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艾玛的游乐园|泉州:一半烟火,一半香火
提到福建的大城市 , 首先映入人们脑海的一定是福州和厦门:一个是声名在外的省会 , 一个是拥有鼓浪屿的网红旅行城市 。 恐怕不会有人相信 , 福建省的第一大经济体竟然是默默无闻的泉州市 。
本文插图
▲泉水市洛阳桥
若非福建人 , 恐怕极少有人真正了解泉州这座城市 , 更不会知道安踏、匹克、361、特步、富贵鸟、利郎、七匹狼等一众知名服装品牌均发源于泉州 。 2019年 , 泉州GDP达到了9946亿元 , 跻身全国20强 , 连续21年保持福建全省第一 。
本文插图
▲从小看着7只哈士奇长大
然而 , 这样的成绩与宋元时期的泉州比起来 , 就有些小巫见大巫了 。 作为昔日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 在北宋初期与宁波港吞吐量难分伯仲的泉州 , 经历两宋海上贸易的爆发 , 在元代跃居为全球第一大港 。 今天 , 当我们走在泉州的大街小巷 , 各式庙宇、高塔随处可见 , 它们屹立于此 , 诉说着属于这座城市的辉煌 。
六胜塔:海上丝路第一塔
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元代世界第一大港口 , 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有着直接关系 。 相比唐朝的疆域万里 , 即便在国土面积最大的时期 , 宋帝国也没能控制乌鞘岭以西的土地 , 这导致连通亚欧的河西走廊被外族侵占 。 而宋朝又极为重视自由贸易 , 泉州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
本文插图
▲连同欧亚非的海上丝绸之路
今天的泉州 , 依然能发现不少与航海相关的建筑 , 位于石狮市的六胜塔就是其中的典型 。 六胜塔始建于北宋 , 重建于元朝 , 是一座36米高石砌的楼阁式高塔 。 从外观上看 , 六胜塔与内陆的古塔并没有什么不同:同样是仿木的样式、石砌的塔身配上各式宗教浮雕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仿木结构的石塔
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 , 塔这种在今天看来司空见惯的建筑形式并不存在 。 换句话说 , 中国境内早期的木塔、石塔只是一种宗教符号 。 但是 , 六胜塔的作用远不止于此 。 塔下的蚶江、石湖是宋元时期泉州最重要的港口 , 建于此的六胜塔便成为海上的航标 。 夜晚 , 塔顶点灯 , 指引着海上丝绸之路船舶的方向 。 郑和第五次下西洋 , 就是在这点点烛光中驶离的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佛塔做灯塔 , 全球仅此一例
站在六和塔下 , 远处的汽笛声和集装箱码头的嘈杂声响依稀可闻 。 尽管早已没有了世界第一大港的车来船往 , 但矗立了千年的六胜塔依旧屹立在现代港口畔 , 供人凭吊 。
洛阳桥: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洛阳桥修建之前 , 泉州人只能靠木舟摆渡于两岸之间 。 每年 , 因风浪船毁人亡的事件不胜枚举 , 直到洛阳桥的建成 。 在近千年前的北宋 , 泉州知府蔡襄筹集了1400万两白银 , 耗时七年 , 方才完成了这座长834米的海港大桥 。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一望无尽的洛阳桥
不仅在泉州 , 长江以南不少地区都有以洛阳、长安等北方城市命名的区域或建筑 。 这样的传统起源于五胡乱华时期偏安江南的东晋 , 兴盛于五代十国和宋朝:来自草原的少数民族占领长江以北后 , 北方汉人被迫南迁 , 当大批洛阳人聚集到同一处区域 , 他们便习惯将这片“新大陆”称为洛阳 , 这样既便于官府管理 , 也时刻警示后代族人切莫忘本 。
本文插图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衣冠南渡提高了南方的生产水平
五代十国时期 , 大批洛阳人涌入泉州 。 他们发现这一区域的山川水势很像洛阳 , 就干脆称这里为洛阳 , 入海的这条江被称为洛阳江 , 江上的桥就成了洛阳桥 。
本文插图
除了规模宏大 , 洛阳桥还开创了采用生物学建筑桥梁的先例 。 桥梁初建时 , 由于作为桥墩的大石块参差不齐 , 因此缝隙巨大 , 极易被海浪冲塌 。 古人便在石缝间放养了大批牡蛎(也就是生蚝) 。 牡蛎极易繁殖生长 , 填充了缝隙 , 也让石块之间粘合得更紧密了 。 而洛阳桥下的生蚝 , 大概是全中国最幸福的生蚝了:为了保护桥体 , 政府规定 , 严禁在桥下采生蚝 。
本文插图
▲生蚝配柠檬为最佳
洛阳桥的伟大还不止于此 , 走上洛阳桥 , 桥身的装饰精美也令人惊叹 。 500根石栏杆稳稳安插在桥身两侧 , 28只精心雕刻的石狮子座于一旁 。 据说 , 这代表了当时参与修建洛阳桥的28位工程师和500名工人 。 在桥中亭附近 , 历代的20座石碑林立 。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蔡襄的《万安桥记》石碑 , 全文仅153字 , 却详细记述了洛阳桥修建的全过程 。 因文章精炼、书法遒劲、刻工深厚 , 被后人称为“三绝” 。
本文插图
▲桥中亭石碑林立
开元寺:宗教集大成者
