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经济改革史

苏联这个国家自从诞生以来 , 就一直没有解决自己的经济问题 。 无论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好 , 还是新经济政策也罢 , 亦或是斯大林提出的集体农庄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要解决自身的经济问题 。 每一任领导上台 , 苏联都进行了不同模式的改革 , 不同模式的发展 。 但最终苏联的改革无一成功全部失败 。同时在70年代苏联的两次经济调整给这个国家带来的风险和创伤尤为严重 。 为什么苏联的经济改革时会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 而从来没有成功过?是因为改革触及到利益阶层被迫搁浅这么简单吗?又或是本身并不允许符合自身经济条件的实际改革?
苏联经济改革史
其实这些原因可能都片面 。 作为一种事后诸葛亮的看法 , 我认为苏联的经济调整和改革屡次失败的根本原因 , 是因为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大国强权地位 。 在国家成立之初确实有危机 , 这自然另当别论 。 但国家步入发展常态的时候 , 苏联并没有着手弥补自己的经济体制出现的问题 , 而是一直将经济作为自己称霸世界的工具 。自身的国力在经济方面不可能与西欧以及美国相提并论 , 但是却总要在自身以及其盟国之中过多索取与美国较量的资本 。 当然 , 这也有很多人认为是美国的阴谋 。 抛开这种阴谋论 , 大国之间的国际竞争本就不可能停止 。 恐怕只有失败者才会将自己国家的一切失败归结为敌人 。初期发展没有对错只有生存 , 但之后不能如此!具体说来 , 列宁和斯大林时代 , 苏联拥有自己的生存危机 , 不论是国内也好 , 国外也罢 。 两者对苏联未来发展所提出的种种经济政策和经济模式 , 在一定时间确实见功效 。 一个模式不是没有差错的 , 都是有自己缺陷的 , 更有自己的时代性 。 苏联之后的领导人确实发现了这一问题 , 从赫鲁晓夫开始 , 苏联就一直进行经济改革 , 但是此后30年不见任何效果 。
苏联经济改革史
被迫从政治上寻求突破口 , 这也成为苏联的末日 。 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经济改革拥有明显的反斯大林性质 。 某种程度上却与斯大林十分类似 。 其实到了60年代下半期 , 勃列日涅夫以后苏联的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才做出了较为理性的改革 。 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 但是经济结构并没有发生改变 。 而且由于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 , 以后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到政治或者与政治直接相关 。 如此僵化顽固的政治体制也自然导致了经济改革的搁浅 。苏联新上台的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集团提出了农轻重共同发展的经济策略 。 这种策略实施之初和最终的结果差距太大 。 原本已经失调的农轻重比例到最终更为严重 。 经济改革的失败 , 主要是因为苏联依然不愿意在投资政策上倾斜于轻工业和农业 。 很多人表示反对 , 认为苏联出台的很多政策和扶持保证轻工业和农业的优先发展 。
苏联经济改革史
问题在于 , 当时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国际竞争十分激烈不愿意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 , 苏联认为军事和政治力量落后于美国 。 苏联最终的贯彻以及经济的真正扶持力度依然在重工业上 。 到了这一次经济改革的后期 , 对于轻工业和农业的重视大多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上 , 而不见有实际行动 , 或者说实际行动也是为了服务于重工业的发展 。 并没有把农业 , 轻工业体系作为一个独立的发展单元 , 而是附属于重工业 。由此而造成的结果是农业增产计划落空 。 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 苏联的工业消费品所产的原料70%来自于农业 , 但是农业在苏联的计划性生产 , 30年的时间内没有获得长足进步 。自然也有 , 但是相比于重工业的增长以及填补到重工业方面的农业资源不成正比 , 更何况苏联还有人口日益增多的国民需求以及其他天灾人祸 。
苏联经济改革史
