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成都|和成都当代影像馆的贝尔纳·弗孔,去重庆出了个美差
_本文原题:和成都当代影像馆的贝尔纳·弗孔 , 去重庆出了个美差
本文插图
此前 , “川美”一直是我们的背景知识 , 它总是与我们知道的一些闪光的名字发生关联;“毕业于川美”仿佛是一次不言自明的宣告 , 来标明其学院派传统 。
但前几天 , “川美”终于不再只是我们的背景 , 而是以实实在在庞然大物的样子出现在了眼前 。 因为 , 我们跟着成都当代影像馆的贝尔纳·弗孔先生 , 到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出差”啦 。
01/
川美的庞然大物
当出租车拐进一条拥挤的窄巷 , 在转角处避让人群缓缓停下 , 如果只是看向右边 , 窗外门头挤门头的小餐馆 , 与一般大学门口总有的那么一条小吃街无异 。
但你实在不可能忽略掉左侧生猛地挤入你视野里的那个庞然大物——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YOU成都|和成都当代影像馆的贝尔纳·弗孔,去重庆出了个美差】美术馆斑斓的马赛克外墙 , 据说是从市场上收购的各种废旧瓷砖、玻璃:重组为巨幅的人像、动物、风景、抽象符号 , 为这组高低起伏的建筑 , 赋予了特异的外表 。
本文插图
然而 , 在黄桷树下乘凉的一家老小 , 在阳光里散步的年轻人 , 在商业街闲逛的学生们 , 想必已经对这些习以为常 , 完全不会像我这种第一次见到它的人 , 会不断投去惊异的目光 。
更别提 , 在它的尽头 , 甚至还站了一尊原模复制的大卫雕像 , 青铜色的 。
本文插图
这尊大卫雕像 , 是由意大利从事传统雕塑修复的百年家族企业用原作原模翻制而成 , 使用到的模具始于1910年 , 是翻制佛罗伦萨米开朗基罗广场中央的大卫复制时用到的模具
“大卫”视线的尽头 , 就是弗孔全新展览《真实与虚构》的海报 。
本文插图
我突然意识到 , 不论是“大卫”、我 , 还是任何一个人 , 第一次面对弗孔作品时 , 可能都会强烈地感觉到这种讶异——因为我们面对的 , 是全然不同的世界 , 是一个发光的、每一粒原子都经历了重新组合的新世界 。
但这种对于艺术的惊异 , 不会随着对它的更为熟悉而消失 。
久居川美的老友告诉我 , 虽然几乎天天见到 , 但某时某刻如果突然注意到美术馆的建筑时 , 仍然会被它震撼;就如我再次见到弗孔的作品时 , 他仍然带给我陌生之感一样 。
本文插图
夜里的川美美术馆 , 从对面商业街的店铺灯光中 , 反射出暗暗的辉光
《真实与虚构》展由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联合成都当代影像馆共同主办 , 将持续至10月10日 。
作为全球最大规模收藏法国艺术家贝尔纳·弗孔作品及音像资料的机构 , 成都当代影像馆第一次把弗孔的作品带出成都 , 第一站 , 就停靠在了川美 。
展览的开幕式上 , 远在法国老家的弗孔寄来了开幕视频 。
本文插图
金色的阳光下 , 他夸张地叉着腰 , 影子投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上 , 瘦削的身影如同莎剧里的复仇王子 。分页标题
自很早以前 , 弗孔就再也不愿意让自己的脸出现在镜头里 , 于是他似乎已经找到了一万种 , 出现在公众面前而不露脸的方法:戴上动物头套 , 套上纸盒子 , 用帽子、斗笠遮挡 , 只露出背影 , 或者 , 只露出影子……
弗孔因不能来到展览的现场而感觉到遗憾:“我们早已习惯了世界的渺小 , 而现在 , 世界再次变得庞大 , 像从前一样 , 有着不可逾越的边界 , 令人恐惧 。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图中作品为钟维兴拍摄的弗孔《面对面》系列肖像 , 在这一系列里 , 弗孔戴上了各种动物头套
02/
“出差中”的贝尔纳·弗孔