海洋不仅为泉州带来了经济的繁荣 , 也带来了文化的融合 。 在泉州 , 我们可以轻易找到多宗教同处一堂的踪影 。 十余种宗教在当地传播 , 自成一体 , 也使泉州一度获得“宗教博物馆”的美誉 。
本文插图
▲各宗教建筑和平共处
开元寺是泉州多元宗教文化并存的典型代表 。 始建于唐初的开元寺 , 是福建省最大的佛教寺院 。 随着海上贸易的兴起 , 作为彼时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城市 , 这里也迎来了来自印度和欧洲的诸神 。
本文插图
▲石柱上雕有印度教义故事
从山门进入寺庙 , 天王殿中央对联“此地古称佛国 , 满街都是圣人”为南宋理学家朱熹所撰 , 弘一法师亲题 。 走进寺院内 , 在熙熙攘攘的泉州本地信徒中穿行 , 只要细心观察 , 就会在那些看似理所应当的建筑中 , 发现许多融合得颇为自然的异域元素 。
本文插图
▲天王殿前的对联堪称寺中一绝
在紫云大殿的石柱上 , 有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神话中毗湿奴骑金翅鸟救象王;毗湿奴以十臂人狮降妖伏魔的故事;而开元寺大雄宝殿前月台束腰部更是嵌着72幅印度教的狮身人面兽 。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印度教的痕迹无处不在
鱘埔古村:屹立千年的牡蛎
鱘埔古村位于泉州市东海镇 , 距离泉州城区不远 。 在这里 , 可以看到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蚵壳厝 。 厝即房屋 , 而蚵壳 , 是牡蛎壳 。 蚵壳建房 , 一般分为内外两墙 , 外墙为蚵壳 , 以三合土层层叠叠砌成 , 而内墙则是土石混合筑成 , 由此蚵壳外墙可以防雨挡风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蚵壳厝
有意思的是 , 建造蚵壳厝的海蛎壳体型巨大 , 绝非泉州所产 。 根据学者们考察发现 , 这类牡蛎应该产自非洲东海岸 。 可想而知 , 在宋元时期 , 满载着丝绸、茶叶和瓷器的货船从泉州出发 , 将产品远销欧洲、非洲 。 在返程时 , 由于船舱已空 , 不利于船体稳定 。 船员们只好在非洲的东海岸区域捡拾海岸线上大量的牡蛎壳作为压舱物 。 回到泉州后 , 将牡蛎壳随意扔在鱘埔岸边 , 就成了当地人建房子的原料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泉州人习惯于用海蛎壳烧制壳灰来代替石灰 , 可以防止海风带来的酸性腐蚀 。 而在鱘埔 , 比壳灰建房更有意思的 , 就是直接将海蛎壳嵌入墙体:密密麻麻的牡蛎壳堆垒成的墙体 , 既能防止海风的腐蚀 , 还保温、隔音 , 更重要的是 , 坚固的蚵壳厝历经千年 , 仍然可用 。
闽南菜:山海盛宴
相比粤菜的清淡、川菜的麻辣、鲁菜的咸鲜 , 闽南菜在众多菜系中显得颇为与众不同 。 在泉州 , 游客可以品尝到一款极有特色的“重口味”美食:“土笋冻”:将一种俗称为“泥丁”的蠕虫进行熬煮 。 蠕虫的胶质逐渐融化到汤汁中 , 整碗土笋冻呈现出果冻般的样貌和口感 。 一口吃进去 , 口感竟然十分不错 , 配上酱油、蒜泥等 , 味道非常赞 , 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吃的是蠕虫 , 肯定能吃下两大碗 。
本文插图
▲看起来有点像牛脊髓
另一道泉州必尝美味便是享誉海峡两岸的蚵仔煎 。 据说 , 蚵仔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 , 发明人是泉州市民郑成功:用番薯粉浆包裹住生蚝和鸡蛋 , 在锅中煎熟 , 再撒上香菜和葱花 , 便是一道正宗的蚵仔煎 。 尽管做法简单 , 但这道菜在其他省份却很少能见到 。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生蚝本身 , 只有当日捕捞的新鲜生蚝才适合制作蚵仔煎 , 倘若食材有半点变质 , 味道就大相径庭了 。
本文插图
▲鸡蛋可以配一切
在日落前离开开元寺 , 夕阳已将泉州西街的砖房染成了红色 。 在人群熙攘的街道上 , 听着南音从街巷的平房中传来 。 随便走进一家小店 , 要一份蚵仔煎或是面线糊 , 看着历经千年的古寺在日落时再度沉寂下来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开元寺外的西街是泉州最具烟火气的地方 分页标题
这样一座充满烟火和香火的城市 , 怎能不让人流连?
▲文/天洪图/亮子▲
【小艾玛的游乐园|泉州:一半烟火,一半香火】To see the world, to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
- 笑声快车|泉州跻身海内最值得一去旅游地前十
- |旅行看世界:盘点马来西亚5大最受欢迎的游乐园,适合各年龄层!
- 泉州文明网|【文明传播】安溪:社区党建“有声图书馆” 开启阅读新天地
- 大众点评网|可能是中国最强的游乐园,跟迪士尼比丝毫不差!
- 泉图|「泉州医者影像」妇产科专家:黄美虹
- 芒果望世界|我国“最特殊”的省会城市,知名度不如厦门,经济也没有泉州高
- 天地旅游|洛阳关林迎来进香团,福建泉州蓬莱关圣庙谒祖朝拜
- 儿童|假期带孩子去游乐园玩 儿童骨外伤预防技巧快收藏
- 泉州文旅|“漫游泉州”短视频创作传播大赛正式开赛啦!
- 微泉州|又挖到泉州一个宝藏地!!100+个彩色集装箱+超多美食,嗨到半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