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30年前怀揣5块钱闯深圳,他笑称自己最初是“三无”人员

明年是深圳市人民医院建院75周年 , 随着“我和留医部的故事”征集推文《看哭@每一组都是深圳人的独家记忆 , 你看你有几分像从前?》发布 , 许多深圳人纷纷从记忆池中打捞起自己和“留医部”的珍贵回忆 。
“我和留医部的故事” 系列报道陆续出炉 。 让我们一起倾听他们讲述留医部最初的模样 , 以及他们所亲历和见证的各种故事 。
往期回顾(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 近40年 , “留医部”与三代人的情谊:一种信赖 , 一种延续
● 邱晨:扎根深圳的第29个年头 , 还记得第一次来到“留医部”......
● “以前没有救护车 , 一听到拖拉机驶近就知道来病人了”
● 郭富城曾到深医慰问患者?回首过往岁月 , 这些故事太动人!
● 52岁那年 , 他放弃当“厅官”机会南下深圳!他们为什么选择深医?
● 曾师从钟南山 , 从非典到新冠 , 她始终坚持在抗疫一线!
● 一干就是二十几年 , 他是“双料博士后” , 他见证“留医部”的发展......
● 一家三代人在这里工作 , 第一代102岁!他们为什么选择这里?
我和留医部的故事
01
鲍世韵 , 深圳市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 。 安徽人 , 1962年出生 , 1990年在中山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
他怀揣5块钱就来深圳了
“1990年7月 , 我要从广州来深圳市人民医院报到时 , 身上没有钱 , 连火车票都买不起 。 因此 , 我只好跟同学借了20元 。 其中 , 花15元买了火车票 , 身上就只剩下5元 。 然后 , 我就这样过来了 。 ”鲍世韵说 。
当时他以为过来报到后立马就可以领到工资 , 所以没有将身上没钱的事放在心上 。
结果 , 他到深圳时刚好是周末下午 , 医院负责发工资的人已下班 , 所以他没领到工资 , 没钱买饭菜票 。 这可怎么办呢?深圳这边他没一个认识的人呀 。 他思来想去 , 只好向与自己一起从广州过来的人借 。
“记得是向后来担任人民医院副院长的张伟借的 。 他当时还没来医院上班 , 是送夫人来报到的 , 刚好和我同车过来 , 我来到深圳就只认识他” 。
因为不好意思直接说自己身上没钱 , 他向张伟借钱时就说没买到饭菜票 。 直到过了两天 , 周一医院财务人员上班了 , 给他发了工资之后 , 他身上才有钱 。
“那时候 , 条件确实比较艰苦 。 我记得 , 报到之后要买铺盖 , 为了节省1块钱 , 我舍近求远 , 从留医部走路到东门市场去买席子 。 那时路况不好 , 我走了很久 。 ”
在此之前 , 尽管他没有来过深圳 , 但是知道深圳 , 也向往深圳 。 因此 , 当他临近毕业时 , 就把简历发到深圳市人民医院 , 希望能来深圳工作 。 随后 , 人民医院同意接收他 , 所以他就过来了 。
“那时候 , 我记得第一笔发了300元/月 , 而我之前在广州读书时领的补助是45元/月 。 因此 , 等于工资一下子多了约6倍 , 这是我人生第一次有这么多钱 , 心里还在盘算着要怎么花这些钱 。 ”
鲍世韵认为 , 那时候相对于内地其他地方 , 深圳在同等条件下可以给出较高的工资收入 , 这也是吸引各种人才前来投奔深圳的主要原因之一 。
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科室
回首过往 , 鲍世韵表示 , 自己当年是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 , 怀揣梦想来到特区 , 见证和参与了特区的发展壮大 。
“当时 , 人民医院最高的楼只有2层半 , 现在人民医院最高的楼有20多层 , 从医院大楼的高度变化也可以看出 , 医院的发展变化非常大” 。
“刚来深圳的时候 , 我可以说一无所有 , 也什么都不懂 。 随后 , 经过医院的培养 , 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外科医生 , 随后还担任了科室主任 , 成为学科带头人 。 ”
他表示 , 自己是留医部和深圳市医疗卫生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受益者 。
▲2020年8月24日 , 深圳市人民医院举行庆祝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完成手术突破100例仪式 , 右七为肝胆外科主任鲍世韵 。分页标题
“包括我在内 , 人民医院的许多科室主任都是在那个时间段(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前来深圳 , 然后在这片土地上逐渐成长起来的 , 是留医部和深圳培养了我们 , 没有留医部和深圳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 ”
鲍世韵表示 , 目前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是深圳市治疗肝胆腺疾病规模最大、技术最全面、实力最强的现代化科室 。
“我2008年做主任时 , 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只有34张床位 , 现在已经发展到121张床位 , 是全省单一建制规模最大的肝胆外科 。 在医疗技术上 , 我们科室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 尤其是在胆石病立体综治疗方面 , 更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 ”
