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材科研|【JACS】华东理工:金属有机网络(MON)生长机制的可视化


_本文原题:【JACS】华东理工:金属有机网络(MON)生长机制的可视化
金属-有机网络(MON)是最近引起重大关注的新兴领域的二维(2D)材料 。 此外,在MON的设计和制备,与一流的结构、化学和功能可调谐性取得了非凡的进展 。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原子分辨率 , 在定义明确的表面上构造的MONs可以被直接可视化 , 这提供了在原子尺度上研究其生长机制的机会 。 然而,由于MON的形成过程是高度复杂和动态的 , 深入了解MON的逐步生长机制是一个重大挑战 。
在这项研究中 , 华东理工大学刘培念教授课题组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 , 在原子尺度上研究了Ag(111)和Au(111)表面金属-炔基网络的生长机制 。 (Schem1)在1,3,5-三(氯乙基)苯(tCEB) 与Ag(111)的反应中 , 在393 K处形成蜂窝状Ag-炔基网络 , 只观察到短链的中间体 。 相比之下 , 同样的前驱体在Au(111)上在503 K处形成了蜂窝状的Au -炔基网络 。 步进退火导致了一个逐步演化过程 , 其中三个Cl -烷基键的连续活化导致中间体形成二聚体、锯齿状链和新型手性网络 。 此外 ,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 , 氯原子在协助金属-烷基键断裂形成Cl -金属-烷基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保证了断裂/形成平衡的可变性 , 是形成规则的大型金属有机网络的关键 。 相关成果近期以“Atomic-Scale Visualization of Stepwise Growth Mechanism of Metal-Alkynyl Networks on Surfaces”为题发表于J. Am. Chem. Soc.上 。

小材科研|【JACS】华东理工:金属有机网络(MON)生长机制的可视化
本文插图
Schem1-炔-金属二维MOFs逐步形成过程与机理
【小材科研|【JACS】华东理工:金属有机网络(MON)生长机制的可视化】tCEB在150k时沉积在Ag(111)表面 , 导致无序短链结构的形成(图1a) 。 图1b显示了一个放大的STM图像 , 链上的突出部分是Ag原子 。 (两个苯环之间的长度(12±0.5 a)与DFT-计算的长度(12.1 a)一致 。 因此 , 在链结构中 , tCEB单元中有两个Cl -烷基键被激活 , 而有一个Cl -烷基键完好无损 。

小材科研|【JACS】华东理工:金属有机网络(MON)生长机制的可视化
本文插图
图1-tCEB在Ag(111)上形成蜂窝Ag -炔基网络的生长过程 。
当样品在300k退火时 , 形成了不规则的有机金属网络 , 如图1c所示 。 图1d显示了tCEB的三个cl -烷基键都被激活的网络 , 结构拟合证实了STM的结果 。 大规模的统计分析表明,74%的网络是六角形的,而另外26%是不规则(四、五、七)环,从而表明动能捕获的发生在室温下Ag-alkynyl网络的形成 。 结果表明,有机金属的形成网络Ag(111)是一个快速的过程,逐步增长的机制很难监控当使用温度发展的方法 。
通过将退火温度提高到393 K , 不规则的金属有机网络转变为大规模蜂窝Ag -炔基网络的单一畴(图1e) 。 图1f显示了蜂窝Ag -炔基网络的详细结构(单位细胞为a = b = 21.3±0.8 a , 冗余角= 120°) , 与所拟合的化学结构吻合良好 。 分离的氯原子(绿虚线)被观察到沿着蜂窝网络聚集 。 苯边缘到氯原子中心的距离为2.7±0.2 A , 与DFT-计算的距离一致 。 此外 , 通过对分子中的原子(AIM)分析 , Cl··H相互作用的键能为?71.1 meV , 证实了氯原子对蜂窝网络的稳定作用 。 在393 K的温和退火温度下 , Ag(111)表面不规则结构向蜂窝状Ag -烷基网络的有效转变表明Ag -烷基键的断裂/形成反应具有良好的可逆性 。 这促进了修复不规则环的自愈过程 , 这些不规则的有机金属网络可以提供热力学稳定的蜂窝网络 。
由于金的反应性比银低 , 在金(111)表面形成蜂窝状的金-炔基网络可能需要更高的退火温度 , 因此 , 潜在的中间体可能更稳定 , 更容易通过温度渐进法进行监测 。分页标题
在150k的温度下在Au(111)上沉积了tCEB亚单分子层 , 形成了两相 。 图2a显示了tCEB单体和二聚体的紧密排列 , 其中可以找到未反应的tCEB分子(白虚线) 。 如图2b的图(1)所示 , 苯中心到Cl末端的长度为5.6±0.2 ? , 与DFT计算得到的距离(5.7 ?)一致 。 值得注意的是 , 未反应的tCEB浓度较低 , 小于5% , 说明在150 K时 , Cl -烷基键也可以在Au(111)表面被有效激活 。 图2b的图(2)显示了一个tCEB , 其中一个Cl -烷基被激活形成Cl - Au -烷基 。 Cl - Au -烷基部分与Cl -烷基有明显差异;这是因为Au原子明亮的突出,而相邻C≡C组变得暗淡 。 苯中心之间的距离和Cl结束反应tCEB测量为8.4±0.2 ?,这是符合DFT计算通过的距离 (8.3?) 。 图2c为150k时在同一样品中观察到的另一个相 , 由tCEB的自组装二聚体组成 。 放大的图2d显示二聚体中两个tCEB单元的烷基基团由一个金原子连接 。 STM测量得到的两个苯环之间的长度为12±0.5 ?;该值与DFT计算得到的值一致(12.0 ?) 。

