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保护好这片珍贵的原始热带雨林


【生态聚焦·探秘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王晓樱 陈怡
遮天蔽日的密林里 , 千姿百态的植物在蓬勃生长 , 盘根错节的藤蔓相互环绕着 , 巨大的板状根在树基周围倔强地隆起……此刻 , 参天的古树、葳蕤的草木和耳边此起彼伏的鸟语蝉鸣 , 构成了采访人员身边真实而生动的存在 。
这是一片位于海南中部山区的原始热带雨林 , 2019年 , 它连同周围一共4400余平方公里的区域被划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 。 建设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 对于筑牢海南绿色生态屏障关键而必要 。 那么 , 一年多来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试点建设得怎么样?这片我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岛屿型热带雨林发生了哪些可喜的变化?如何平衡生产、生活和生态 , 让稀缺宝贵的雨林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带着上述疑问 ,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走进园区进行探访 。

时政|保护好这片珍贵的原始热带雨林
本文插图
野芭蕉花蕾于伟慧摄/光明图片

时政|保护好这片珍贵的原始热带雨林
本文插图
攀附于树上的蜥蜴于伟慧摄/光明图片

时政|保护好这片珍贵的原始热带雨林
本文插图
巨大的榕树洞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陈怡摄/光明图片

时政|保护好这片珍贵的原始热带雨林
本文插图
鸟巢蕨于伟慧摄/光明图片

时政|保护好这片珍贵的原始热带雨林
本文插图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尖峰岭景致戴铭摄/光明图片
1、生态搬迁后 , 村民的生活更有奔头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位于海南岛中部山区 , 总面积4400余平方公里 , 约占海南岛陆域面积的1/7 。 在这么大范围的试点区内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 成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中必须考量的问题 。
为了给热带雨林中的野生动植物腾挪出更多生存与栖息的空间 , 2019年 , 海南启动了第一批生态移民搬迁工程 , 并将其作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
白沙县南开乡高峰村下辖的方红、方通、方佬三个自然村 , 均位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核心区和南渡江源头 , 山高路远、交通闭塞、产业发展滞后 。 海南省委、省政府将这三个自然村列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以来首批实施生态搬迁的村庄 , 涉及118户498人 。 三个村曾被列为白沙县的深度贫困村 , 村民们大多住着泥墙铁皮顶房屋 , “一间瓦房三石灶 , 一条野藤挂家当”是当时村里生活的真实写照 。 听说要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 需搬出大山 , 政府帮着配套发展产业 , 村民们并没有太多排斥心理 , 几轮动员会开下来 , 很多村民都投了赞成票 。
2020年9月初 , 在白沙县城附近的茶园小镇 , 一栋栋充满民族风情的两层小洋楼初见雏形——这是三个村整体生态搬迁后的新家园 。 看着眼前的新房子 , 村民符进海内心充满了期待:“女儿在县里上中学 , 这里离县城只有3公里 , 搬过来以后 , 接送女儿就不会耽误农活了 , 生活也更有奔头 。 ”
为了让村民搬得出、留得住、可致富 , 白沙县在安置点为村民置换了4980亩丰产期的橡胶地 , 每户按人口分配林地、耕地 , 并预留出50亩建设/p>
2020年3月23日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搬迁方案》印发 。 根据方案 , 海南将在2021年年底前完成核心保护区内白沙、东方、五指山、保亭4个市县的生态搬迁工作 。 届时 , 11个自然村共计1885人将告别大山 , 人为破坏雨林的行为也会明显减少 。分页标题
2、生态修复了 , 珍稀物种再度回归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比例不足0.046% , 却拥有全国约20%的两栖类、33%的爬行类、38.6%的鸟类和20%的兽类 , 是全球重要的种质资源基因库 , 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 。