▲国内首台借助5G网络的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高难度手术前 , 鲍世韵戴上了AR增强现实眼镜与清华长庚医院董家鸿院士进行远程讨论 。
“留医部精神”不断传承
在每年新年科室举行辞旧迎新活动时 , 鲍世韵都会把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已经退休了的老主任、老医生们请回来 , 与科室人员一起欢聚 。 他透露说 , 从他2008年做科室主任以来 , 每年都坚持这么做 , 距今已经十几年了 。
【深圳|30年前怀揣5块钱闯深圳,他笑称自己最初是“三无”人员】“这是一种文化传承 , 没有他们就没有人民医院肝胆外科的今天” 。
鲍世韵介绍说 , 他刚来的时候 , 人民医院普外科是60张床位 , 现在人民医院原普外科早已分为肝胆外科、胃肠外科、甲状腺乳腺外科和肛肠外科等四个科室 , 共有床位近300张 。 他认为 , 人民医院普外科能够蓬勃发展 , 耗费了几代人的心血 , 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
“人民医院老一辈领导和医生 , 他们的技术不一定很高 , 但是他们留下的拼搏精神仍在传承 , 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留医部医护人员” 。
▲鲍世韵主任手术中
在他看来 , “留医部精神”的核心内含是“能吃苦”“务实” , “这不仅是留医部的精神特质 , 也是深圳人乃至广东人比较独特的精神属性” , 都比较低调、不张扬 , 喜欢埋头踏实做事 。
展望未来 , 他表示 , 希望“能吃苦”“务实”的留医部文化和精神能够继续传递下去 , 使深圳市人民医院发展得越来越好 。
02

深圳|30年前怀揣5块钱闯深圳,他笑称自己最初是“三无”人员
本文图片
戴勇 , 深圳市人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 湖北人 , 1962年出生 , 1983年和1992年分别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 。 作为深圳医疗界的“科研达人” , 他在专业领域影响力全国排第13名 ,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2项 , 先后被认定为美国杰出人才、广东省A类人才 。
“当初本来没有考虑过要来深圳”
“1992年 , 尽管深圳已经很有名了 , 但是对于像我这样的医学博士来说 , 大部分不会考虑来深圳工作 , 我本来根本就没考虑过要来深圳 。 当时 , 我读的中山医科大学临床专业博士毕业生只有6名 , 所以不愁没地方可去 。 ”戴勇说 。
但后来之所以会选择分配来深圳 , 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当年(1992年)年初 , 邓小平第二次视察深圳并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讲话 , 引发了新一轮的南下深圳热潮 , “特别是我老家湖北 , 因为离深圳比较近 , 所以很多人过来” 。
二是当时湖北的《长江日报》头版有一篇报道 , 报道了同济医科大学十位博士在深圳取得的事业成就和生活情况 。 其中 , 有博士说 , 深圳待遇优厚 , 不仅分房 , 还为博士配BP机 。
戴勇回忆说:“当时 , 我哥哥在武汉看到这篇报道后 , 将其剪下来寄给我 , 建议我到深圳发展 。 ”
正是因为这两个方面的原因 , 戴勇决定寄份简历给深圳市人民医院 。 当时 , 广州、北京、武汉等地几家大医院都有意接收他 。
“随后 , 我妻子也想让我到深圳发展 , 于是我打算办张边防证到深圳看看 。分页标题
结果 , 学校研究生处处长叫我不用准备了 , 因为深圳给我的接收函已经寄到学校了 。
他说:“本来不打算给我的 , 因为我此前已经签了到广州一家大医院的接收函 。 ”戴勇表示 , 当时犹豫了几秒种 , 最后还是决定到深圳工作 。
▲2006年 , 戴勇担任深圳市人民医院血液净化科主任时 , 带领科室医生查房 。
90年代初各科室都已配有电脑
戴勇到了深圳市人民医院后 , 被分到医院刚组建的肾内科 。 随即 , 他与科室同事开展了腹膜透析、颈内和锁骨下静脉插管留置建立血液透析通道、床边血液滤过抢救高危病人和开展肾活检技术 , 建立了实验室开展肾脏功能检测项目 。
“留医部创‘三甲’时 , 肾脏方面没有失分 , 我们把‘三甲’规定必须要有的项目都开展起来了 。 ”戴勇回忆说 。
1994年 , 有专家在一个全国业内会议上说 , 深圳有个年轻人(指戴勇) , 一年上报14例腹膜透析 , 意思是指数量多、很厉害 。
“其实并不是我一个人做的 , 而是整个科室做的 , 那时候做到这个数量 , 算很多的了” 。 戴勇回忆说 , 当时人民医院很多先进设备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 , 每个科室都有386电脑 , 广州的医院数量就很少 。 ”
电脑给他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 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
“比如撰写科研论文 , 以前手写的话 , 半年甚至一年都写不了一篇 , 因为每次修改都要重新抄写 , 用电脑写的话就非常方便 。 ”
已在国内外发表675篇论文
