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名创优品VS阿里:电商新零售的终极拷问

_原题为 名创优品VS阿里:电商新零售的终极拷问

零售|名创优品VS阿里:电商新零售的终极拷问
文章图片
文|韩志鹏
线下“1元店”的生意再起波澜 。
这厢 , 阿里宣布将在上海推出首家“1元更香体验店” , 精选120万产业带商家的货品 , 全场1元价格出售;那厢 , 号称“中国最大十元店”的名创优品更新招股书 , 2019财年营收93亿元 , 拟募资约6亿美元 。
【零售|名创优品VS阿里:电商新零售的终极拷问】一张一弛之间 , 揭开新零售大幕的阿里也瞄准了“1元店”生意 , 而深耕线下十余年的名创优品 , 也走到了新的里程碑 。 业务动向之外 , 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多次在公开场合“呛声”马云 , 直言“新零售是伪命题” 。
两家不时擦枪走火 , 背后深意何在?
名创优品、阿里“1元店”、拼多多……这类商业形态背后 , 都有着C2M模式的烙印 , 而伴随产业互联网的加速迭代 , C2M模式或将成为零售及电商业态的大势所趋 , 但各家孰优孰劣、孰强孰弱 , 实则未见分晓 。
这道命题的答案 , 也关乎于对电商新零售的终极拷问 。
名创故事 10元的数据线、15元两支的护手霜、15元一副的耳机……主打日用小百货的名创优品 , 号称超过95%的产品价格低于50元 , 不少消费者直言:“10块钱买根数据线 , 就算坏了也不可惜 。 ”
但“十元店”的招牌 , 名创优品是如何立起来的?
吴晓波曾评价名创优品是“撕掉了零售终端价格虚高这最后一层纸” , 包括渠道的陈旧与沉重 , 以及品牌商对价格的贪婪控制 。 吴晓波还强调 , “竞争的要点也许真的不在线上或线下 , 而是工厂到店铺的距离 。 ”
简言之 , C2M就是名创优品成功的基石 , 革除传统分销商、经销商层层盘剥利润的模式 , 极致压缩产品从出厂到消费者的距离 。 截止目前 , 名创优品超过80%的商品 , 是从全球700多家工厂中直接订制采购 。
例如名创优品旗下有一款产品叫名创冰泉 , 瓶子设计采用了圆锥形 , 但生产时找了超过50家工厂 , 最后找到的供应商 , 在三个月内打版100多次才最终定型量产 。
压缩链路的过程中 , 名创优品给曾经的工厂白牌打造品牌效应 , 中间环节利润率在无形中增高 , 而名创优品的店面多以加盟模式为主 , 走轻资产化路线 。
最新数据显示 , 名创优品目前在全球拥有4200家门店 , 合作超过800家供应商 , 去年GMV达到190元;另外 , 截止2019年的6月30日 , 名创优品毛利率达到26.7% 。
如今 , 接近上市的名创优品 , 即将达到新的里程碑 。
名创优品成功的背后 , 实则是消费升级的体现 。 从字面上理解 , 类似盒马这样 , 面向新中产人群 , 提供高质保鲜的产品、极致高效的到家服务 , 或许才称得上消费升级 。
但从供应链上考虑 , 过去数十元、上百元的数据线和耳机 , 现在统一只卖到10元 , 甚至更低价格 , 这是工厂直采模式在发挥作用 , 也同样是消费升级的新模式 。
“名创优品的产品不会经过任何分销层级 , 保证了店里70%的产品可做到标价10元还有钱可赚 。 10元是一个黄金价位 , 这一定价不会让中国消费者产生任何购买负担 , 轻松消费 , 解放一代年轻人” , 叶国富说 。
这正是名创故事的基石所在 。
伴随消费升级的大趋势 , 以C2M为代表的名创优品正在激流勇进 。 但在光鲜靓丽的A面背后 , 名创优品则有海水与火焰共存的B面 。
2015年至今 , 名创优品一直被侵权官司缠身 。 中国法院裁判文书网显示 , 2015年到2018年间 , 名创优品运营方广东葆扬共涉及20多起侵害外观设计专利权、商标权纠纷 , 而仅在去年7月 , 其就涉及了60多起有关商标、专利权的法律诉讼 。
侵权争议背后 , 名创优品还喜欢diss阿里 , 主角便是叶国富 。
作为名创优品的创始人 , 叶国富经常会在公开场合“打诳语” , 他曾表示 , “名创优品被无印良品、优衣库、屈臣氏列为全球最可怕的竞争对手 。 ”
