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与自由梦:杨小凯和他的三次范式革命
中国情与自由梦:杨小凯和他的三次范式革命北游独立评论 今天以下文章来源于千字文华, 作者先知书店北游独立评论 思辨 洞见请把我【设为星标】 第一时间收到推送中国情与自由梦杨小凯和他的三次范式革命文:愈嘉、先知书店店长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 , 观察天文星象长达20年 , 写出了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天文表——人类历史上首次把年的长度精确到秒以内 。 然而 , 由于第谷信奉“地心说”——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 因此始终无法对观测到的海量信息 , 做出任何突破性的解释 。 当他临终前把毕生的心血——海量的观测数据 , 交给关门弟子开普勒时 , 感慨地说:“我此生最大的遗憾 , 就是未能在天文学上有开创性的成就......”身为第谷得意门生的开普勒 , 信奉的却是和老师截然相对的“日心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 他将老师的海量观察数据 , 嵌入“日心说”的新范式中 , 短短几年 , 就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 开普勒从此名垂青史 , 被誉为“天文立法者” 。 ——“范式”错了 , 信息、数据、史料越多 , 距离真知反而越远 。 “范式”一词 , 是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概念 , 今天泛指某一学科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变革 , 无一不是“范式革命”的产物:牛顿力学彻底颠覆了亚里士多德物理学 , 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帷幕;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 , 颠覆了重商主义 , 让人类历史迈入资本主义;哈耶克的“自发秩序” , 颠覆了乌托邦主义的幻梦 , 让人类从通往奴役之路上折返 。 ......在中国 , 也有这样一位范式革命者 , 他不仅颠覆了200多年来主流经济学的范式 , 还为后发国家的社会转型提供了新范式 。 学者赵晓说:“探索中国变革的出路 , 他一直走在华人思想界的最前沿 , 堪称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知识界与思想界第一人’ 。 ”学者陈浩武说:“在历史再次陷入周期循环怪圈的转折点上 , 他的思想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 ”他就是杨小凯——一位传奇而又悲壮的华人经济学家、思想家 。 ▍重塑经济学大厦的新范式:新兴古典经济学1776年 , 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 , 重新解释了财富创造的奥秘:· 分工:1个10人的工厂 , 要比单人作坊的效率高出4800倍 , 分工越发达 , 专业化水平越高;· 市场:人们出于自利的行为 , 反而达到了利他的效果 , 造就了经济的繁荣 。 斯密进而认为 , 经济学的使命是如何增加国民财富 , 核心问题是分工和专业化 。 这一范式被称为“古典经济学” 。 1890年 , 阿尔佛雷德·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指出 , 人类社会中的各种资源都是稀缺的 , 经济学应该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有限的资源 。 这一范式颠覆了斯密的“古典经济学” , 被后世称为“新古典经济学” 。 此后 , 经济学界的四大门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凯恩斯主义、芝加哥学派、奥地利学派 , 围绕“政府和市场 , 应该如何有效配置资源”这一问题 , 展开了大辩论 , 各派的基本观点如下图:然而 , 无论答案是什么 , 在现实经济中 , “看得见的手”总有抑制不住干预经济的冲动 , 更何况“看得见的手”干预经济的短期效果 , 非常明显 , 这更强化了人们对它的依赖 。 相反 , 不承认市场失灵 , 反对干预的奥地利学派 , 反倒曲高和寡 , 批评者委婉的说“太理想化” 。 在“如何配置资源”这一范式中 , 主流经济学看似百家争鸣 , 结果却距离解决问题越来越远——全球经济频频爆发周期性的危机 , 而且危机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 , 破坏性越来越大 。 