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病|《科学》刊发印度两邦新冠研究:8%感染者致六成新感染病例
澎湃新闻采访人员 贺梨萍
新冠疫情以来 , 除中国之外 , 大量的研究数据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 , 近日有研究团队呼吁:我们迫切需要从资源有限的国家获得原始数据 , 从而更好地指导疫情防控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当地时间9月30日 , 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在线发表了由印度和美国的研究人员联合完成的一项研究 , 题为“《印度两个邦COVID-19的流行病学和传播动力学》(Epidemiology and transmission dynamics of COVID-19 in two Indian states)” 。该研究是迄今为止最大的COVID-19接触者追踪研究 , 和此前研究不同的是 , 这篇论文指出儿童和年轻人在传播病毒方面的潜在作用比之前的研究发现的要重要得多 , 尤其是在家庭内部 。
该研究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环境研究所(PEI)、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和印度东南部泰米尔纳德邦、安得拉邦的公共卫生部门的工作人员合作完成 , 通讯作者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的Joseph A. Lewnard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泰米尔纳德邦、安得拉邦新冠疫情 。
在这项研究中 , 研究团队追踪了575071名接触过84965例SARS-CoV-2确诊病例的人的感染途径和死亡率 。
据普林斯顿大学官网 , 该论文第一作者、普林斯顿大学环境研究所高级研究学者Ramanan Laxminarayan说 , 这项研究是第一项捕捉到SARS-CoV-2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超级传播(superspreading)”的大型研究 , 也就说一小部分感染人群将病毒传播给更多的人 。研究团队发现 , 有71%的感染者没有感染任何接触者 , 而8%的感染者导致了60%的新感染病例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575071名接触过84965例SARS-CoV-2确诊病例的人的分析 。
“我们的研究展示了我们所知道的任何传染病中最大规模的超级传播实证 。”Laxminarayan说 , “对于COVID-19的传播 , 无论在印度还是可能在所有受影响的地方 , 超级传播事件都是常规而不是例外 。”
研究团队认为 , 这些发现为了解COVID-19在印度等资源有限国家的传播和致命性提供了广泛视角 。截至目前 ,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 , 印度新冠疫情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严重国家 。据印度卫生部10月2日公布的最新数据 , 印度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升至6394068例 , 累计死亡99773例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确诊新冠病例的死亡率 。
研究团队发现 , 在印度 , 与新冠病毒相关的死亡平均发生在住院6天后 , 而在美国则平均发生在13天后 。此外 , 印度新冠病毒死亡病例集中在50-64岁之间 , 美国高危人群则平均在60岁以上 。研究得出 , 印度上述两个邦5-17岁新冠患者的病死率为0.05% , 85岁以上新冠患者病死率为16.6% 。
值得一提的是 , 研究团队还报告了第一个大规模证据 , 表明印度全国范围内实施封锁后 , 新冠病毒传播大幅减少 。
论文指出 , 无论年龄大小 , 新冠病毒感染者将病毒传染给密切接触者的几率从社区的2.6%到家庭的9%不等 。研究团队发现 , 占新冠病例1/3的儿童和年轻人在此次被研究人群中是传播病毒的关键 。
“孩子们是非常有效的传播者 , 这一点在之前的研究中还没有得到证实 。”Laxminarayan说 , “我们发现 , 和我们之前根据对高收入国家的观察得出的预期 , 此次在印度报告的病例和死亡病例更多地集中在年轻人群中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泰米尔纳德邦、安得拉邦和美国之间数据对比 。
研究发现 , 儿童和年轻人更容易从同龄人那里感染新冠病毒 。在所有年龄组中 , 人们从同龄人身上感染新冠病毒的几率都更大 。接触者感染新冠病毒的总概率为4.7%-10.7% 。
该项工作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支持 。
【感染病|《科学》刊发印度两邦新冠研究:8%感染者致六成新感染病例】责任编辑:李跃群
校对:张亮亮
- 潇湘名医|北京中医医院针灸中心喜获6项20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科学辟谣|指甲月牙少 身体不健康?
- 食品科学|代餐粉、代餐饼干、代餐奶昔……真的能“代”餐吗
- 健身|健身先健脑!健身圈公认的7个“伪科学”,你中了几个?
- 女性健康|孕妈妈频繁做胎梦,虽无科学依据,但可能是向你传递这些信号
- 科学|彭罗斯:不思考生物化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不是好的数学家
- 科学|详解论文署名3大困惑:一作、通作与单作
- 特色美食|哪个血型最招蚊子?科学家揭示:吃甜食喝啤酒最招蚊子
- 红杉汇|为什么快乐的日子特别短——揭开时间感知的“幕后推手” | 红杉爱科学
- 机器之心Pro|SOTA论文也未必能被接收,谷歌科学家Eric Jang谈顶会审稿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