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精选|科技创新厚积薄发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晨报精选|科技创新厚积薄发
文章图片
图①2019年8月20日 , 一款机器人正在表演 。 当日 , 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 。
本报采访人员赵晶摄
图②9月18日拍摄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模型 。 当日 , “航天放飞中国梦”航天科普展暨中国航天成就展在福建福州举行 。
新华社采访人员林善传摄
图③8月19日 , 江西省赣州市经开区新能源汽车科技城 , 国机智俊新能源汽车公司生产线上 , 员工正在组装汽车 。
本报采访人员高兴贵摄
图④9月17日 , 在2020中关村论坛会场外 , 正在展示一款载人级自动驾驶飞行器 。
新华社采访人员任超摄
“十三五”期间 ,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 , 我国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就 。 创新资源投入、科技活动产出、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 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
数据显示 , 2019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达到45.1万亿元 , 是2015年的2倍;全国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达到22398亿元 , 是2015年的2.28倍 , 提前完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目标;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5% , 比2015年提升4.2个百分点 。 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 科技创新将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与动力转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
投入:规模优势显现
说起“十三五”期间中国的科技创新 , 真是硕果累累 。 量子卫星首发成功、首艘国产航母下水、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落成启用、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北斗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细细数来 , 近5年间取得的重大成就 , 都是持续投入厚积薄发的成果 。
“‘十三五’期间 , 借助丰富的场景、数据和产业化优势 ,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取得令全球瞩目的成绩 , 一大批人工智能企业快速成长起来 。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修全认为 , 这是基于我国多年的持续研发投入 , 以及学术界、产业界持续努力的结果 。
李修全介绍 , 我国从1986年设立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之初 , 就把智能计算机系统、智能机器人和智能信息处理等列为重点支持的方向 。 1997年起 , 把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控制等列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 特别是“十三五”期间 , 我国编制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 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作出了统一规划和系统部署 。
“正是因为这些年持续不断的投入 , 中国在人工智能引领的世界新一轮科技变革的起步阶段同步跟进 , 没有掉队 。 ”李修全表示 , “十四五”将是人工智能技术加速突破的关键期 , 也是中国加快补齐短板 , 发挥优势 , 加速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机遇期 。
获得投入的不只是人工智能 。 “十三五”期间 , 我国科技创新投入快速增长 , 规模优势显著 。 2019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达到10717.4亿元 , 是2015年的1.53倍;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与GDP之比)从2015年的2.06%提高至2019年的2.23% , 已超过欧盟平均水平 。
人才是第一资源 。 长期和大量的投入也让我国科技人才队伍逐步成长壮大 。 “十三五”期间 , 我国逐步由人口大国向科技人力资源大国迈进 。 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015年的375.9万人年 , 增长到2018年的438.1万人年 , 2019年将达到461万人年 , 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 , 占全球研发人员总量的比重超过30% 。
产出:科技改变世界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陈国强有一个梦想:用可降解可食用的生物塑料PHA , 取代会造成“白色污染”的石油基塑料 。 从1994年回国至今 , 他一直在研究如何利用微生物发酵 , 将陈化粮甚至厨余垃圾这些有机质转化成生物塑料 , 并将之称作“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 。
近5年 , 他的技术成功应用于工业生产 , 已进入收获期 , 离梦想越来越近 。 此前的工业生物技术 , 高耗能、高耗水、设备投资巨大、工艺复杂 。 陈国强团队从自然界筛选出两种嗜盐细菌 , 成功开发了以耐盐细菌发酵生产生物塑料PHA的“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 。
“这项技术目前处于全球领先水平 。 它节能、节水、可连续生产、工艺设备简单 , 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 使我国生物制造产品竞争力大幅增强 。 ”陈国强说 , 目前研发团队已获得授权专利40项 , 该技术已经在数家公司实现大规模生产 , 得到的各种PHA材料已经应用于医疗组织工程、功能材料、农膜、纤维以及3D打印 , 使我国成为国际PHA领域学术和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以及医学应用研究最多的国家 。
像“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这样致力于改变世界的科技成果 , 正在中国大量涌现 。
“十三五”期间 , 我国知识创造能力显著增强 , 专利产出稳步提高 , 逐步由专利大国向专利强国转变 。 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由2015年的26.3万件增长到2019年的36.1万件 , 位居世界首位 。 2019年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3.3件 , 提前完成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 。 2019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5.9万件 , 是2015年的2倍 , 跃居世界第一位 。 分页标题
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创新是第一动力 。 中国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寻求主动 , 就必须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之路 。 “十三五”期间 , 中国坚持问题导向 , 改革创新机制 , 释放创新潜能 , 让科技成果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 , 有不少优秀的创新型企业在此过程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
信达生物制药集团就是其中之一 , 这家创建于2011年的企业 , 目标是“开发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 。
“我在信达生物负责临床研发 , 过去的5年是信达生物快速发展的5年 , 实现了多个从无到有 。 我们从2016年开启创新药的临床研究 , 目前已经有3款单克隆抗体药上市 。 ”信达生物医学科学与战略肿瘤部副总裁周辉告诉采访人员 。
生物药尤其是单克隆抗体药 , 一直是我国在制药领域的瓶颈 。 单抗药物治疗因其靶向、低毒、疗效好 , 被广泛应用在肿瘤、自身免疫病等领域 , 但是其开发成本高、难度大 , 对研发公司的技术、资金都有极高的要求 。 近年来 , 一批中国生物制药企业闯入这个领域 , 成绩斐然 , “十三五”期间已有多款国产单抗药获批上市 。
信达生物开发的肿瘤治疗新药达伯舒就是一种单抗药 , 已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 “这是唯一纳入国家医保的单克隆抗体药 。 进入医保后提高了肿瘤患者的药物可及性 , 让患者能享受到最新的科技进步成果 。 ”周辉说 , 信达生物一直致力于创新药品研发 , 目前已经建起具有23个临床阶段产品的产品链 。 “展望‘十四五’ , 我期待中国生物医药领域获得更大发展 , 信达生物一定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采访人员佘惠敏)
【来源:中国经济网】
【晨报精选|科技创新厚积薄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