走进戴勇的办公室 , 可以看到在其中一面墙壁上密密麻麻地挂满了他多年来所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和奖项 。 据悉 , 他在专业领域影响力全国排第13名 , 先后被认定为美国杰出人才、广东省A类人才 。
长期以来 , 戴勇以成为一名学术型医生为自己的理想 , 在承担大量的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 , 积极投身于繁重的科研攻关工作 , 取得了优越的成绩 。
▲在戴勇的办公室内 , 有一面墙上挂满了他历年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 。
“到现在为止 , 我共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75篇 , 其中在国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98篇 , 被SCI收录论文180篇 , 总引用次数超过4760次 , 单篇引用最高405次 。 H指数33 。 ”戴勇说 。 “同时 , 我共获科研成果奖24项 。 其中 ,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 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2项 , 以项目第一负责人获奖11项 。 ”
▲2017年 , 戴勇的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戴勇认为 , 要当好医生的话 , 在深入病房的同时 , 也要走进实验室 , 必须通过实验的方法 , 才能掌握疾病的第一手资料 , 了解疾病机理和过程 , 从而更好地治疗病人 。
1997年 , 戴勇被任命为深圳市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 。 此后 , 在他的带领下 , 中心实验室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 下设分子生物学研究室、临床免疫学研究室、遗传病和基因诊断研究室、基因治疗研究室、流式细胞术分析室、实验动物中心等 。
“当时 , 研究中心承担医院90%以上的实验课题和全部研究生实验课题” 。
2000年 , 他领导建立的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 , 获广东省科技厅颁发的国家SPF和普通级标准合格证书 , 是当时广东省临床医院唯一一家 , 也是深圳市最早的达标实验室 。
耗时数年探究病因拯救病人
有时 , 为了弄清病人真正的病因 , 解除病人的痛苦 , 戴勇不惜耗时数年进行探究 。
“那次 , 我在门诊接待了一个病人 , 是一位女青年 , 她的症状非常特别:尿液异常 , 浑浊而呈深褐色 , 就像洗肉水一样 。 经检查 , 她还有多种异常体征:蛋白尿、血尿、双眼视力明显下降等 。 ”戴勇回忆说 。
随后 , 他带领研究生到患者家乡调查发现 , 其家族中 , 除了嫁到这个家族的女性之外 , 从曾祖到曾孙的4代人中 , 有血缘关系的共45人 , 其中15人患有相同病症 , 并且有4人已经因尿毒症去世 。 他认为 , 这是遗传性肾炎 , 属于“性连锁显性遗传” 。分页标题
对于已经患上这种疾病的人 , 没有特别的药物可以控制 , 只能等到病人最后肾功能衰竭时采用透析或换肾的方法救治 。 而要根除这种疾病 , 避免下一代再出现 , 就必须找到其遗传基因 。
为此 , 他带领同事历时数年 , 终于找到致病基因的具体位点和序列 , 此后 , 通过产前诊断的方式 , 终止了这种疾病在该家庭中继续延续下去 。
要始终把学术和人才放在重要位置
在深圳医疗界工作近30年 , 戴勇觉得深圳的医疗水平虽然已经取得了许多进步和改变 , 但依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
“我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时候 , 到人民大会堂领奖 , 结果有国家级专家看到我获奖时嘀咕说:‘怎么深圳(的医生)也可以获这个奖?’我们参与一个试剂研发和认证 , 向国家相关部门进行申报时 , 负责审核的专家说 , 只在深圳做认证不算数 , 非要加上北京、上海 。 此外 , 我自己的专业领域在全国排第13名 , 业内很多人也感到很惊讶 , 说没想到深圳医疗界还有这么一个人 。 ”戴勇表示 。
这说明对比北京上海这些地区 , 深圳医疗的科研水平给外界留下的印象还是比较不足的 。 他认为 , 要改变外界的这种刻板印象 , 深圳市必须始终把提高医疗水平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
“作为深圳市医院的‘龙头’ , 人民医院的定位要高 , 要与深圳的经济地位相匹配 , 要始终把学术和人才放在重要位置 , 对人才的评定要有客观标准 , 要勇于争做全国高水平医院 。 ”戴勇表示 , 希望人民医院未来能够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领先的高水平医院 。
对了!
你和留医部有没有发生过什么
难忘又深刻的故事呢?
深圳市人民医院联合晶报
发起“我和留医部的故事”征集
无论是故事
还是与留医部相关的老照片、老物件
这里都有可以展现的舞台

深圳|30年前怀揣5块钱闯深圳,他笑称自己最初是“三无”人员
本文图片
来源 | 深圳市人民医院、晶报APP
运营服务 | 晶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