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孙刘联盟(1)青梅煮酒》

历史上确有关于曹操“论英雄”的记载 , 但没有“青梅煮酒”的情节 , 《三国演义》设计的惊雷和失著 , 是小说创作为了“圆谎”和“好看”使用的“巧合”套路 。 问题在于 , 这一“巧合”概率几乎为零 。 打雷的天气极少发生 , 失箸事件更属罕见 , 加之打雷和失著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 因此在概率上“打雷”和“失著”均属偶然事件 , 这两个偶然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更是无限接近于零 。 关于曹操论英雄的记载 , 见于《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 原文如下: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 , 唯使君与操耳 。 本初之徒 , 不足数也” 。 先主方食 , 失匕箸 。 使君 , 汉代对刺史的称谓 , 也可用于奉命出使的官吏 。 匕箸 , 指筷子 。关于“是时”的情景 , 一般按刘备和曹操在一起吃饭解释 , 刘备吃饭而曹操站在一旁观看 , 这一情景不可能存在 , 刘备和曹操不是棚户区的住户 。 但是 , 《三国志》关于“是时”的语境很不清晰 , 曹操说这些话的用意便难以确定 。 一般来说 , 按客套话解释比较合乎情理 。 曹操和袁绍吃饭 , 曹操也会对着袁绍说“今天下英雄 , 唯将军与操耳” 。 《三国志》关于“失匕箸”的情景语境是缺失的 , 《三国演义》关于“失匕箸”情景语境则较为丰满 , 例如 , 时间 , “半酣” , 地点 , “小亭” , 人物 , 刘备和曹操“二人” , 话题集中于对袁绍、袁术、刘表、孙策、刘璋等人的评判上 。 在这一语境的诱导下 , 曹操在“半酣”之际不经意地说了一句“唯使君与操”这样的话 , 这其实不足为怪 。 在一个饭局上 , 相互吹捧 , 相互抬高 , 相互颂扬 , 系常态化游戏规则 。 一个科长可以被拔高为“局座” , 一个普通的“使君”为什么不可以被拔高为天下英雄?曹操乘着酒兴顺便把刘备拔高为“天下英雄” , 无非是图个喜感而已 , 酒席上说的话怎么可以当真呢?刘备因衣带诏事件才吓得把筷子丢到了地上 。关于衣带诏事件与“失匕箸”事件的关系 , 存在多个版本 , 似乎将这两个事件的发生划分为三个时间区较为合理 。 第一时间区 , 献帝刘协、伏皇后伏寿、国舅董承聚在一起商量暗杀曹操的计划 , 刘协、伏寿、董承三个人组成了一个大搞阴谋诡计的“三人行”并且制定了执行方案 , 国舅董承作为执行人随即将刘备、王子服等人拉下水 。 第二时间区 , 曹操请刘备吃饭 , 曹操并不知道衣带诏计划 , 但刘备做贼心虚以至于席间“失匕箸” 。 对于刘备的失态 , 曹操一定会打一个问号 , “巧借惊雷”这一鬼蜮伎俩只好去愚弄张飞 。 “惊雷”而“失匕箸” , 这与刘备这个“天下英雄”不匹配 , 甚至与一个普通的英雄也不匹配 , 这个道理 , 曹操不会不明白!假如不是因为“惊雷”而“失匕著” , 那又是因为什么事情而“失匕箸”?曹操肯定会沿着这一思维路径去猜测 。 第三时间区 , 刘备借口讨伐袁术逃离曹营 。 刘备预料到 , 以刘协为首的“三人行”必然以大败潦天告终 。 政治嗅觉灵敏 , 是刘备的强项 , 正因为如此 , 该跑的时候刘备一定“跑得比兔子还快” 。 果不其然 , 衣带诏事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 刘备早已觉察到 , 刘协、伏寿、董承几个人 , 是一群猪队友 , 所以刘备决定尽快逃离曹营投奔袁术 , 刘备此举间接背叛了献帝刘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