此外 , 轻工业也需要农业提供原料 , 但是轻工业所提供的原料大多都服从于重工业的需求 。 真正划拨到轻工业的原料其实并不多 。 在改革初期轻工业的工业机器以及厂房配备都并不太次 , 终究没有足够的原料 , 轻工业不能真正得到生产发展 。在当时的第24大 , 苏联也提出了今后要高速发展重工业的任务 , 认为重工也是保证军队足够数量的人生武器装备 , 国防各工业部门也进一步发展和获得技术设备的支持 。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 很多当初的改革措施都沦为空谈 。60年代的改革 , 苏联的关键期没有挺过去!一个国家的最终崩溃并不会因为一场失败的经济改革而陷入困境 。 在60年代下半期 , 苏联的经济增长率也确实有所回升 , 但是70年代上迅速下降 。 现在原因是什么?可能源自于一项政策 , 一项经济制度的体现滞后性 。 一个国家的经济改革也好 , 经济创新也好 , 还是来自于国外的制裁也好 , 后果并不会立马显现 。
苏联经济改革史
如果没有积极的应对政策 , 那么当问题显现的时候 , 恐怕将是断崖式下跌 。 苏联在70年代遇到的种种经济问题便是最好的证明 。 60年代以及之前苏联重要的是解决自身的食品供需以及农业工业的供给问题 。 当时不需要太好的技术就可以保证一个国家在初步建立工业体系之后 , 社会总需求的供给平衡 。在进入70年代以后 , 二战时期留下来的很多工业技术进入到民用领域 。 在世界范围内做对比 , 不同国家 , 不同工人群体的劳动生产率出现了较大差距 。 在70年代与美国相比 , 苏联的劳动生产水平其实很低 , 经济效果更差 。 这与当时美苏两国的经济总体对比一致 , 也算是一个巧合 。 苏联的经济实力是美国的60% , 而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恰巧也是这一比例 。 更令人惊奇的是 , 苏联国民收入也大致与美国一直在这一比例线上 。分页标题
苏联经济改革史
美国虽然在国际上积极与苏联进行争夺世界霸权 。 由于美国经济资本和经济力量较比苏联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 美国的国内也出现了种种社会问题和危机 , 但是通过自身的改革也达到了协调 。 苏联是不具备的 。 当美国开始重新想世界霸权进攻的时候 , 苏联根本没有自己的过渡期去保证自己的经济发展持续向好 。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刺激经济政策 , 但是由于战线拉的过长 , 很多实体工程 , 大多半途而废 , 不仅没能够创造国民财富 , 反而前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打了水漂 , 资源浪费 。 在生产方面 , 苏联在当时与美国投入的自然资源生产量体不差 , 但是所生产出来的工业品和农业加工产品本达不到国民需求 , 只有美国的50%多一点 。 并且苏联政府十分重要的经济增长率也不可避免的下滑 。
苏联经济改革史
畸形经济结构调整 , 困难阻力愈加庞大 , 环节越来越多 , 最终影响了整个体系的正常运行 。 苏联农业是一大难问题 。 相比于美国当时的工业与农业相互合作 , 两大产业相互补充不同 , 苏联境内的工业和农业是十分矛盾的 。 导致的结果是 , 同样的自然资源在苏联 , 其最终的生产回报率只有美国的30% 。 很多工业原料和工业能源的价格持续上涨 , 其实以石油为主的工业供给品以及对于石油运输和开采成本的逐渐增大 , 苏联经济命脉并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能够进一步摆脱困境 , 苏联在当时又采取了一些新的调整措施 , 例如压缩投资规模 , 调整资本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 调整农轻重的关系 , 并恢复经济增长 , 改善投资结构 , 弥补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与工业原料和农业原料进行特殊照顾产业扶持开发建设 , 这一系列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 一系列的产业虽然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 , 但是从第一年的执行开始就十分不顺利 。
苏联经济改革史
加上1981年的农业大范围歉收 , 勃列日涅夫已经公开承认苏联在1982年将面临历史上最严重的食品供应短缺 。 抛开农业以外 , 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各项指标也根本没有完成原本计划 。 以此同时 , 在国际和国外 , 苏联依然硬着头皮与美国进行世界霸权争夺 。 且当欧洲 , 美国 , 中国开始合作对敌的时候 , 苏联的外交和战略政策异乎寻常的僵硬 。美国当时可以打赢两个到两个半的战争 , 苏联至少同时陷入世界各地的四场战争中 。 不愿意承认之前国家政策上的失误 。 而导致陷入四个战场以后的苏联军事成本 , 外交成本 , 政治成本持续走高 。 世界各地也出现了反对苏联的声浪 , 这一点正好是被美国利用的对象 。 因为苏联的失误美国付出了更小的代价赢得了更大的胜利 。来源;世界史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