小材科研|【JACS】华东理工:金属有机网络(MON)生长机制的可视化
本文插图
图2-tCEB在Au(111)表面的生长过程 。
当样品在300k退火时 , 得到的结构由46%的二聚体和54%的短锯齿状链组成(图2e) 。 图2f显示了具有化学结构的短锯齿形链 。 随后 , 第二个Cl -烷基键被激活 , 将tCEB单元连接成锯齿状链 。 两个Cl - Au -炔基的取代物在附近聚集 , 表明两个Cl - Au -炔基的取代物之间可能进一步发生反应 , 形成较长的锯齿状链 。 值得注意的是 , tCEB在150k时沉积在Au(111)表面 , 对Au(111)人字骨重构没有明显影响 。 然而 , 样品在300k退火后 , Au(111)人字骨重构发生了改变 。 这一现象可能归因于Cl-alkynyl的激活,这可能提升非Au原子(111)人字重建 。 样品退火到393 K时,tCEB单位与形式大大延长曲折链,在交错排列形成自组装结构紧凑,如图2g 。 图2h的结构拟合表明 , 锯齿状链为Au -炔基配合物 , 其中两个Cl -炔基键被激活 , 只有一个Cl -炔基键完好无损 。
当样品在423k退火时 , 一部分有序自组装的锯齿状链断裂 , 形成六边形和链结构的混合物(图3a) 。 如图3b所示 , 六边形结构由6个tCEB单元和6个Au原子作为连接子组成 。 值得注意的是 , 在此退火温度下 , Cl -炔基(白色虚线圆)和Cl - Au -炔基(红虚线)取代基共存 。

小材科研|【JACS】华东理工:金属有机网络(MON)生长机制的可视化
本文插图
图3-在Au(111)上形成蜂窝状Au-炔基网络的生长过程 。
样品在453 K退火后 , 3个Cl -烷基键的活化完成 , 六方异构体意外连接 , 形成新的手性Au -烷基网络 , 单位细胞a = b = 42.0 ± 0.8 ?, θ = 120°(图3c,d) 。 如图3d所示 , 这种有趣的排列可以看作是一个正六边形核 , 有六个周围扭曲的六边形 。 注意 , 顺时针(CW)和逆时针(CCW)两个对映体网络在样品中共存(图3c) 。 对手性Au -炔基网络的仔细检查表明 , 每组3个正六边形都由一个旋转28度的tCEB单元连接(图3d) 。 在423k退火的样品中 , 单六边形是普遍的 , 而一个单分子有三个Cl - Au -炔基取代基 。 因此,形成手性Au-alkynyl网络可以通过以下过程:进行装配三个六边形和tCEB链接器,随后tCEB链接器的旋转,及其与三个六边形的反应 。

小材科研|【JACS】华东理工:金属有机网络(MON)生长机制的可视化
本文插图
图4-银(111)和金(111)表面金属-炔基键的断裂 。
金属-烷基键断裂/形成的可逆性对金属表面热力学产物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 使用简化的分子模型(氯乙基)苯(CEB)来评估金属-炔基键的断裂情况 。 计算Ag(111)表面Ag -烷基键断裂所需的反应势垒和反应能分别为1.02 eV和0.68 eV(图4a , 蓝线) 。 而在Au(111)表面断裂Au -烷基键则需要很高的势垒能1.43 eV , 且反应吸热性强 , 能耗大 , 为1.24 eV(图4a , 棕色线) 。 高反应势垒表明 , 打破Au(111)上的Au -烷基键是相当困难的 。 但这与实验结果相矛盾 , 实验结果表明 , 在453 K和503 K时 , Au -炔键的断裂/形成的可逆性对形成大规模手性Au -炔网络和蜂窝状Au -炔网络非常有利 。分页标题
在实验中 , 观察到许多脱离的氯原子在Au(111)键旁边聚集 , 在生长过程中经常在Au(111)表面发现含有Cl - Au-烷基的配合物 。 因此 , 推测氯原子可能通过形成Cl - Au -烷基配合物来协助Au -烷基键的断裂 。 根据这个假设进行DFT计算 。 au -烷基键断裂时的势垒能和反应能分别下降到0.90 eV和0.25 eV(图4b , 棕色线) 。 这些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 。 此外 , 在氯原子的协助下打破Ag -烷基键所需的反应屏障和反应能也分别降低到0.77 eV和0.25 eV(图4b , 蓝线) 。 这一结果也与Ag(111)快速形成蜂窝Ag-炔基网络的实验结果一致 。
论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0c0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