作为热带雨林中的旗舰物种 , 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状况直接反映了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 据海南省林业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周亚东介绍 , 2020年8月29日 , 科研人员在白沙县境内的东崩岭监测时发现全球濒危灵长类物种海南长臂猿喜添幼崽 。 “新种群的形成及幼崽的发现 , 证明海南热带雨林得到了较好保护 , 热带雨林等自然生态空间得到扩大 , 海南长臂猿从中心栖息地向外扩展的生态廊道已初步形成 。 ”周亚东强调 。
一年多来 , 海南省林业局在霸王岭林区的斧头岭建设了不少用绳索搭建的生态桥 。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 , 这些人工架设的生态廊道可以帮助海南长臂猿跨越深谷 , 从狭窄的栖息地迁徙至更广袤的雨林 , 极大地扩展了觅食区域 , 有利于种群恢复 。 与此同时 , 海南省林业局还通过恢复天然林、改造次生林 , 对海南长臂猿的潜在适宜栖息地进行更新、抚育 , 以便让其快速转化为现实栖息地 。
除了海南长臂猿的种群扩大了 , 科研人员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还发现了19个新物种 , 包括9个植物新种、5个动物新种和5个大型真菌新种 。
2020年7月 , 在五指山市通什镇什会村的一口水井中 , 成群通体晶莹、柳絮般柔软的水母突然现身 。 闻讯赶来的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所工作人员对水井中的水母进行了采样 , 比对基因序列后发现 , 样品与索式桃花水母的相似度高达99.25% 。 “索式桃花水母是桃花水母属的一种 。 桃花水母因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而被称为‘最公正的环境评价师’ 。 当地自然生态状况好不好 , 从它们是否现身就能知晓答案 。 ”该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告诉采访人员 。
3、安装“电子眼” , 保护科研齐头并进
2020年9月初 , 当采访人员一行从尖峰岭的核心保护区与一般控制区交界处出发 , 抵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尖峰岭分局时 , 大家的脸部信息已经被一一抓取到监控中心的LED大屏上 。
这是尖峰岭分局正在试点建设的电子围栏项目 。 通过地埋特制光纤的振动感应与对感应数据的识别分析 , 再辅助以73个高清探头实时监测 , 园区工作人员可在后台实时了解振动光纤沿线各点位的现场情况 。 这一信息化智能监管手段有效实现了对重点卡口的人员、车辆监测 。
尖峰岭电子围栏项目建设单位负责人吕明星告诉采访人员:“在被抓取脸部信息后 , 允许进入园区的人员会出现在系统‘白名单’内 , 未进入‘白名单’的人员被高清探头拍下后 , ‘电子眼’立刻发出警报 , 通知距离报警地点最近的护林员第一时间赶往现场 。 ”
据了解 , 电子围栏系统在提升热带雨林保护监管能力的同时 , 将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降到最低 。 “野生动物的迁徙往往有着自己的规律 。 当高海拔地区的果实成熟时 , 它们就会从低海拔地区迁徙到高海拔地区;当天气转凉时 , 它们又会从高海拔地区迁徙回低海拔地区 。 建围墙、拉铁丝网等传统的物理隔离
除了监控出入敏感区域的可疑人员和车辆外 , 电子围栏系统还具有抓拍动物活动画面的功能 。 在监控中心 , 陈江为采访人员调出了系统抓拍到的赤麂、白鹇、野猪、眼镜蛇、赤腹松鼠等多种野生珍稀保护动物的活动画面 。 “当红外线模块感应到野生动物靠近时 , 智能AI摄像头就会开始采集监测区域内的图像 。 通过对图像的自动分析处理 , 系统将有动物存在的图片和视频及时上传并保存起来 。 ”陈江告诉采访人员 , 通过这些画面 , 科研人员能够了解动物分布及活动的基本情况 , 而这有助于掌握其群体或个体的习性、活动规律等 , 为将来开展生态修复、打通生态廊道进而恢复珍稀物种种群提供准确的信息 。分页标题
目前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尖峰岭、黎母山、吊罗山、毛瑞等多个分局均已开启电子围栏系统试点 , 各试点项目因地制宜 , 各有侧重 , 试点情况将为正在开展的“智慧雨林”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
【时政|保护好这片珍贵的原始热带雨林】《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03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