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安徽:“六个大幅”背后的脱贫密码

图集
新华网北京9月27日电(采访人员董璐)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区域性整体贫困状况大幅改善、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增加、贫困地区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基层贫困治理能力大幅增强……近年来 , 安徽省推深做实脱贫攻坚 , 全面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重点工程 , 年均减少贫困人口78.96万人 , 贫困发生率由建档立卡时的9.1%降至2019年底的0.16% , 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 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
近日 , 新华网采访人员走进安徽省淮南市寿县、阜阳市阜南县、淮北市濉溪县、宿州市萧县 , 入田间、进车间、访农户、问变化 , 试图从中管窥安徽脱贫攻坚取得“六个大幅”显著成效背后的密码 。
洼地变身网红打卡地 家门口建起扶贫厂
层层叠叠的荷叶间或掩映着朵朵荷花,清风吹来湖面荡起微波 , 美景如画令人心旷神怡……这是采访人员日前在濉溪县百善镇道口村看到的场景 。

就业|安徽:“六个大幅”背后的脱贫密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荷塘美景 新华网采访人员董璐摄
这座占地约500亩的荷塘美景是当地近年来打造的“西有花海 , 东有荷塘”旅游景观带的一部分 , 也是道口村从种养殖业向旅游观光生态农业转型的缩影 。自今年7月份开园以来 , 园区每周吸纳游客3万人左右 , 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
“村庄要有产业才可以带动村民致富 , ”村书记刘超说 , 道口村有数十年种植莲藕的历史 , 这片原本是下雨就淹的洼地 , 如今水下种藕 , 鱼虾混养 , 不仅变劣势为优势 , 也给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
42岁的道口村村民李秀平是受益者之一 。她通过在园区开店如今一年收入有一万多元 , 还享受了房租减半等优惠政策 , 已经实现了脱贫 。“村口的花海火起来了 , 也让我们村民看到了更多新希望 。”她说 。
近年来 , 濉溪县围绕特色种植、农业综合文化旅游等集体经济项目 , 打造了“荷塘月色”千亩荷塘、柳江口花海、菊花小镇、黑糯玉米基地、高端葡萄繁育等一批特色产业 , 不仅实现村集体经济壮大 , 还使得周边村民广泛受益 , 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提供了保障 。
与李秀平相似 , 阜南县王家坝镇郎湾村村民张丽也通过在阜南县红亮箱包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就业实现了“家门口的幸福” , 不仅方便照顾老人小孩 , 每月收入还可达到2500多元 。她告诉采访人员 , 在当地 , 像她一样 , 通过一人就业实现全家脱贫的还有很多 。
多肉唱出致富经 茶馆也有扶贫课
小多肉也能带来大收益 。对于57岁的张秀英和她的儿媳冯影来说 , 选择种植花卉是新生活的一个重要起点 。在她们位于濉溪县铁佛镇黄集村的绿锦花卉基地 , 高砂之翁、橙梦露、凤凰、白凤等各类多肉植物琳琅满目 , 色彩缤纷、姿态各异 , 长势格外喜人 。

就业|安徽:“六个大幅”背后的脱贫密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多肉植物 新华网采访人员董璐摄
冯影说 , 这座大棚是在当地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建起来的 , 不仅享受到了租金减免和税收优惠 , 自己还通过参加技术培训 , 少走了很多弯路 , 种植技术水平有了大幅提升 。今年3月 , 她第一次在县特色直播馆进行了线上销售 , 收入3万余元 , 后来还开了淘宝店铺 。“下一步 , 我想继续扩大规模 , 开展亲子活动 , 和当地学校共建教育基地 , 让我们的‘多肉王国’更加丰富和多元 , ”冯影说 。
产业扶贫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 , 但要真正实现彻底脱贫 , 还要在“扶志”和“扶智”上下功夫 。临涣镇创新推出“茶馆+阵地”模式 , 在精神上为贫困群众鼓志气、增信心 , 力争彻底拔除群众思想上的穷根 。分页标题
“扶贫先扶智 , 用故事感染人比单纯的给钱给物更有用” , 安徽省基层理论宣讲专家库成员王士宏说 , 通过定期在茶馆举行扶贫点评会、脱贫示范会 , 将“勤”和“懒”、“好”和“差”放在一起 , 进行横向对比 , 算收入、找差距 , 激励贫困群众自我加压 , 主动脱贫 , 有力解决“造血”功能不强等难题 。
返乡创业芦笋致富 文物大县葡萄香飘
寿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 在安徽率先出台产业发展导则、特色种养业补贴办法 , 对贫困户发展产业给予了奖励扶持 , 也吸引了不少本土人才返乡创业 。寿县义祥生态农业种植有限公司负责人黄义祥就是其中之一 。
几年前 , 在上海打拼20多年的黄义祥决定返乡 , 他看中了芦笋的发展前景 , 选择综合利用养猪粪便、猪尿作为芦笋生产肥料 , 致力于发展生态农业 , 打造绿色产品 。如今 , 这片占地120亩的芦笋郁郁葱葱 , 产业初具规模 , 带动了周边20多家贫困户就业 。
发展特色产业 , 助力乡村振兴 , 现代化农业技术必不可少 。萧县是安徽省文物大县 , 素有“文献之邦”的美誉 , 也是著名的“果海粮仓”“葡萄之乡” , 当地虽有种植葡萄的传统 , 但效益一直不高 。
【就业|安徽:“六个大幅”背后的脱贫密码】
就业|安徽:“六个大幅”背后的脱贫密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张村葡萄 新华网采访人员董璐摄
安徽省人大驻村书记李勇告诉采访人员 , 白土镇张村共有1800多户5800多名村民 , 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19.75% , 近年来通过与省农科院合作 , 结合自然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 采用大树稀植的栽培方式和节本高效的滴灌系统以及智能精准的肥水一体化控制管理模式等打造现代葡萄产业种植试验基地 , 一大批村民实现了脱贫致富 , 预计今年整个园区年产值收入可达150万 。
今年49岁的张村村民郑进曾经是贫困户 , 之前在家务农收入不高 , 如今管理20多个葡萄大棚 , 一年收入近2万多元 。“我们这里依山傍水 , 不仅葡萄香甜可口 , 以后还能发展农业采摘、观光旅游 , 我们的生活更有奔头了 。” 郑进说 。
责任编辑: 冯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