另外 , 对于阿里 , 叶国富也不会“嘴下留情” 。 他表示 , “马云入股了苏宁 , 依然改变不了苏宁今天店员比顾客多的命运;马云入股了上海百联 , 除了拉几个股票涨停板之外 , 没有任何的意义 。 ”
而对马云提出的新零售理念 , 叶国富早在几年前就表示 , “新零售是一个很大的伪命题 , 新零售如果是线上+线下的话 , 是一个巨大的坑 。”
叶国富曾在一次采访进一步解释称 , 新零售并非简单的“线上+线下” , 而是以产品为中心 , 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 , 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购物体验 , 纵向整合从研发、设计、生产、物流到终端的价值链 , 创造更大价值 , 提升运营效率 。
一言一行之间 , 各家目标指向不同 。
叶国富的“产品中心论”有其道理所在 , 但对阿里新零售也不能一棒子打死 , 尤其考虑到阿里近年来的表现 。 无论阿里还是名创优品 , 在新零售浪潮中的终极彼岸不尽相同 。
降维打击 阿里新零售的彼岸何在? 分页标题
在2016年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前后 , 阿里就已经深入到线下零售行业 , 包括试水盒马鲜生 , 并且战略投资了易果生鲜、银泰商业和三江购物等 , 开启针对传统零售的数字化转型道路 。
不过 , 阿里新零售之路也可谓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
2016年11月 , 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不足一个月 , 阿里旋即入股三江购物 , 洞开新零售改造之旅 , 后者股价更是连续14天涨停 , 创下自2013年上市以来的最高纪录 。
故事开头足够精彩 , 但结局难言满意 。 阿里针对三江购物最大的改造就是上线淘鲜达专区 , 实现周边三公里范围的到家配送 , 但最终 , 部分店长向媒体透露 , 三江购物的淘鲜达日均订单只有20单左右 。
三江“邻里店”的一位店长就曾向媒体透露 , “要改造就要上电子价签 , 还要改造货柜、特批淘鲜达后仓 , 三江的店主要覆盖的是周边小居民区;上线淘鲜达对于我们来说意义不大 。 ”
新零售改造并非一日之功 , 阿里&三江模式没有happy ending;与此同时 , 名创优品年销售已经突破百亿元 , 叶国富也才有diss阿里的底气 。
但三十年河东 , 三十年河西 , 事情正在起变化 。
对阿里而言 , “三江模式”依然是在探路 , 阶段性的失利 , 也是各家平台在新零售变局中在所难免的波折;但在技术、流量和平台化等方面 , 阿里依然有不可撼动的优势 , 这是其从底层出发 , 给传统零售商业注入互联网基因 。
况且 , 在外界看来已没有新机会的电商零售赛道 , 依然冒出了拼多多、名创优品这样的新物种 , 并且有撼动阿里底盘的实力 , 后者怎能等闲视之 。
阿里必须出击 。
在改造三江上失利 , 并不意味阿里的新零售改造满盘皆输 。 2013年双十一 , 马云用支付宝在银泰上“咻一咻”买了一双袜子 , 意味着二者战略合作的开始 。
在2016年 , 阿里联合银泰推出“喵街”App , 帮助消费者在进店之前 , 了解商场内品牌优惠、停车位等信息;同时 , 银泰和菜鸟物流打通 , 消费者可以线上下单 , 并且到店自提或者配送到家 , 全国数十家银泰商场已经实现了10公里内两小时达服务 。
改造还在持续 。 银泰会员与阿里会员打通 , 在2017年88会员节上销售额同比增长77%;银泰和阿里推出“淘柜姐”短视频带货计划 , 上线不到一天播放量破130万……
对银泰百货如此 , 对酒类零售商1919也是如此 。 过去 , 1919的线上订单往往会出现消费者下单5瓶酒 , 但送过去只有3瓶;而在1919后台接入阿里云后 , 其订单延误率不到1% , 平均60%的订单能在19分钟内完成 。
