中的一员 。 与大多数影片相比 , 这部电影更为深刻 , 它探讨的是建立在友谊与希望之上 , 一生持之以恒的追求 。
电影十分有趣的一点在于 , 虽然主人公是在狱中服刑的银行家安迪·杜弗兰(蒂姆·罗宾斯 [Tim Robbins]饰) , 但是整部电影都没有从他的视角讲述 。 电影的开篇场景是安迪遭到指控谋杀他的妻子和妻子的情夫 , 被判两个无期徒刑;而接下来 , 就完全转向了另一个视角 , 展现监狱的浮世绘 , 尤其聚焦在另一位被判无期徒刑的犯人艾利斯·瑞德(摩根·弗里曼 [MorganFreeman]饰) 。 正是瑞德回忆了见到安迪的第一印象(“弱得好像一阵风就会把他吹倒”) , 他还预言安迪将无法在监狱中存活下来 , 不过他的预测并未成真 。
本文插图
从安迪登上汽车被运往监狱开始一直到电影结束 , 我们只看到了其他人对他的看法——比如后来与安迪结为好友的瑞德 , 年长的监狱图书馆管理员老布鲁克斯 , 贪污腐败的典狱长诺顿 , 以及狱警和其他囚犯 。 瑞德在片中代表了观众 。 我们与瑞德感同身受 , 而最终的救赎也就是瑞德的救赎 。 安迪的经历告诉我们 , 一定要坚持信念 , 不放弃希望 , 耐心等待时机 , 静静寻找机会 。 正如他对瑞德所说:“我觉得人生可以归结为一种再简单不过的选择:要么汲汲而生 , 要么汲汲而死 。 ”
就影片结构而言 , 我认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它的重心并没有放在主人公本身 , 而是着重描绘了我们与主人公的关系——比如我们对他感到好奇、同情、由衷 的赞赏等感情 。 假设影片是围绕主人公安迪展开的 , 通篇都在讲述他是多么勇敢坚定、百折不挠 , 那么电影就会落入俗套 , 也就失去了神秘色彩 。 不过事实证明 , 我们在观影过程中 , 一直对安迪保持着浓厚的好奇心 。 我们不断猜测:他真的杀了这两个人吗?为什么他几乎不与任何人接触?在监狱的广场上放风时 , 为什么其他人都拖着沉重的步伐 , 唯独他可以悠然自得 , 仿佛是一个自由的人在漫步一般?
观众希望在电影院享受到激情快感 , 因此如果电影名字能够挑起观众的兴奋感 , 影片通常都会卖得很好 。 对于与“赎罪”相关的电影而言 , 人们一般都会抱着审慎的心态 , 《肖申克的救赎》就受到了同样的待遇 , 单看电影名字 , 很多人并不期待能欣赏到一部伟大的作品——听起来太按部就班了 。 但是在当今社会 , 人们总是对那些传递希望的事物趋之若鹜 , 所以只要一部电影做到了这一点 , 即使上映后并没有立即受到观众热捧 , 却很有可能保持着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肖申克的救赎》于1994年九月在多伦多电影节首映 , 并于数周后上映 。 影片虽叫好却不叫座 , 上映之初只获得了1800 万美元的票房收入 , 甚至还不足以收回成本 。 后来影片荣获了七项奥斯卡奖提名 , 包括最佳电影奖 , 但在此之后也仅仅又获得了区区10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 。
【理想国imaginist|二十六年前的今天,两部伟大电影同时上映】《肖申克的救赎》在院线没有取得什么进展 。 它的标题很糟糕;内容又是牢狱题材 , 不受女性欢迎;片中几乎没有打斗场面;演员虽口碑良好却不是什么大牌明星;而且全片长达 142 分钟 。 显然 , 这部电影需要口口相传才能赢得一批忠实观众 。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 影片票房虽然进展不快 , 却一直在稳步增长 , 可惜随之就从院线撤下 。 如果影片还能继续上映的话 , 可能票房会在接下来的数个月内持续增长 。 不过事实上 , 电影反而在另一个竞技场大放异彩 。
