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王安石:历经一生沉浮,方知功名误身


王安石|王安石:历经一生沉浮,方知功名误身
文章图片
能够两次成为宰相的人 , 在历史上当数王安石了 , 不愧是被梁启超评为"几千年来中国最完美的人"
王安石(1021年-1086年) , 字介甫 , 号半山 ,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 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 庆历二年 , 王安石进士及第 。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 , 政绩显著 。 熙宁二年 , 任参知政事 , 次年拜相 , 主持变法 。 因守旧派反对 , 熙宁七年罢相 。 元祐元年 , 保守派得势 , 新法皆废 , 郁然病逝于钟山 , 追赠太傅 。 绍圣元年 , 获谥"文" , 故世称王文公 。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 , 著书立说 , 创"荆公新学" , 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

王安石|王安石:历经一生沉浮,方知功名误身
文章图片
神童王安石
王安石于1021年出生在抚州临川 , 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临川人 , 所以人们常常以其地名称呼王安石 , 称为临川先生 。 王安石小时候 , 住在临川城内的盐埠岭 , 离他家街口不远处有一家面馆 。 王安石每天上学都要从这家面馆门前经过 , 并经常在这里吃早点 , 久而久之 , 和面馆的老板伙计都相识了 。
有一天 , 王安石又到这家面馆吃面 。 进门后 , 拣了个座位坐下 , 老板、伙计有心考考他 , 故意不给他端面 。
跑堂的伙计手中拿着一双筷子交给王安石道:"伢仔 , 你的那碗面做好了 , 大师傅说要自己去端 。 "
王安石来到厨房 , 只见灶墩上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肉丝面 , 面汤快要溢流碗外 。
大师傅笑眯眯地对王安石说:"伢仔 , 这碗面是我特意为你做的 , 味道格外好 , 肉也特别多 , 你能把它端到堂前去 , 不泼了一滴汤 , 算你白吃 , 不要钱 。 "
王安石问:"此话当真?"
大师傅说:"这是自然 , 一个面馆还请不起一碗面吗?"
王安石听完后只见他用筷子轻轻地往碗里一伸 , 把面条挑了起来 , 碗内自然只剩一半碗汤了 。 就这样 , 王安石左手端起汤碗 , 右手拿着筷子挑起面 , 顺顺当当地把一碗满满的热面条端到店堂前 , 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
面馆里的人都翘起大拇指称赞道:王安石真神童啊!

王安石|王安石:历经一生沉浮,方知功名误身
文章图片
?巧对联喜提佳人
在王安石20岁时 , 已是饱学之士 。 庆历二年 , 王安石赴京赶考 。 带着一个书童赶往东京汴梁 。 到了江宁的马家镇 。 只见人来人往 , 热闹非凡 。 打听到原来是该镇首户马员外在征联择婿 , 听闻马家小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 不由得想会会这位佳人 。
这日王安石主仆二人到了马家镇 。 看到了街道不同往日的热闹只剩下清冷 , 以为马家小姐已择得佳婿 。 急忙赶到马府门前但见两只大灯笼依然挂在门前 。 一个有字 , 一个仍是空白 。 王安石大喜过望急忙抢上前来 。 看见两个家人无精打采站立门旁 , 面前有一案案上笔墨纸砚齐备 。 王安石拿起笔来龙飞凤舞一挥而就 。
一个家人懒怏怏拿起送入大堂 。 马员外也懒得动身挥手叫丫环拿到内院由小姐自看 。 马家小姐虽也是心中焦虑毕竟是大家闺秀言行有矩 。 接过对句展开一看 但见上书: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 笔法刚劲有力一派大家气势 。 心中一惊 , 便叫来了丫环说终于寻得此人 。
丫环一听急忙跑出报告 。 马员外顿时喜出望外命家人:快请才子进来 。 王安石入堂以晚生拜见马老 。 小姐在内隔帘观看 。 但见王安石英俊年少气宇昂昂话声朗朗已是喜上眉梢 。 也是王安石满腹经纶后两关自然轻松而过 。 两情相悦终身立定 。 马老亦是读书之人谈诗论经也是行家 。 有此贤婿 , 自然不会放过 。 王安石只好着书童回家报讯 , 让父母前来下聘 。分页标题
这日王家聘书、聘礼送到 。 马府是张灯结彩锣鼓振天 。 合家上下喜气洋洋 。 正在此时又有飞报传来王安石为钦定第四名进士 。 马家大院顿时一片欢腾鞭炮齐鸣锣鼓喧天 。 诸位知道杜甫有一《四喜诗》曰: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 马、王两家一日之内竟是双喜临门 。 王安石此时更是喜不自禁抓起笔来在红纸上大书连体喜字家人、丫环纷纷拿去到处张贴 。 这就是后来中国人在办婚事时到处张贴大红双喜的由来 。