尽管我们的不少读者可能已经对贝尔纳·弗孔有所认识 , 但川美的此次展览 , 与我们之前在成都当代影像馆看到的 , 又有许多不同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真实与虚构》展比较完整地呈现了弗孔不同阶段的创作 , 同时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他创作上的一个特点:
从年少时的“习作” , 到系统性的影像创作 , 到后来转向视频艺术 , 每一个阶段都有异常清晰的时间切割;每个阶段呈现出的艺术风格 , 又都那么突出 。
弗孔好像总是在义无反顾地奔赴新的灵感 , 就好像他毫不留恋过去的时光一样——这与他的作品所呈现出的态度 , 似乎恰恰相反 。
本文插图
图中站里的“人” , 是以弗孔本人身形制作的人偶 。 人偶的头上套了一个写着“弗孔FAUCON”的盒子
本文插图
为契合川美的学院传统 , 展览还特别梳理出弗孔创作不同阶段的年表 , 以及诸多艺术评论家对其作品的解读 。 于是 , 此次展览也具有更为突出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毫无疑问地 , 对于弗孔在中国的接受和研究 , 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出路 。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 此次展览共展出了《之前的时光》《悠长假期》《可能变迁的时光》《爱之屋》《冬之屋-金之屋》《偶像与祭献》6个系列 , 同时还展出了纪录片《悠长假期》及视频艺术作品《我的道路》 。 其中 , 《我的道路III》为国内展览中的首次展出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03/
以影像的方式完成文学创作
《真实与虚构》展 , 正是以弗孔创作的不同阶段的作品为线索 , 来布展的 。
如同在成都当代影像馆的弗孔常设展厅里一样 , 川美偌大的展陈空间也一样充盈着迷人的薰衣草精油香气——来自弗孔家乡的味道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1966-1970
《之前的时光》
1950年的秋天 , 弗孔出生在法国普罗旺斯阿普特镇一个世代制陶的家族 。
《之前的时光》系列 , 是青年弗孔刚接触到相机时的作品 。 他记录下了他的家乡、两个弟弟、祖母的房间 , 有关这段如同梦境般的时光的一切 。分页标题
这一时期的照片初步奠定了弗孔后期置景摄影的基调 , 在色彩的平衡中 , 他的画面总是明朗绚丽 , 但又总是仿佛笼罩了一层梦幻 。
本文插图
平衡石上的皮埃尔 , 之前的时光 , 1967 , ?Bernard Faucon
本文插图
·1976-1981
《悠长假期》
《悠长假期》系列是弗孔摄影生涯的正式开端 , 可能是弗孔最为人熟知 , 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系列 。
这个时期 , 弗孔用从各地收购来的模特人偶进行布景 , 构建了一个个由回忆和想象交织的奇妙世界 。 这个世界明亮而愉悦 , 在这里 , 他仿佛找到了一个出口 , 来存放“散发着果肉和石膏气味的童年 , 吕贝宏的点点灯光 , 我的故乡与欲望的现实……”
通过置景的方法 , 弗孔打开了一种显著区别于现代纪实摄影的全新思路 , 从而开启了后现代摄影的先河 。
本文插图
自拍像 , 悠长假期 , 1976 , ?Bernard Faucon
本文插图
宴会 , 悠长假期 , 1978 , ?Bernard Faucon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1981-1984
《可能变迁的时光》
1981年冬天 , 弗孔拍下了他最后一张使用人偶的照片《燃烧的雪》 。
本文插图
燃烧的雪 , 悠长假期 , 1981 , ?Bernard Faucon
新系列的名字“可能变迁的时光” , 是天气预报播报的常用语 , 用来说明天气状况的不稳定 , 可能会突然发生变化 。
在这个系列里 , 人偶模特退场 , 火焰成为常见的意象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最后的晚餐 , 可能变迁的时光 , 1981 , ?Bernard Faucon