它在音像市场和电视屏幕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 赢得了大批观众 , 至今这已经成为家庭影院历史上的著名案例 。 在五年内 , 《肖申克的救赎》创造了奇迹 , 在音像市场和出租市场成为畅销片 , 而这完全归功于喜爱这部影片的观众 。 1999 年四月 , 《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关于“肖申克”热潮的评论文章 。 此时 , 这部电影已经在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史上250部最佳影片”的投票中跃升至第一位 , 它的排名始终保持在前五位 。
本文插图
民意投票和出租热都反映了这部影片是多么受欢迎 , 但这并没有解释为什么人们如此热捧《肖申克的救赎》 。 也许是因为它不仅仅只是一部电影 , 而且让人们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 电影确实包含娱乐元素(比如另一个监狱的狱警穿着棒球服排队等着安迪为他们报税) 。 但影片大部分时间都在静静讨论人生哲理 。 暴力镜头(比如安迪遭受性侵犯的场景)是用一种客观的视角陈述 , 而不是作为噱头加以利用 。 电影没有对安迪的苦难施以浓墨重彩 , 在他遭到毒打后 , 影片谨慎地采用了中长镜头 , 并没有特写他身上的伤口和淤青 , 而是为他留出了空间 , 正如他的狱友一样 。
摩根·弗里曼扮演的角色串起了整部影片的灵魂 。 我们看到 , 他经历了三次假释听证会 , 分别是在他入狱20年、30年和40年后 。 在叙述第一次听证会时 , 影片巧妙地耍了个小花招:一开始 , 我们先是看到安迪被判刑 , 接下来就是假释委员会的画面 , 我们以为假释委员会是要听取安迪的辩词 。 但事实并非如此 , 我们见到的是瑞德 , 这是他首次出场 。 在第一次听证会上 , 他竭力向假释委员会证明自己已经改过自新;在第二次听证会上 , 他只是走走过场;到了第三次 , 他对所谓的“改过自新”嗤之以鼻 , 但正因为如此 , 他的灵魂获得了自由 , 最终委员会同意了假释 。
然而 , 出狱之后他又要面对新的问题 。 在高墙内 , 瑞德是国王 。 他是监狱中的权威人物 , 有办法搞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 , 无论是一包烟、一个石锤 , 还是一张丽塔·海华丝的海报 。 但在监狱外面 , 他没有地位 , 没有身份 。 我们已经看到了老图书馆管理员(詹姆斯·惠特摩尔 [James Whitmore] 饰)的下场——孤独一人 , 通过死亡获得了自由 。 影片的最后一幕感人至深:安迪帮助瑞德获得自由 ,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安迪再次用信件和明信片遥控这一切 。
弗兰克·戴伦邦特是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 , 故事改编自史蒂芬·金的小说 。 他的电影具有一种悠然自得的气度 , 这是大部分电影所不敢冒险采用的手法 。 影片的节奏正如弗里曼的叙述一样慢条斯理、深思熟虑 。 好莱坞向来有这种观念 , 观众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 所以必须用不断的新点子吸引他们 。 但我认为看这类电影时很难不留意时间的流逝 , 而《肖申克的救赎》却能深深吸引我们 , 让我们融入故事中 , 使我们丝毫意识不到自己只是在看电影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影片的对话也是经过精挑细选的 。 蒂姆·罗宾斯把安迪演绎成了一位少言寡语的人 , 总是轻声说话 , 并不很吸引别人的注意 。 他能够在多年内保持低调 , 然后突然做出壮举 , 比如他不顾一切在监狱里播放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的一段咏叹调 。 (镜头缓缓划过正在广场上放风的囚犯 , 每个人无不为音乐所深深迷醉 , 仿佛在聆听人间天籁般 , 这段镜头成为影片的最经典桥段之一 。 )正因为安迪不刻意抛头露面 , 或夸张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 所以他才更加充满魅力——人们总是更愿意去揣摩角色的内心想法 , 而不是被简单告知 。