直到杨小凯新的经济学范式——“新兴古典经济学” , 即“斯密—科斯—杨小凯”框架的诞生 。 所谓“新兴古典经济学” , 就是运用最先进的数学分析工具 , 将“古典经济学”的灵魂在一个现代躯体中复活 。 它比斯密“古典经济学”的思想更古老 , 但躯体却更年轻 , 基本要点是:· 回归亚当·斯密的基本议题:杨小凯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由“资源配置”拉回到“分工和专业化”以及对应的议题——国民财富的增长 。 · 注入“交易费用”的新鲜血液:杨小凯将诺奖得主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引入自己的新范式 , 将“成本”拓宽到产权和制度层面 。 · 用超边际分析的数学工具 , 重建经济学大厦 。 马歇尔开创的新古典经济学 , 之所以放弃“分工协作”而陷入“资源配置” , 一个现实的原因是当时还没有诞生可以进行超边际分析的数学工具 。 杨小凯的“超边际分析” , 其雄心是可以分析所有经济学中的两难选择 。 因此 , 有评论者指出 , 杨小凯是直接可以和斯密对话的学者 , 他回归斯密 , 又超越了斯密 。 我们知道 ,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解决两难问题的学科 , 自诞生200多年来 , 基本的趋势是不断地衍生分化 , 而每一种新的分科(枝) , 都只分析某一具体领域的两难问题 , 这种“分”的趋势 , 让经济学越来越工具化、技术化、模型化 。 杨小凯的新范式 , 紧紧锚定分工协作这一经济学的根本问题 , 用超边际分析的工具分析所有的两难问题 。 这正是杨小凯的雄心——让经济学回归源头 , 让经济学“分久必合” , 不再有宏观与微观之分 。 感兴趣的朋友 , 可阅读《杨小凯学术文库》 , 这里只简单介绍对分工与交易费用的分析模型 。 斯密时代 , 分工相对简单 , 交易费用问题并不明显 。 然而今天 , 一台智能手机 , 从研发、零部件生产到组装 , 动辄跨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 涉及上千个零部件 。 越是专业化的分工 , 对每个环节的成本也就越敏感 , 而各环节的成本 , 都和该经济体的制度、文化休戚相关 。 因此 , “交易费用”主要来自制度环境 , 比如产权保护、法治、税收、城市化、国际贸易......按照杨小凯的新范式 , 经济活动的主角是企业和企业家 , 政府对发展经济的主要贡献在于如何降低交易费用 , 即保护产权、减低税收、推进城市化和对外开放......杨小凯的新范式 , 震撼了许多被困扰在旧范式中 , 却一直在思变的权威学者 。 1980年代 , 经济学界德高望重的茅老 , 在第一次听到杨小凯的研究框架时 , 便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 而那一年 , 杨小凯仅仅是武汉大学的一名“临时工” 。 2002年 , 诺奖得主布坎南两次不吝溢美之词地向诺奖评选委员会推荐杨小凯:“杨小凯的经济分析框架 , 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学研究” 。 然而 , 这一新范式 , 挑战的是西方两百年来 , 一直由欧美白人统治的主流经济学界 , 更不幸的是 , 杨小凯56岁罹患癌症去世 , 随着他的英年早逝 , 他开创的经济学新范式 , 逐渐被遗忘 。 近些年 , 《21世纪资本论》在全世界的流行 , 以及国内“产业政策之争”——传统的范式依然大行其道 。 “范式英雄”注定是孤独的 , 这是先知的荣光 , 却是时代的悲哀 。 ▍后发国家转型的新范式:制度转型优于经济变革有一种人 , 在世时已名满天下 , 但当他离世后 , 人们才发现他的价值和影响原来一直被低估 。 2014年 , “杨小凯逝世十周年祭”追思会在上海召开 , 中国经济学界精英几乎悉数参加 , 就连杨小凯生前最主要的学术论敌林毅夫 , 也不例外 。 与会学者陈浩武事后发表的《作为思想家的杨小凯》一文 , 提供了解读杨小凯的另一个维度 , 由此杨小凯的第二个新范式——后发国家转型的路径选择 , 以及后发劣势的洞见 , 再次引起广泛的讨论 。 大约从1990年代开始 , 杨小凯通过对世界经济史的系统研究 , 总结了两种后发国家的“转型范式”(主要收录于《杨小凯学术文库》之《发展经济学》):第一种:由政府主导 , 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 , 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 即先发展经济 , 后社会转型 。 第二种:通过制度改革 , 建立自由市场制度 , 实现经济、社会的范式转型 。 德国长达百年的转型历史 , 为两种范式的优劣做了最好的注脚 。 1871年 , 德国统一 。 随着民族意识的增强 , 当时的“日不落帝国”英国 , 成了德国舆论中“邪恶”的敌人 。 为了赶超英国 , 实现德意志的民族复兴 , 德国人选择了第一种范式 。 