·1984-1987
《爱之屋》
从《爱之屋》开始 , 弗孔感觉到自己“已经找到了那个‘属于我的主题’” , 而“之前的拍摄虽然也充满乐趣 , 却更像是走了一段风景宜人的弯路” 。
在这个系列里 , 弗孔开始尝试在房间里进行置景和拍摄 。 室内置景与户外空间 , 内在精神与外部风景 , 不断沟通和转换 。 弗孔意识到自己想要脱离那个温暖且安全的母茧——幸福的童年和家庭生活 。
本文插图
第四个爱之屋 , 爱之屋 , 1985 , ?Bernard Faucon
本文插图
·1987-1989
《冬之屋-金之屋》
《冬之屋》是对《爱之屋》的延续 , 如同从夏日进到冬天 , 空气变得湿冷 , 房间的布景开始减少 , 视觉语言也更加简练 。
本文插图
房间 , 冬之屋 , 1986 , ?Bernard Faucon 分页标题
在结束《冬之屋》的创作后 , 弗孔踏上了去往亚洲的旅程 。 在这段旅程中 , 他受到佛教的影响 , “回到法国时 , 满脑子都是金色” , 于是就有了《金之屋》系列 。
这个时期 , 金色被大量地使用在墙壁、大地、洞穴、树木上 , 使得作品里呈现出一种澄净、肃穆甚至空无的氛围 。
本文插图
祭祀之屋 , 金之屋 , 1988 , ?Bernard Faucon
本文插图
·1989-1991
《偶编辑像
与祭献》
宗教的影响使得弗孔的创作 , 自然地从对“人”的拍摄转向了对“神”的拍摄 。 他开始“造神” , 即创造出并不同用于人类的“偶像” 。 他不再使用人造光源 , 而是利用燃烧火焰的光映照在少年的脸上 , 金光充斥画面 , 少年泛出神性 。
本文插图
克里斯托弗 , 偶像与祭献 , 1989-1990 , ?Bernard Faucon
紧接着 , 弗孔意识到“偶像”的存在需要祭献和牺牲 , 于是 , 象征着献祭与鲜血的红色开始大面积出现在这个系列里 。 红色染料在大地上像河流一样流淌 , 泼洒在雪地、庄稼、花田、岩石与枯草间 。
金身偶像和红色风景 , 在平静中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与张力 。 从这一阶段开始 , 弗孔开始强烈地感觉到摄影在面对鲜活的生命时的无能为力 。
本文插图
雪II , 偶像与祭献 , 1989-1990 , ?Bernard Faucon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真实与虚构》展系统地展出了以上6个系列 , 弗孔摄影创作的最后两个阶段未在此次展出 。 不过 , 在这短短的时光里 , 他的摄影风格又产生了较大的转变 。
·1991-1993
《书写》
感觉到摄影不再能够有效表达自己 , 弗孔最终投奔到了文字和语言 。
弗孔手写下诗句 , 再用木头雕刻出50-100cm大小的单词 , 组合成句 , 再贴上荧光材料 。
拍摄时 , 弗孔会使用强曝光 , 于是 , 他就把自己的文字通过镜头 , 写在了大地、森林、山坡、稻田和城市里 。
本文插图
我们把梦想的一切都实现了/我们什么都没有了 , 书写 , 1991 , ?Bernard Faucon
·1993-1995
《图像的终结》
这个阶段 , 弗孔走向了他摄影创作的终结 。 他把想说的文字 , 用白色的颜料写在了模特的皮肤上 。
在他摄影的最后 , 他感觉到 , 这些模特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 , 而是所有人生命里的童年 。 于是 , 《图像的终结》系列 , 不仅是弗孔作为摄影艺术家的创作的终结 , 也是他对于人类童年的告别 。
本文插图
终 , 图像的终结 , 1994 , ?Bernard Faucon
04/
他的创作就是一首诗篇
《图像的终结》系列结束后 , 1995年 , 弗孔也结束了影像创作 , 但他并未停止创作 。
他于1997-2003年间 , 在20多个国家 , 邀请了100位年轻人 , 一起拍摄、挑选并策划完成了《我青春中最美好的一天》项目 。
在那之后 , 弗孔转向了视频艺术创作 。 川美的展览就展出了他正在进行的《我的道路III》的片段 , 这也是这部作品第一次在中国的展览中展出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编辑
