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一个书香世家的千年回眸
【ZAKER|一个书香世家的千年回眸】
文章图片
一地的读书、刻书、藏书之风 , 往往决定一地可否从成为文化的一个中心 。 富而好礼的江南 , 向有“有钱就刻书 , 诗书以传家”的传统:明代万历年间 , 常熟毛晋的“汲古阁”驰名江南;清代顺治年间 , 常熟钱谦益的“绛云楼”异军突起;乾隆年间 , 常熟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建造完成;到嘉庆年间 , 吴县黄丕烈的“士礼居”蔚为大观 。 由此诞生了广为书界美誉的“苏本”“浙本”“建本”图书 。 清道光以后 , 松江府及上海地区作为藏书、刻书中心的地位的上升 , 时至晚清 , 上海地区的图书收藏、刊刻、印刷、发行 , 古今并行 , 中外杂糅 , 福州路的图书事业已然引领了江南和全国 。 这一文运流转的起点 , 便是金山钱氏的“守山阁”和《守山阁丛书》 。 最新一期的《书城》杂志刊发文章 , 通过回顾金山钱氏家族史来见证书香的千年流转 。
文章从金山钱氏以“守山”为号的来历说起 。 道光十七年(1837) , 朝廷强令开采位于金山县的秦望山、查山 , 所采石块用于修筑海塘工事 。 金山县以山而得名 , 实则少山 。 秦望山、查山两座不足十丈之高的山丘 , 恰好位于钱氏的田亩之中 , 一旦开采 , 十里山水颓然 , 一方文脉更有残断之虞 。 在此局势下 , 钱家钱熙祚挺身而出 , 义捐运费 , 说动官府另寻他处采石 , 两座孤山得以保留下来 , 令金山地区至今仍然有山 。 “钱氏守山”的事迹也因此广为流传 。 “钱氏守山”事发前两年 , 钱熙祚出资 , 三度率人前往杭州抄录文澜阁《四库全书》 , 并将所得文本带回金山与江南历代藏家诸本详细校勘 , 定为善本 。 后来 , 钱氏专门建了一座四层楼规模的藏书阁以藏书、印书 。 藏书楼和所印丛书均以“守山”命名 , 这就是清末读书人都很熟悉的金山“守山阁”和《守山阁丛书》 。
《守山阁丛书》当时就很成功 , 当时“海内好学之士皆欲得其书 , 朝鲜使人至以重价来购” , 原因何在?文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做了分析 , 即《守山阁丛书》中的经史考证、诸子异说的版本之优良都是其次的 , 西学才是它的价值核心 。 原来 , 西学在十七世纪初的明末就进入江南的文化体系之中 , 当时被称为“利徐之学” , 即由利玛窦、徐光启等中西人物合作奠定 , 主要是指其中的欧洲天文、历算、数学、医学、哲学等自然学说 。 钱熙祚和他邀请的这一批编书、校书、刻书的学问人 , 眼光独到 , 匠心独运 , 收录了许多难度极高的西学著作 , 一八八九年上海鸿文书局、一九二一年上海博古斋影印《守山阁丛书》一百一十种 , 西学占了十分之一 。 有意思的是 , 徐光启即是现在的上海人 , 他于万历年间引进的西学种子 , 通过同乡金山钱氏之手 , 又一次在上海地区复苏 , 在西学研读和传播上得风气之先 , 咸同之际开始的“洋务”和“变法”培养了一批最早的西学人才 , 并再度与传统的儒家经学角力 。
文章总结说 , 金山的“守山精神” , 就是要守住三座大山:一守秦山 , 那是自然之山 , 鱼米之乡的环境不能毁去;二守书山 , 那是文化之山 , 藏书读书 , 刻苦求实的风气不能中断;三守人山 , 那是人才之山 , 金山人在“吴根越角”地带创建出来的繁盛文脉要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
作者郑文丰
编辑郑文丰/编审肖燕/签发田坚
- 穿帮|春晚穿帮镜头,一个比一个有趣,网友:现在看都是回忆啊!
- 金灿荣是一个非常虚假的人
- 每天读宋词|半年之后,他们悟出了一个道理,美军效仿我军叠“豆腐块”被子
- ZAKER生活|米利唐也开始室外恢复训练了!跟马里亚诺一样
- 请叫我绅士|最大死亡秘密:星空中百慕大
- 马德华|《西游记》猪八戒两个扮演者,一个家喻户晓、而另一个却无人问津
- 宁国际|5G时代,抢占下一个风口——社交电商
- 挽尊|参加综艺的张大大,强行挽尊的模样犹如一个loser。
- 导演|两代“小燕子”尴尬同框,一个台上做导师,一个40+在台下难出头
- 盲人|18年坚守,她为盲人撑起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