短短30年 , 德国崛起为欧洲第一大工业强国 , 并建立起一支上百万人的现代化陆军!这些好看的数据 , 让刚继承皇位的威廉二世误以为取代大英帝国 , 称霸世界的时机到了 , 随即挑起“一战” 。 结果 , 盟国倒戈、军队哗变、战争失败 。 德国投降后 , 被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彻底肢解 。 赫拉克里特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 但是 , 同样的错误 , 德国却在短短60年内重复了至少两次 。 “一战”割地赔款的奇耻大辱 , 让德国的民族怨恨情结再次“发炎红肿” , 为了复仇 , 德国再次选择了第一种范式 。 1933年 , 希特勒上台 , 喊出了“要大炮 , 不要黄油”的复仇口号 , 开始推行纳粹主义 , 大规模取缔私营经济 , 疯狂扩军备战 , 重新“崛起”后的德国 , 再一次发动世界大战 , 德军兵锋极盛之时 , 版图扩展至大半个欧洲!然而 , 仗剑而生者 , 必殁于剑下 。 法西斯的罪孽得到了报应:二战后 , 整个德国沦为废墟 , 纳粹遭到清算 , 第三帝国的荣耀化为灰烬......第一种范式的威力不容小觑 , 它让德国在短时间内两度崛起;然而 , 危害也显而易见 , 两次世界大战 , 戕害上亿人的生命 , 战争对文明的破坏程度 , 触目惊心 。 二战后 , 德国被一分为二:联邦德国(西德)和民主德国(东德) , 幸运的是 , 这次西德选择了第二种范式 。 1949年5月 , 西德通过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 , 拥抱现代政治文明 。 随后 , 在政治家艾哈德的主导下 , 德国恢复了自由市场 , 发展经济的权杖 , 从此交到了德国企业家手中 。 战后最大的经济奇迹诞生了 。 在战争的废墟上 , 西德重建了家园、解决失业、恢复民生 , 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如汽车、造船、相机、芯片、计算机等高精尖行业再次领先全球 。 然而 , 一墙之隔的东德 , 经济总量仅为西德的四分之一 , 科技落后了近20年 , 在两德分裂期间 , 有近30万人冒着生命危险逃往西德 。 两种范式 , 孰优孰劣 , 德国民众用脚完成了投票 。 1989年 , 两德统一 。 经过一百多年的血与泪 , 德国终于完成了范式切换 。 不过 , 这个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 在《发展经济学》中 , 杨小凯总结道:后发国家如果只沉溺于“经济奇迹” , 无视制度转型 , 结果一定会形成路径依赖 , 最终反噬经济成果 , 除了德国的例子 , 晚清洋务运动的失败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 , 再次说明第一种范式行不通......杨小凯将第一种范式的弊病概括为“后发劣势” , 并进一步指出:“落后国家模仿先进国家的空间很大 , 这种做法或许在短期内会带来经济快速增长 , 但也必然埋下重大隐患 。 要获得后发优势 , 一定要先做个学习成功制度的好学生 , 在考试未及格前 , 一个坏学生是没有资格讲制度创新的” 。 ▍超越“唯制度论”的新范式:信仰是制度的第一因杨小凯20年前关于“后发劣势”的思考范式 , 如今已成为被验证的预言 。 然而 , 思考若仅停留于此 , 不过是回到“唯制度论”的原点 。 历史不仅证明了“只模仿技术 , 不改革制度”行不通;历史还证明了“只模仿制度 , 不重铸观念地基”的“唯制度论”也行不通 。 清末的百日维新 , 模仿英国君主立宪制;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 , 被誉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 模仿的是美国的联邦制 。 但是 , 被忽略的是:英国光荣革命限制王权的制度安排 , 其观念地基是1215年的《大宪章》 , 英国的市场经济 , 其观念地基是斯密的《国富论》;美国的联邦制 , 其观念地基是新教伦理和清教徒精神 , 其思想源头 , 除了《圣经》 , 还有《五月花号公约》《联邦论》等 。 1912年的中国 , 显然没有这样的观念地基 。 彼时 , 民国中央层面的制度框架初见雏形 。 然而 , 上至总统 , 下至议员 , 大脑里多是“君君臣臣 , 父父子子”的观念 。 比如 , 北洋军队曾一度公开表示 , “吃袁大帅的饭 , 穿袁大帅的衣 , 替袁大帅出力!”比如 , 很多国民议员 , 不过是拿人钱财 , 替人消灾的侏儒议员 , 甚至还接连上演“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的闹剧 。 人的行为 , 受观念的支配;任何制度 , 不过是对特定观念的表达 。 因此 , 唯有基于观念共识的制度变革 , 才可能激活制度的力量;缺乏观念地基的制度 , 终究是无源之水 。 