罗杰·迪金斯的摄影非常巧妙 , 毫不炫技 。 开场的两个镜头——一个从直升机上拍摄 , 另一个从下向上拍摄高墙——构成了监狱的场景 。 画面总是伴随对话出现 , 丝毫没有喧宾夺主 。 托马斯·纽曼的配乐为影片渲染了气氛 , 而不是透露情节 。 在一名年轻的囚徒讲述另一个谋杀犯对自己罪行的描述时 , 开头的谋杀画面伴随着深沉的低音提琴重现 , 为影片增添了一丝微妙的色彩 。
导演戴伦邦特从旁观者的视角构建这部电影 , 他既没有添油加醋 , 也没有允许抢戏出现 。 实际上 , 你在这部电影中找不到任何抢戏的镜头 , 所有演员都老老实实地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 , 没有越界 , 故事有序地展开 , 这种叙述的节奏本身就象征着监狱中度日如年、时间仿佛停滞般的生活 。
“当他们把你关在牢房中 , ”瑞德说 , “当铁门‘嘭’的一声关上 , 你才知道这一切都不是闹着玩 。 以前的生活眨眼间就灰飞烟灭 。 你一无所有 , 唯一拥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时间去怀念过去 。 ”重新回顾这部电影 , 我的赞赏之情比起第一次看时更是有增无减 。 好电影往往越看越喜欢 , 正如好听的音乐百听不厌一样 。 有人说 , 生活就是一座牢狱 , 我们正如瑞德一样 , 而安迪救赎了我们 。 一切优秀的艺术都在阐释比它所承认的更深刻的哲理 。
(殷宴 译)
低俗小说
Pulp Fiction, 1994
本文插图
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是由对话推动的 。 片中的对话简洁凝练 , 足以与雷蒙德·钱德勒、埃尔莫·伦纳德(ElmoreLeonard)等硬汉派名家的手笔相媲美 。 正如这些大师一样 , 昆汀的幽默看似一本正经 , 却总使人忍俊不禁;也正如这些大师一样 , 昆汀在平实的叙事中揉入了粗犷的诗意与恶趣味的奇思妙想 。
片中有这样一段小插曲 , 很少被人提及 :赏金拳击手布奇(布鲁斯·威利斯 [Bruce Willis] 饰)在擂台上击毙对手之后回到女友法比安(玛丽亚·德·梅黛 洛 [Maria de Medeiros] 饰)租住的旅馆房间 , 法比安说她刚才在照镜子 , 她希望自己有个大肚子 。 “你已经有了 , ”他边说边凑上去和她亲热 。 “假如我有的话 , ” 她说 , “我就会穿上一件小两号的 T 恤 , 把肚子凸显出来 。 ”过了一会儿 , 她又说:“摸起来舒服的东西往往看起来不舒服 , 真是太可惜了 。 ”这段精彩的对话(仅举一例)别有深意 。 对话发生的时候 , 布奇正处于走投无路的境地:他原本答应在比赛中放水 , 却暗中在自己身上押了一大注 , 并违背约定赢得了比赛 。 假如他能逃脱马塞路斯·沃利斯(文·瑞姆斯[Ving Rhames] 饰)和他的打手朱尔斯与文森特(分别由塞缪尔·L. 杰克逊与约翰·特拉沃塔 [John Travolta] 饰)的追杀 , 他就能赚到一大笔钱 。 在一部二流影片中 , 这一幕中的对话必然完全依附于情节 , 布奇会把他自己、法比安和我们都已经了解的情况再向法比安解释一遍 。 而塔伦蒂诺则安排了一段风马牛不相及的对话 , 立刻将法比安的性格和两人之间的关系展现在我们眼前 。 他影片中的对话总是意味深长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塔伦蒂诺的人物说话时可能就事论事 , 也可能天马行空 , 这是他所有影片的一贯策略 。 影片开头 , 几个毛头小子胆敢冒犯威利斯老大 , 盗取了他那只著名的皮箱 , 于是朱尔斯与文森特奉命去惩罚他们 。 两人在路上有一场经典对话 。 他们谈到了阿姆斯特丹的毒品控制法令 , 谈到了“足三两”大汉堡的法国别名 , 还谈到了足部按摩所包含的性意味 。 最后 , 朱尔斯说“该干活儿了” , 两人便进入了一间公寓 。
