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亮:中国高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了吗?

_原题为 马亮:中国高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了吗?

高校|马亮:中国高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了吗?
文章图片
2017年4月13日 , 河南一高校运动会表演跳伞 。 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马亮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对“双一流”保持一份远远的尊敬和期待 , 不盲目宣称和标榜“双一流” , 可能是更加可取的做法 。

近日 , 数十所高校发布“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和评议报告 , 多数大学做出“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整体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具备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特征”、“实现‘双一流’既定建设目标”“高质量完成‘双一流’目标任务”等亮眼表述 , 令网友直呼中国大学整体迈入世界一流大学 。
针对上述高校的自评结论 ,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表示 , 相关学校第一阶段的“双一流”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 但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 她表示 , 要想在本世纪中叶打造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 , 还有很艰巨的任务 , 所以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 ”
一方面是各大高校纷纷表示在2016年到2020年很短的时间内就达到了“双一流”的阶段性目标 , 甚至“建成”或“接近”“双一流大学”和“双一流学科” 。 另一方面 , 则是教育部和有关学者慎言中国高校达到了“双一流”目标 。 那么 , 中国的大学和学科是否达到了世界一流?如何更好地推动“双一流”建设?
2016年 , 中国启动“双一流”建设计划 , 取代过去的211工程和985工程 。 经过几年的重点投资和全面建设 , “双一流”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 但是 , 对于“双一流”的定义和评判标准 , 目前仍然还有不小的争议 。
如果从各个高校自己定义的“双一流”阶段性进展和成果来看 , 达到或接近“双一流”的说法是说得过去的 。 但是 , 什么才算是真正的“双一流”?短短几年就可以一跃成为“双一流”吗?显然 , 各大高校如此大规模地宣称达到了“双一流” , 这种“大跃进”式的“放卫星”的确需要仔细掂量 。
从QS、《泰晤士报》、世界新闻与报道、软科等主流第三方世界大学排行榜来看 , 跻身前100名、前200名的中国高校逐年增加 , 在一些学科领域位居前列的也不在少数 。 如果将这些大学排行榜视为衡量“世界一流”的标准 , 那么应该说中国有一批高校“建成”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 。
但是 , 这些大学排行榜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那样的局限 , 很难说可以作为评判是否跻身世界一流的主要标准 。 比如 , 以英文期刊论文发表来衡量科研绩效 , 就可能不适合以人文社会科学见长和以中文发表为主的部分中国高校 。 与此同时 , 紧盯这些世界大学排行榜的相关指标做文章 , 也会使中国高校被“牵着鼻子走” , 并陷入“摊大饼”式的求大求全发展陷阱 。
在定义和评判“世界一流”时 , 我们一定要结合中国国情和高校的自身特征 , 从中国高校的实际出发制定发展战略和评价标准 。 如今处于世界一流的顶尖大学 , 可能并非中国高校可以直接效仿的对象 , 也不是同中国高校相比较的合理标杆 。 中国高校更加需要关注的是这些大学在其从名不见经传到世界知名的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凸显的特征 , 并抓住中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加快“双一流建设” 。
对于中国大学纷纷“被双一流” , 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 , 也要认清现实差距 。 一方面 , 近些年来中国高校在“双一流”建设方面进展顺利 , 长足发展有目共睹 , 取得的骄人成绩值得肯定 。 另一方面 , 同历史悠久、积淀厚重和声名远播的世界知名大学相比 , 中国高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 绝非旦夕之间就可以缩小差距并赶超的 。
2019年4月 , 清华大学教授钱颖一在密歇根大学的演讲中指出 , 重数量而非质量的科研考核 , 使中国的大学还没有能力培养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 另外 , 中国大学在国际化方面的进展缓慢 , 科研实力增强了 , 但是国际声誉还远远不够 。
因此 , 对“双一流”保持一份远远的尊敬和期待 , 不盲目宣称和标榜“双一流” , 可能是更加可取的做法 。
目前 , 中国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许多体制机制障碍 , 亟需进一步加快教学、科研、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的全面深化改革 , 使更多高校能够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 。 无论是在科研管理和服务 , 还是在研究生教育 , 亦或是产学研结合 , 近些年来相关部门发布了许多利好政策 , 但是仍然还有很多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亟待破解 。 毫不客气地说 , 同各地政府争相推行的“放管服改革”、“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相比 , 许多高校在战略定位、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方面同师生和社会的期望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 至关重要的是要为一批高校提供更大的办学和改革自主权 , 推动高校之间的良性竞争 , 使其能够朝着各自的“双一流建设”既定目标迈进 , 逐步缩小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分页标题
与此同时 , 我们也要承认高等教育要阶梯式发展、差异化办学的规律 , 在一批高校冲刺“双一流”的同时 , 要有更多高校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是二流大学、三流大学 , 是服务于本地发展的“地方性大学” 。 要避免一哄而上、千校一面地盲目建设“双一流” , 鼓励高校之间错位发展、互补衔接、特色办学 , 形成面向不同群体和满足不同需求的多元高等教育机构体系 。 这样一来 , 就会让更多的高校少一份浮躁和狂骄 , 多一份淡定和沉稳 , 更加心无旁骛地特色化发展 , 造就一批小而美、小而特的高校 , 并为考生提供更加多元的求学选择 。
【高校|马亮:中国高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了吗?】(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 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