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彬|这位85后创办自得琴社“出圈”,在B站弹古琴火了

摘要:它到底是一个视频 , 还是一幅画?

唐彬|这位85后创办自得琴社“出圈”,在B站弹古琴火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10月1日的央视中秋晚会上 , 原本只是为朗诵配乐的自得琴社凭实力赚足了观众的眼球 , 再一次成功“出圈”!
一幅长长的古画中 , 一群发髻高挽、罗衣垂落的人优雅地在画卷中弹奏着中国传统乐器 , 相信很多人在那一刻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画里的人怎么还会动?它到底是一个视频 , 还是一幅画?
这不是自得琴社第一次“出圈”了 。只要打开琴社在各大网站的视频 , 你就能看到一幅幅“以假乱真”的古画 , 画中的人儿将笛、箫、古琴、古筝、中阮等古代乐器款款而弹 。不论是唐代胡曲还是宋代雅乐 , 短短几分钟的视频揉合了传统与现代 , 让人忍不住为这样的创意拍案叫绝 。

唐彬|这位85后创办自得琴社“出圈”,在B站弹古琴火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如今在琴社B站账号上 , 有40多万粉丝;在Youtube视频评论区 , 各国网友纷纷在上面热情地留言打call , 俨然已经成了全球粉丝的大型集会 。
唐彬 , 85后 , 自得琴社创始人 。正是他带领着一帮好玩的年轻人 , 把中国传统音乐之美用现代的方式呈现在了世人的眼前 。
不爱长笛爱古琴
在唐彬的记忆中 , 从小家里就有比较浓厚的艺术氛围 , 父母一致认为“学点乐器对孩子没坏处” 。5岁那年的一天 , 唐彬被自己在山西省歌舞剧团工作的妈妈带到了排练厅的门口 。那天碰巧排练的曲目是《梁祝》 , 第一个出场的乐器是长笛 。妈妈问 , 好听吗?唐彬懵懵懂懂地回答 , 好听 。妈妈拍板 , 那就学这个吧!
接下来是按部就班的练习 。但唐彬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地喜欢上长笛 , “可能这是骨子里的东西 , 感觉用长笛吹奏出来的那些欧洲的旋律曲子和我没什么关系 , 我只是在扮演一个角色 , 没有办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反而是听到《梅花三弄》里笛子的旋律时 , 唐彬一下子来了劲——这声音怎么会这么特殊 , 这样有韵味?同样的旋律他试着用长笛吹出来 , 就是没有竹笛好听有味 。
学了那么多年的长笛 , 都敌不过这一刻的动心 。从那时起 , 对中国音乐的兴趣就像一颗种子 , 开始在唐彬心里生根发芽 。他想学箫 , 又找不到老师 , 只能凭基础摸索着自学 。说也奇怪 , 这些乐器只要他一吹响 , 很快就能够上手 。吹得够不够意境 , 唐彬没有想太多 , 但他觉得虽然只有这几个音 , 但就是吹起来特别“有感觉”、“有感情” 。
【唐彬|这位85后创办自得琴社“出圈”,在B站弹古琴火了】第一次接触古琴是源于张艺谋的那部电影《英雄》 。故事讲述的是什么他已经记不太清了 , 但李连杰和甄子丹在雨中对打的那个场景深深地印在了唐彬的脑海里——古琴的旋律随着刀光剑影起伏跌宕 , 每一次琴弦的拨动 , 都让他感到自己的心被“拨动了” 。
看完电影 , 16岁的他下定决心 , 一定要去学古琴 。
“它是我和世界对话的第二种语言”
古琴 , 是一种中国音乐里罕见的 , 延续上千年还没有断代的古代乐器 , 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
一走进古琴的世界 , 唐彬彻底“着了迷” 。没有老师教 , 那就靠自学 , 自己查资料 。因为花了太多时间在古琴上 , 耽误了功课 , 他的爱好遭到了母亲的反对 。不过幸运的是 , 唐彬有一个开明的爸爸支持 。“那时候我老是旷课 , 学校找不到人就打电话给我妈 , 后来才发现是被我爸带去参加古琴活动去了 。”
大学里 , 唐彬念的是广告专业 , 但对于古琴的爱让他在这条路上坚持了下来 。他自觉“还算有些天分” , 于是拜师古琴演奏家龚一先生门下 。登门拜访时 , 老师让唐彬弹奏一曲 , 听罢 , 惊讶道 , 想不到一个自学古琴爱好者能够弹到这水平!那时 , 唐彬还在北京读大学 , 老师人在上海 , 他就北京上海两地跑 , 火车也要七八个小时 。往返于京沪间虽然辛苦 , 但他为了自己热爱的古琴仍然乐此不疲 。分页标题