改变还在发生 , 而本质上 , 阿里输出了自己在品牌营销(线上会员、内容带货)、基础服务(无线支付、同城配送)和数据中台上的系统化能力 , 逐步分阶段推进传统零售转型 。
同时 , 阿里新零售的目标也极为清晰;无论“1元店”还是银泰百货 , 阿里将线下门店作为流量抓手 , 将用户带入自家“动物园” , 体验淘宝、天猫和饿了么等一系列服务 , 从而深度留存用户、倒逼服务升级 , 实现复购关系 。
盘活自家流量的水池 , 阿里新零售的彼岸已浮出海平面 。
因此 , 不同目标与不同的实现路径 , 自然造就了阿里与名创优品的分野 。 前者是以平台化的玩法改造供应链和消费体验 , 而后者的目标就是销售产品、带动GMV 。
对名创优品而言 , 其在供应链端有议价权 , 在C端抢占用户心智 , 但在互联网化上有所短板 。 因此 , 名创优品第一要务就是“卖货” , 这也是叶国富提出“以产品为中心”的根源;而阿里入局新零售 , 带来了技术、流量和品牌等一整套底层能力 。
所以 , 阿里VS名创优品 , 这更像是一场“降维打击” 。
平台化的阿里 , 相比线下卖货的名创优品 , 二者竞争不在同一维度 。 如今再回看叶国富diss马云的“金句语录” , 这场有关真假新零售的纷争也该见分晓了 。
真假新零售的口水战或许到了收场时刻 , 但淘宝的线下1元店和名创优品 , 都把握住了C2M这一基石 , 而各家电商及零售平台关于C2M的变革 , 这场战事仍未迎来终局 。
C2M没有终点 过去两年 , C2M这股浪潮正席卷各家电商平台 。
和名创优品类似 , 平台极致压缩从产到销的链路 , 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上 , 曾经的地方性品牌 , 得到了更大的品牌营销和流量加持 , 而结合消费者大数据的反向定制 , 这些品牌也有了触网机会 。
中国社科院此前报告就指出 , 电商平台通过创立工厂直购等活动 , 既满足消费者追求“超高性价比”的诉求 , 又能帮助外销型制造企业以“薄利多销”打造爆款 , 快速打开国内市场 。
因此 , C2M入局者无数 。
2019年初 , 苏宁拼购推出“拼品牌”计划 , 为生产过硬的中小企业打造自有品牌;同年5月 , 该计划升级为“拼拼工厂” , 旨在利用大数据指导企业进行反向定制;
2019年619前夕 , 京东发布反向定制工作五步法 , 包括识别潜力细分市场、挖掘消费者关注点、提供定价及产品卖点洞察、帮助品牌商大幅缩短新品研发周期、实现智能生产和精准备货; 分页标题
2019年3月 , 淘宝特价版正式上线 , 淘宝C2M事业部总经理汪海表示 , 该产品是全球首个以C2M产业带为核心供给的购物APP;
……
当下 , 淘宝的“1元店”可谓其C2M战略的继续深入 , 而另据艾瑞咨询数据 , C2M定制商品行业2018年约为175亿元 , 预计2022年的产业规模将达到万亿级 。
C2M成为电商新格局的关键词之一 , 但原因何在?
自阿里提出“五新”、腾讯提出“互联网下半场”以来 , 消费互联网正大踏步地迈向产业互联网端 , 针对供应链和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 成为互联网公司的新命题 。
从电商维度思考 , 消费者已经得到充分的市场教育 , 物流、支付等直面C端的服务工具相对完善;接下来 , 针对“货”本身的变革将成为电商竞争的题眼 , 这也与产业互联网高度相关 。
C2M应运而生 。
传统供销链条被缩短 , 类似名创优品目前推出的数据线、护手霜等日用百货 , 这些商品原本就是“薄利多销型”的产品 , 价格会在C2M链路中被继续压缩 。
“实惠 , 是个普适性的需求 。 ”尤其是针对规模化生产的日用品 , 打造“超高性价比”依然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关键 , 也符合消费升级的大趋势 。
显然 , 在产业互联网转型升级的大格局下 , C2M战场还没有绝对领先者杀出 , 阿里的“1元店”仅仅是开始 , 名创优品上市也并非终局 , 两家从不同维度、不同模式攻向新零售的步伐 , 并没有停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