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解密|好奇号登陆火星传回一张照片,发现有个球状物体,究竟是什么东西

火星上真的有生物吗?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们人类很多年 。 直到美国好奇号登陆火星 , 才让我们知道了真相 , 在好奇号传回地球的一张照片上 , 出现了一个圆溜溜的铁球 , 难道这是战争用的炮弹?您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

历史大解密|好奇号登陆火星传回一张照片,发现有个球状物体,究竟是什么东西
文章图片
(本文所有图片 , 全部来自网络 , 感谢原作者 , 如侵犯您的权利 , 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 。 图片与内容无关 , 请勿对号入座)
曾有专家坦言:“如果地球因为环境污染被破坏 , 恐怕火星就是第二个适宜人类生存的星球 。 ”这话并没有夸张 , 仔细研究火星的数据 , 可以发现:火星是太阳系由内往外数的第四颗行星 , 直径约是地球的一半 , 体积为15% , 质量为11% , 而且火星的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相近公转一周则花两倍时间 。 它有很多地方和地球相似 , 所以被科学家认为:“火星是太阳系中最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行星 。 ”而且火星的外表颜色是橘红色 , 因为它的地表被赤铁矿覆盖 , 故此 , 中国古代的星象学家 , 给它起了个诡异的名字——荧惑星 , 英文称它为火星 。

历史大解密|好奇号登陆火星传回一张照片,发现有个球状物体,究竟是什么东西
文章图片
既然火星有这么大的开发价值 , 自然也引起了很多国家的探究 。 多年来 , 人类登陆火星的实验失败了150多次 , 直到2015年9月28日 , 好奇号登陆火星成功 , 美国宇航局公布:“火星上有少量的水 。 ”这一结论顿时引起世界轰动 , 水代表什么?水在地球上被称为“生命的源泉” , 火星上竟然有水 , 这就代表着火星上很有可能存在着生物 。 面对着世人的期待 , 直到2019年10月 , 美国“好奇”号火星车成功登陆火星 , 并拍下了大量火星的照片 。 只见沙丘、砾石遍布火星地表 , 一个又一个凹凸不平的陨石坑出现 , 火星上竟然还有火山与峡谷的地形……这些数据给人类带来非常多的新发现 。

历史大解密|好奇号登陆火星传回一张照片,发现有个球状物体,究竟是什么东西
文章图片
正当研究人员对着大量图片仔细观察时 , 突然发现了一张诡异的照片 。 只见在一堆戈壁的碎石旁 , 竟有一个铁球 , 这个消息很快就引起了大量科研人员的注意 , 为什么一个简单的铁球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这是因为火星上的很多地形地貌都是自然形成的 , 不可能有人为制造的东西 。 毕竟在火星的多次勘测当中 , 人类辛辛苦苦找到一些水的液态物质 , 就是为了能够证明 , 火星上也许有外星生物的存在 , 甚至有外星文明的存在 , 但这只是一些猜测罢了 , 还没有找到外星人存在的关键证据 , 如果这个铁球是后来制造的 , 不是自然形成的 , 那么 , 是谁制造出来呢?如果能够找出这个铁球制造的原因 , 或许就能够直接破解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的答案了 。 所以说 , 这个铁球才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 。

历史大解密|好奇号登陆火星传回一张照片,发现有个球状物体,究竟是什么东西
文章图片
研究人员一开始的时候 , 认为这是火星人造的石球 , 因为这个铁球在照片里没有任何的参照物 , 所以大家并不知道这个球体有多大 , 后来科研人员把颜色增强之后 , 火星上的这个球体 , 大小和中国明清时代 , 使用的炮弹一样 。 再继续放大图片 , 可以发现像炮弹的铁球 , 周围竟然还有一些零散的碎片 , 难道这里曾经发生过战争?
有很多网友这样猜测:“这些球一定是人为的 , 有外星人 , 将其发射到火星上是为了摧毁火星大气层 , 大量的铁球能产生足够多的人造流星雨 , 使火星的大气层燃烧殆尽 , 破坏火星上的生命 。 ”

历史大解密|好奇号登陆火星传回一张照片,发现有个球状物体,究竟是什么东西
文章图片
但也有人突发奇想 , 说这是火星人打仗 , 打剩下的炮弹 , 因为战争 , 火星人灭绝了 , 最后只剩下了戈壁荒滩 。 不过 , 《UFO调查手册》的作者奈杰尔沃森给出了相反的答案:“这个球看起来很像人造 , 其实在地球上 , 也有不少大型球状岩层是由自然力量创造的 。 比如在新西兰的Koekohe海滩 , 你可以找到摩拉基大圆石 , 它们是由矿物质长时间堆积而成的 , 所以这个火星球体 , 可能火星上自然就形成的东西 。 ”

历史大解密|好奇号登陆火星传回一张照片,发现有个球状物体,究竟是什么东西
文章图片
这颗“铁球”究竟是什么情况?还需要天文学家的最后鉴定 。 其实宇宙中有太多的秘密 , 秘密每揭开一个 , 人类向宇宙的探索也会更进一步 , 希望火星的秘密会被解开 , 人类移民火星的脚步 , 也会走得更疾 , 更快一些 。
【历史大解密|好奇号登陆火星传回一张照片,发现有个球状物体,究竟是什么东西】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 , 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冯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