王安石|王安石:历经一生沉浮,方知功名误身
文章图片
王安石改诗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 , 王安石当宰相后 , 决心改革 , 推行新法 , 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 , 没几年就被罢了官 。 他在京城闭居无聊 , 决意回南京去看看妻儿 。 第二年春天 , 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 , 又乘船西上回金陵 , 路过于京口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时 , 船靠码头 , 不再走了 。 他站在船头上 , 极目西望 , 但见青山隐隐 , 江水滔滔 , 春风绿野 , 皓月当空 , 触景生情 , 更加怀念起金陵钟山的亲人来了 。 他走进船舶 , 拿出纸笔 , 略一思索 , 就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京口瓜洲一水间 , 钟山只隔数重山 。 春风又到江南岸 , 明月何时照我还?
后来有人发现了这首诗的草稿 , 只有二十八字的《泊船瓜洲》很多次都进行过修改 , 特别是为人称道的'绿'字 , 前前后后修改了不下五次 。 当时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 , 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 , 缺乏诗意 , 想了一会 , 就提笔把"到"字圈去 , 改为"过"字 。 后来细想一下 , 又觉得"过"字不妥 。 "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 , 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 , 仍嫌不足 。 于是又圈去"过"字 , 改为"入'字、"满"字 。
这样改了十多次 , 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 。 他反复琢磨只觉有些疲倦 , 就走出船舱 , 观赏风景 。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 , 眺望江南 , 春风拂过 , 青草摇舞 , 麦浪起伏 , 更显得生机勃勃 , 景色如画 。 他觉得精神一爽 , 忽见春草碧绿 , 入眼的绿卷走了他所有的疲倦 , 不由的想到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 。 王安石好不高兴 , 连忙奔进船舱 , 另外取出一张纸 , 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 , 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 此后这首诗流传至今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作 。

王安石|王安石:历经一生沉浮,方知功名误身
文章图片
王安石变法
庆历二年(1042年) , 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 , 四处为官的经历让满腹理论知识和书本的王安石又丰富了许多经验和亲身经历 , 王安石认识到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 , 宋封建统治所面临的危局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 , 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 。 所以在后来的官途中 , 他凭借着自己很好的政绩和优秀的才华逐步上升 , 官至宰相 。
王安石在有年少时候跟随父亲四处宦游的经历后 , 自小思想就成熟了不少 。 再后来自己做官的经历 , 就产生了改革变法的想法 。 但是要知道打破常规旧制并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情 , 所以王安石在这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和打击 。
在嘉佑三年(1058年)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 , 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 , 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 。 以历史上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图"逸豫" , 不求改革 , 终于覆灭的事实为例 , 王安石对改革抱有士大夫群中少见的紧迫感 , 大声疾呼:"以古准今 , 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 , 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 , 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不然 , 汉亡于黄巾 , 唐亡于黄巢的历史必将重演 , 宋王朝也必将走上覆灭的道路 。
封建士大夫也把治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 , 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 。 熙宁初 , 王安石以翰林学士侍从之臣的身份 , 同年轻的宋神宗宋神宗议论治国之道 , 深得宋神宗赏识 。 这只是开始 , 后来王安石还罢了一次相 。分页标题
经历上一次罢相之后 , 王安石又被任用 。 但是好景不长 , 王安石的变法派并没能够占据大势 。 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 , 从此闲居江宁府 。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 , 改革派彻底被守旧派打倒 , 一切所定下的新法全部被废除了 。 政局的逆转 , 使王安石深感不安 , 当他听到免役法也被废除时 , 不禁悲愤地说:"亦罢至此乎!"不久便郁然病逝 。
【王安石|王安石:历经一生沉浮,方知功名误身】王安石的变法生涯也就此结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