展览现场 , 我们还会看到一些珍贵瞬间 , 其中有一些在成都当代影像馆都尚未展出过 。 比如 , 弗孔用宝丽来相机拍摄的试景照片 , 友人拍下的弗孔工作照等等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宝丽来作品 , ?Bernard Faucon
本文插图
编辑
工作照9 , ?让-克劳德·拉赫(Jean-Claude Larrieu)
基于他不同时期的作品里 , 都普遍存在着的强烈的诗性 , 以至于有不少评论会认为 , 他一直是在以影像的方式在完成自己的文学创作 , 他所有的创作就是一首完整的诗篇 。
在开幕式当天的学术对谈上 , 对弗孔置景摄影颇有研究的复旦大学教授顾铮就说:“弗孔的创作把摄影这一媒介的地位 , 提升到了可以和绘画相提并论的地步 。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在活动间隙 , 好不容易来川美出一趟差 , 我自然也很好地珍惜了这次机会 , 用很少的时间把美术馆正在进行的展览 , 全部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 。
我在的那天 , 除了《真实与虚构》展 , 还有三个展同时在进行 。 分别是常设展馆收租院陈列馆的《收租院》展:
本文插图
美术馆的一楼大厅正在进行的《中国力量》展:
本文插图
以及一个以艺术为城市和乡村赋能为主题的展览:
本文插图
展览的主题、媒介和展陈形式都完全不同 , 临展展期也不长 , 可以时常更新 。 每一个展览上 , 我几乎都遇到了老师带着自己的学生在现场教学 , 真是令人羡慕 。
美术馆空间真的非常大 。 为了尽可能看更多的展 , 我在展厅之间一路小跑 , 而展厅与展厅之间似乎总有不同程度的坡度 , 看展就像在“爬坡上坎” 。 心下佩服:果然是在重庆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美术馆彩色的建筑从四周合围 , 巨大的卵石在中庭堆积 , 仿佛一个史前世界自高处滚落 。
在这些巨蛋之间 , 更低处埋伏着石龟、石狮 , 其间又突兀地耸起虎踞龙盘的牌坊 。 强烈的陌生感更加刺激着第一次见到它们的人 , 以至于当我在各个展厅之间快速切换时 , 经过这个中庭 , 总会忍不住停下来看看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成都出发 , 一个半小时即可到达重庆璧山站 。分页标题
理论上说 , 我们甚至可以上午在成都当代影像馆看完弗孔小屋 , 下午就到川美美术馆看弗孔新展 。 远在法国的弗孔 , 所忧心忡忡的眼下世界那不可逾越的边界 , 至少在这两座城市里消弭于无形 。
《真实与虚构》展将一直持续至10月10日 。 重庆的朋友 , 或者国庆、中秋假期有计划到重庆玩耍的朋友 , 一定不要错过 。
· 展 览 信 息 ·
本文插图
真实与虚构
9月9日-10月10日 , 9:30-17:00 , 逢周一闭馆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5号展厅
免费(携带身份证取票)
(预约参观)
— THE END —
编辑:慕树 设计:陈霜奕
图源:成都当代影像馆、慕树
- 日照音乐934|从《New Boy》 到《Forever Young》
- 玩车小哥|成都最有代表性的8台车,最便宜几十万,看完很自豪
- NLP教练之道|不到百元的工资可以坚持多久!看当代大佬们的极限生存守则
- 成都吃货团|成都2020年度「zui强地标」指南!你去过几个?
- 重庆游品|付小姐在成都,却卖重庆特色小酥肉,是选择困难症的福音
- 成都西凡视觉|备婚全攻略|金色秀禾服有什么意义
- 焦糖老干妈|前往成都邛崃方向的朋友们留意啦! 有这几点需要留意!
- KnowYourself|凭什么前任和我分手后就遇到真爱了?| “抚育型恋人”:治愈对方后就会被甩的踏脚石
- 三国两晋南北朝|刘备夷陵兵败后,为何不愿返回成都,而要待在白帝城病逝呢
- 寒馨星|当代社会,为啥戾气越来越重?传媒夸大,但公正问题仍令底层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