唐彬|这位85后创办自得琴社“出圈”,在B站弹古琴火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从第一声旋律带来的心动开始 , 陪伴至今 , 古琴对于唐彬而言 , 已经成为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 也是他和这个世界沟通的第二语言 。“我比较宅 , 也不太爱说话 , 有些话没有说出口后就会成为一种情绪 , 积压在身体里 。”这时候 , 弹古琴就成了一种最理想的宣泄的途径 。
后来的一切都发生得自然而然 。开办自得琴社 , 大家因琴结缘 , 有这样一个空间可以给古琴爱好者弹琴、写字 , 互相交流 , 自得其乐 。不过 , 随着成员的逐渐增多 , 唐彬也更多地想对琴社赋予一些使命 。“一直以来古琴受到这么多文人的喜爱 , 必然有它自己的魅力 。如今只有这么少的人了解它 , 未免有些太可惜 。”唐彬说 , “琴社的成员多少都有一些历史使命感 , 希望能够通过这个琴社 , 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和学习古琴 。”
出圈
自得琴社很早就开始拍摄古琴的演奏视频 , 不过一直是在圈内传播 。令唐彬没有想到的是 , 琴社会因为一段古画风格的视频 , 火了!
说来也是灵光乍现 。当时琴社正在尝试改编一首多乐器的曲子《空山鸟语》 , 大家因为录制视频的服饰问题犯了难:六个人的衣服 , 不但要统一协调 , 还要好看 。讨论来讨论去 , 最后决定去找装束复原小组 , 用古代的服饰试试 。果然 , 镜头里呈现出了别样的古韵 。可是服饰统一后 , 大家又发现用白色的背景 , 总有些不对味儿——“我们就又试着把背景的颜色调了调 , 呈现出一种年代久远纸会泛黄的感觉” 。低饱和度的米色为背景 , 朱红的袍子 , 藕色绢衫 , 艾绿的上衣 , 有网友评价自得琴社的《空山鸟语》好像一幅随着音乐流动的古画 , 画面效果堪称“惊艳” 。
《空山鸟语》在全平台进行了投放 , 仅微博一个平台粗略估计就有上千万的点击量 。唐彬坦言 , “没想到会有那么多人喜欢” 。尽管在他看来 , 这个视频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 比如摄像机不是4K的 , 清晰度不够 , 再比如因为同期录音的缘故 , 视频里还出现了话筒等等 , 《空山鸟语》毫无疑问成为自得琴社“出圈”的第一部作品 。

唐彬|这位85后创办自得琴社“出圈”,在B站弹古琴火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唐彬知道 , 在一个传播媒介丰富的时代 , 传播音乐艺术光靠音乐本身已经不足以吸引观众 , 成功的传播需要调动接收者各种感觉器官 , 尤其是要与视觉配合 。古画系列的作品 , 自得琴社陆续推出了不少 , 都在网站上保持了相当的点击率 , 其中最火的一个作品是改编《长安十二时辰》电视剧插曲 。
“可能在有些人的观念中 , 一个白胡子老头 , 在山里弹弹 , 那才叫古琴 。”然而在唐彬的脑海里 , 他一直思考的是古琴的跨界与创新:开发电古琴 , 和昆曲、和舞蹈的结合 , 和小剧场的合作……唐彬一直在进行的各种尝试 , 就是希望能让古琴这个“非常小众”的乐器走进越来越多人的视野里 。
“我有嘉宾 , 鼓瑟鼓琴 。”对于自得琴社的十来个年轻人而言 , 传统乐器不仅仅是他们的爱好 , 也是一份坚持的事业 。“要找回原本属于我们的文化自信 , 慢慢传承下去 , 是年轻人最应该做的事情 。”唐彬说 , 他有一个同门的琴友在新加坡开了一家琴馆 , 就有不少人因为在网上看了自得琴社的视频后 , 慕名前去学习古琴 , “这对于古琴的传承和推广 , 这也算是个小小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