昆汀的对白绝不只是古怪风趣 , 而是自有一套章法 。 朱尔斯和文森特谈到 “足三两”为何在巴黎得名“皇家芝士堡”之后短短几分钟 , 这一话题就在朱尔斯和小毛贼之一(弗兰克·威利 [Frank Whaley] 饰)的紧张对峙中再次出现 。 此外 , 马塞路斯把一个为他老婆做足部按摩的家伙扔出四楼窗外的段子也是一个伏笔 , 塔伦蒂诺安排这段对话是为文森特奉老大之命带米娅·沃利斯出去散心的情节做铺垫 。 米娅意外吸毒过量 , 文森特飞车将她送到毒贩兰斯(埃里克·斯托尔茨 [Eric Stoltz])家中抢救 , 以一针肾上腺素直插米娅心脏才将她从黄泉路口拉回人世 。 塔伦蒂诺也以一段看似轻松愉快的对话为这惊险的一幕做了铺垫 。
本文插图
一开始 , 我们看到兰斯的女友朱迪(罗姗娜·阿奎特 [Rosanna Arquette] 饰)全身上下能穿孔的地方都穿了孔 , 并大谈其穿刺癖 。 这绝非闲笔 。 针头刺进米娅心脏的镜头本该是影片最糁人的片段 , 但奇怪的是观众看到这里总是哈哈大笑 。 我们在弗吉尼亚大学课堂上逐格分析了这一幕 , 终于发现了其中缘由 。 事实上 , 昆汀并没有表现针头刺穿胸膛的画面 , 而是在米娅猛醒跃起的一瞬间切换镜头 , 表现了原本围在她身边的众人同时弹开的情景 。 随后 , 朱迪说了句“爽” ,我们才明白刚刚发生的一幕在这位穿刺师的眼中堪称“终极穿刺体验” 。 在肢体语言与精妙台词的烘托下 , 本应令人恐惧的场面变成了一幕十足爆笑的黑色喜剧 , 尽显对白与剪辑的功力 。 此外 , 贯穿整个片段的紧张气氛也加强了喜剧效果 :不知马塞路斯会如何处理文森特 , 毕竟害死沃利斯太太可比给她捏脚严重多了 。
影片的环形 - 自我指涉结构闻名遐迩 。 全片以“小南瓜”和“兔宝宝”(分别由蒂姆·罗斯 [TimRoth] 和阿曼达·普拉莫 [Amanda Plummer]饰演)打劫饭店的一幕开始 , 最终又以同一事件结束 , 中间非线性地穿插着各路线索 。 然而 , 人物的对话之中却含有一种时序性 , 即前面提到过的事情总能提点后续情节 。 这些对话证明昆汀一开始就对整个故事的前前后后成竹在胸 , 因为即便剧情反复跳切 , 对话仍然滴水不漏 , 时刻照应着前后情节 。
本文插图
上文提到“针刺心脏”一幕被观众一笑了之 , 而打手在车里失手干掉一人的场面也属于这种情况 。 由于车内一片血肉模糊 , 不得不请狼先生(哈威·凯 特尔 [Harvey Keitel] 饰)出马收拾残局 。 这一幕在我们的印象中鲜血淋漓 , 但实际画面并不十分血腥 , 这种处理手法使影片能够继续往下走 , 而不至于停滞在这一段 。 昆汀将抛尸拭血的场面一笔带过 , 转拍狼先生有板有眼的专业素质 , 因此观众笑了 。 片中确有不少突如其来、残酷暴力的场面 , 例如朱尔斯和文森特在小贼的公寓开火、布奇对皮装男大玩“冷兵器时代”(马塞路斯的用词令人难忘)等 。 然而 , 昆汀用长镜头、速剪(surprise)、切出(cutaway)、前后对白铺垫等手法令影片看上去不那么暴力 , 即使它原本可以玩得更加过火 。分页标题
霍华德·霍克斯曾这样定义一部好电影 :“三场绝妙好戏 , 没有蹩脚场面 。 ” 若论精彩场面的数量 , 近年来没有哪部影片可与《低俗小说》匹敌 。 片中有些段落近似音乐喜剧 , 例如文森特和米娅在“瘦兔子杰克”餐厅跳舞的片段;有些胜在出其不意 , 例如布奇回到公寓 , 让文森特撞了个措手不及;有些纯以语言风格见长 , 例如马塞路斯和布奇的对话 , 又如库恩斯上尉向“小男子汉”讲 述他父亲的手表编年史的长篇大论 。
本文插图
另外一些段落则故布疑阵 , 旨在引起人们的探讨:皮箱里装的是什么?为什么在公寓里一开满室金光?朱尔斯引用的圣经是否正确?有些段落的喜剧效果完全来自人物的行为(例如狼先生收拾残局时干脆利索的风格) , 但多数情况下片中人对“复仇”的恐惧使故事情节更加妙趣横生(布鲁斯怕沃利斯报复 , 文森特怕沃利斯吃醋 , 毒贩吉米则怕老婆回家发现屋里的尸体) 。