那么 , 观念从何而来呢?主要来自经验、理性 , 以及超验的信仰 。 比如 , 透过德国、日本 , 以及晚清洋务运动的经验和教训 , 摒弃第一种范式 , 选择第二种范式 , 这主要来自理性判断 。 然而 , 即便是盛产伟大哲学家的德国 , 连续两次都选择了错误范式 。 这段历史再次说明 , 理性是非常有限的 。 因此 , 必须要寻找能够超越理性的新范式 。 再次提出新范式的 , 还是杨小凯 。 但悲壮的是 , 这次的范式颠覆 , 是在他被确诊为癌症的最后三年做出的 。 2001年9月 , 杨小凯被确诊为肺癌晚期 , 在生命的最后两年 , 他皈依基督 , 并完成了一场艰难的“自我革命” 。 杨小凯认识到 , 脱离文化与信仰的土壤 , 认为仅仅依靠制度转型就能包治百病 , 是肤浅的 , 信仰才是制度的第一因 。 在谈及英美制度的根基时 , 杨小凯说:“基督教新教 , 是一个‘不断扩张的,公正的社会秩序’ 。 共同的信仰 , 给英美文明带来了‘尊重自由抉择、生而平等、恪守契约’等原则 , 而这些正是自由市场的源头 , 也是公平的政治游戏规则——分权制衡的基石 。 ”“自由的信仰——自由的个人——自由的秩序——自由的制度” , 这便是杨小凯在弥留之际洞察到的新范式 。 这一范式 , 贯通了他创发的“新兴古典经济学”(自由的经济秩序) , “后发劣势”(自由的制度)两种范式 , 而且从根本上跳出了“经济决定论”“历史阶段论”的宏大叙事 。 杨小凯不仅将国家兴衰的关键指向个体自由 , 更重要的是 , 他将个体自由的边界 , 扩展到信仰的维度 。 因此 , 赵晓教授才说“杨小凯是鸦片战争以来 , 中国知识界和学界第一人” 。 向死而生 , 薪尽火传学者可分两种:一种是学问大于生命 , 生命受学问支配;另一种是生命大于学问 , 生命因学问的滋养而变得更加饱满丰富 , 乃至气象万千 。 对于杨小凯 , 我们竟然无法界定他是学问压倒生命 , 还是生命压倒学问 。 杨小凯一生只有56年的光阴 , 但他却用向死而生的态度 , 用超越常人的意志力和勤奋 ,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18岁那年 , 一篇《中国向何处去》的文章 , 让“杨曦光”三个字天下皆知 , 却也让他遭遇了十年牢狱之灾 。 在狱中他用常人无法想像的意志力完成自我启蒙和学习 , 还独立推导出四个极其重要的经济学理论 , 在他走出监狱大门的那一刻 , 杨小凯再次成为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明星 。 · 1983年 , 费尽周折的杨小凯 , 远赴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深造 , 并于1987年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 一个只读过一年高中的中国人 , 短短四年时间就站在了世界经济学的象牙塔尖 。 这是一个离开勤奋和超人的意志 , 仅有天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难怪杨小凯说 , 普林斯顿四年 , 他感觉比十年牢狱还要漫长 。 · 2001年 , 杨小凯被确诊为肺癌晚期 , 医生说他最多只能活三个月 , 然而 , 他再次创造了奇迹——将三个月变为三年 。 生命的意义从来不是用长度来衡量的 , 杨小凯不仅以超人的意志与病魔斗争 , 而且再次将目光转向他的祖国的历史转型 , 并撰写了数篇石破天惊的文章 。 · 作为一名经济学家、思想家 , 杨小凯创造的最大奇迹 , 无疑是他在短短26年的学术生涯中 , 呈现给世人的三大范式革命 , 这是无数学者终其一生都无法企及的成就 。 · “中国向何处去” , 是他一生研究的母题 。 他对中国转型问题的深刻洞见 , 对“后发劣势”一针见血的预言 , 都能为我们在剧变时代提供思想力量 。 今天 , 是杨小凯诞辰72周年的日子 。 我们必须致敬杨小凯 , 为他的天才 , 为他的开创性贡献 , 为他的赤子之心 , 更为他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 。
- 置外移民|这个女老板学到了实现财务自由,你也能做到,李嘉诚炒地赚2000亿
- 读职场|7年内赚到你的第一个1000万,财务自由之路:
- 读职场|财务自由之路: 7年内赚到你的第一个1000万
- 黄金周|外媒盘点双节黄金周|如此多的人自由旅行 全球“绝无仅有”
- 自由|外媒盘点双节黄金周|如此多的人自由旅行 全球“绝无仅有”
- 中国新闻网|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芜湖片区首批企业注册入驻
- 奥斯卡|生而自由,十二年归来仍然心怀感恩
- 以爱为翼|肖战佩戴自由之翼,官方16字寓意,无惧风雨
- ZAKER娱乐|这对夫妻是怎么做到的?,29岁财务自由早早退休
- 民进党 民进党又作妖,台湾只剩喊“台独”之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