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从《孙子兵法》审视项羽的战术思维因素

《孙子兵法》特别指出将士们的心理还受特定环境的影响 , 这种表述就是"投之无所往 , 死且不北;死焉不得 , 士人尽力 。 兵士甚陷则不惧 , 无所往则固 , 深人则拘 , 不得已则斗 。 是故 , 其兵不修而戒 , 不求而得 , 不约而亲 , 不令而信 。 "这里需要重点提示的是孙子所说的"甚陷则不惧" , 意思是说如果周围环境危险到极点的时候 , 这时人的心理反而不惧怕了 。 这样的环境用《孙子兵法》固定的术语来讲 , 那就是"死地" 。 孙子认为:当人完全明白自己处于"死地"环境的时候 , 那么他就变得无所畏惧了 。 巨鹿之战的前夕 , 项羽一是认识到当时面临的作战周边环境对楚军非常不利 , 二是洞察到诸侯军及自己的军队充满了恐惧心理 。 对于项羽来说 , 这些都是极其危险的信号 , 如果不能及时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 , 自己的军队就会被秦军打败或者彻底消灭 , 其他的诸侯军也是前景黯淡渺茫 。

项羽|从《孙子兵法》审视项羽的战术思维因素
文章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 , 项羽又是如何摆脱这种困境的呢?项羽巧妙地借助了巨鹿这一特殊地理环境 , 应用《孙子兵法》的战术思维 , 成功地创造出《孙子兵法》所说的"死地"环境 。 而且 , 正如孙子所说:"夫众陷于害 , 然后能为胜败 。 "当把许多人放在极度危险的环境反而有时能转败为胜 。 项羽下定决心创造"死地"环境 , 就是这样拉开了巨鹿之战的序幕 。 项羽创造"死地"环境主要是通过三个步骤来实现的 。 第一步是"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 。 这一举动是项羽创造"死地"的前奏曲 , 蒲将军英勇作战战少利",为项羽全军渡河创造了安全条件 。 没有先遣队"渡河"这一步 , 就不能顺利在对岸建立接应"渡河"部队的立足点 。 而且 , 很容易使后来军队在"渡河"过程中遭遇秦军的攻击 。 第二步是"乃悉引兵渡河" 。

项羽|从《孙子兵法》审视项羽的战术思维因素
文章图片
这里值得特别注意的是 , 项羽"渡河"这一不同寻常的举动 , 已经差不多就把军队置于"死地"的环境下了 。 孙子说"无所往者 , 死地也" 。 现在项羽军队的背后就是大河阻隔 。 这种做法也是汉代历史上创造"死地"环境的经典实例 , 我们同时也可以联想到后来汉军统帅韩信的"背水阵".也是军队背后有大河阻挡 。 但我们要注意的是 , 大河背后阻隔 , 这仅仅具备"死地"环境所需要的客观地理条件 。 但"死地"这种环境还有人为因素作用其中 。 因而 , 《孙子兵法》特意辟有《九地篇》 , 指明"用兵之法 , 有散地 , 有轻地 , 有争地 , 有交地 , 有衢地 , 有重地 , 有圮地 , 有围地 , 有死地" , 重点讲解人为创造和界定的各种地理环境 , 孙子以此强调不能仅仅单纯考察客观地理环境 , 还要联系人们的心理去研究作战的周边环境 。

项羽|从《孙子兵法》审视项羽的战术思维因素
文章图片
所以 , "死地"这种环境是叠加人的心理因素在里面 , 才能完全营造出来 。 第三步是采用"破釜沉舟"的办法 。 项羽"皆沈船 , 破釜甑 , 烧庐舍 , 持三日粮" , 把全部的渡船沉到河中 , 把所有的炊具打碎 , 把军队的驻舍焚毁 , 只带三天的干粮 。 船毁意味着项羽的军队再也不能幻想坐船渡河逃跑了 , 炊具破坏了意味着不能再生火做饭了 , 驻舍烧毁掉了意味着已经没有容身的地方了 , 三天干粮意味着三天以后要想生存 , 那么就必须自己想办法了 。 到了这一步完成的时候 , 可以说项羽把真正的"死地"环境给创造出来了 。 而且 , 值得注意的是 , 《孙子兵法》中恰好也有这样的话:"焚舟破釜 , 若驱群羊 , 驱而往 , 驱而来 , 莫知所之似乎就是在为项羽的这种做法做恰当的注脚一样 。

项羽|从《孙子兵法》审视项羽的战术思维因素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既然"死地"环境已经显现 , 那么项羽下一步应该采取如何行动孙子指出:"死地 , 吾将示之以不活 。 "意思是说当一支军队处于"死地"环境下 , 统帅必须指明这种环境是一种不能侥幸生存的环境 。 从这一点来看 , 项羽确实是这样做的 , 而且做得非常正确及时 。 在"死地"出现了的时候 , 项羽"以示士卒必死 , 无一还心"清楚地告诉部下当前他们正面临着极度危险和死亡之神降临 , 只有拼死一战 , 再也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择了 。 在"死地"环境下 , 如何才能生存下来?孙子讲得十分清楚:"疾战则存 , 不疾战则亡" , 只有迅速猛烈作战才能生存 , 不然就会灭亡 。 我们再来考察项羽的做法 , 也是如出一辙 。 项羽于是"至则围王离 , 与秦军遇 , 九战 , 绝其甬道 , 大破之 , 杀苏角 , 虏王离" 。

项羽|从《孙子兵法》审视项羽的战术思维因素
文章图片
项羽军队九次与秦军展开连续性的激战 , 制造出一连串的战争胜利的奇迹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是因为处于"死地"环境下 , 人的心理会发生根本的转化 。 正如《孙子兵法》所描述的一样:"投之无所往是故 , 其兵不修而戒 , 不求而得 , 不约而亲 , 不令而信 。 "意思是说 , 在"死地"环境下作战 , 由于极度危险 , 生死悬于一线 。 但越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 反而却不害怕 。 这时候的军队心理反而由恐惧走向了团结一致 , 这是为了每个个体的生存的目标 。 这样环境下的军队反而能自己管理自己 , 作战时人人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 孙子指出"投之无所往者 , 诸、判之勇也" 。

项羽|从《孙子兵法》审视项羽的战术思维因素
文章图片
当一支军队处于"无所往"的死地环境下 , 就会爆发出像古代勇士专诸、曹刿一样的勇敢士气 。 是反映了孙子所说这种情况 , 结果自然就出现了《孙子兵法》所讲的"投之亡地然后存 , 陷之死地然后生"的结局 。 清人郑板桥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巨鹿之战:"项羽提戈来救赵 , 暴雷惊电连天扫 。 臣报君仇子报父 , 杀尽秦兵如杀草 。 战酣气盛声喧呼 , 诸侯壁上惊魂逋 。 项王何必为天子?只此快战千古无!"与楚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 巨鹿之战时 , 诸侯军的表现实在令人不齿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 , 莫敢纵兵 。 及楚击秦 , 诸将皆从壁上观" 。 只有章邯引兵撤退的时候 , 诸侯军队才"敢击围钜鹿秦军 , 遂虏王离 。 涉间自杀" 。
【项羽|从《孙子兵法》审视项羽的战术思维因素】司马迁认为"卒存钜鹿者 , 楚力也" 。 如果没有项羽带头发起的巨鹿之战 , 那么巨鹿之围就将成为绞杀赵军的无形绞索 。 然而 , 巨鹿之战的意义何止于此 , 顾祖禹所评更为精准:"秦之季也 , 章邯去楚而攻赵 , 钜鹿一败 , 秦不复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