我第一次观看《低俗小说》是在 1994 年的戛纳影展 , 随后本片又斩获了金棕榈 。 在之后至少一年内 , 全美上下只要谈到电影就必定提起《低俗小说》 。 它是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影片 , 其环形结构在《非常嫌疑犯》(The Usual Suspects , 1995)、《零办法》(Zero Effect , 1998)、《记忆碎片》(Memento , 2000)等截然不同的影片中都可以窥得一二——并不是说这些片子照抄了《低俗小说》的结构 , 而是它们也意识到了在时间轴上做文章的乐趣 。 然而 , 《低俗小说》之所以伟大并非由于它采取了某种特定的结构 , 而是由于它将一群鲜活而独特的人物与一系列生动而奇异的情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 它之所以伟大也是由于其无与伦比的对白 , 对白是一切的基础 。
我感到许多电影的对白仅为铺陈或推动剧情服务 , 而文字俗语本身的魅力却没有得到挖掘 。 《珍珠港》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台词值得引用 , 除非是用来搞笑 。 大多数电影的大多数台词都了无生趣 ,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 , 那些不会写对话的导演才如此倚赖动作场面和视觉特效 。 《低俗小说》中的人物总是在聊天 , 他们总是那么生动、爆笑 , 总是吓得要死或是胆大包天 , 整部电影抽去画面就是一部极好的有声读物 。 假如抽去《木乃伊归来》的画面 , 强迫你用耳朵去听 , 你会有什么感觉?
(殷宴 译)
20世纪国外最经典的100部电影
据罗杰·伊伯特作品《伟大的电影1》整理
点图片即可保存
01
02
03
04
05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滑动查看更多
100幅经典剧照 , 由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电影剧照资料馆提供 , 这座资料馆拥有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近四百万张剧照收藏 。
100部伟大电影的卓绝评论 , 来自全美最负盛名、最可信赖的影评人罗杰 · 伊伯特 。 他所评述的影片 , 在他看来真正呈现出电影的伟大 。
在过去多年中 , 罗杰 · 伊伯特每隔一周都为一部“伟大的电影”撰写评论 , 给予新鲜而热忱的褒扬 。 《伟大的电影》一书精选了其中的100篇文章 , 每一篇都是评论 和鉴赏的提炼 , 是热爱、分析和历史的糅合 , 它们让读者以崭新的目光和重燃的热情回味(或者说先睹为快)所评述的影片 。 伊伯特的影评广泛覆盖各种类型片、各个时代和各个国家 , 从电影艺术史上至高无上的经典作品到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娱乐作品 。 在文章中 , 罗杰 · 伊伯特成功地将学者渊博深刻的电影知识、纯美学的判断力与明白晓畅的鉴赏文字融为一体 , 再配以现代艺术博物馆电影部负责人玛丽 · 科里斯精选的珍贵剧照 , 使本书成为所有电影爱好者与观众的珍宝库、无可匹敌的观影指南 。分页标题
延伸阅读
本文插图
??一起来看伟大的电影
ps:别忘了留言
- 理想国|真人在现卡拉瓦乔活体画
- 理想国|交往的真相:不经一事,不懂一人
- 康熙|康熙帝痛恨的儿子,只因他建议杀掉后来的雍正,被圈禁了二十六年
- 理想国|投稿文章丨人性从未改变——海天
- 理想国|冯唐:如何避免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 理想国imaginist|咏梅:人活着必须要有精神上的依托,这样你才不会摇摆
- 理想国imaginist|我见过最懂生活的人,都很会独处丨推广
- 老陈聊星座|十月二十六日起,爱情运势不错,能和喜欢的人白头偕老的三大星座摩羯座狮子座双子座
- 理想国imaginist|路内《雾行者》新书分享会
- 理想国|爱因斯坦1921年获诺贝尔奖演讲:我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