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孙若微在历史上存在感极低,真正厉害的女人,其实是张太后!

引子
有明一代 , 宫闱肃清 , 外戚孱弱 , 为史家称道 。 和宋代一样 , 明朝也多贤后 , 明朝国祚能延续二百多年 , 后妃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 像朱元璋的马皇后、朱棣的徐皇后、朱高炽的张皇后和朱载垕的李皇后 , 都在明朝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和她们相比 , 汤唯在《大明风华》中饰演的孙若微 , 也就是历史上的朱瞻基的孙皇后就显得无足轻重 , 历史存在感很低了 。

太后|孙若微在历史上存在感极低,真正厉害的女人,其实是张太后!
文章图片
而在明代贤后当中 , 又属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最为厉害 。
不仅三代皇帝的登基即位和她有莫大关系 , 而且还尽心辅佐自己的丈夫和子孙处理朝政 , 为开创"仁宣之治"作出了很大贡献 , 被后人誉为"女中尧舜" 。

太后|孙若微在历史上存在感极低,真正厉害的女人,其实是张太后!
文章图片
辅助仁宗、宣宗、英宗三皇登基
张氏(?-1442年11月20日) , 生年和名字不详 , 河南永城人 , 兵马指挥使张麟的女儿 。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封为燕王世子朱高炽妃 , 永乐二年(1404年)进为太子妃 。
朱高炽身体肥胖 , 不能骑射 , 性情仁厚柔弱 , 很不讨朱棣喜欢 , 朱棣久有废立之心 。 张氏贤惠能干 , 办事周到得体 , 很讨婆婆徐皇后和朱棣的欢心(后始为太子妃 , 操妇道至谨 , 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欢) 。

太后|孙若微在历史上存在感极低,真正厉害的女人,其实是张太后!
文章图片
张氏深知丈夫的险恶处境 , 一方面安慰丈夫 , 替丈夫出谋划策;另一方面"事成祖及仁孝皇后甚谨重 , 得仁孝心" 。 正是得力于张氏的从中周旋 , 朱棣对朱高炽的怨气也渐渐消失了 。 他对徐皇后说:"新妇贤 , 他日吾家事多赖也" , 自此打消了废立的念头 。

太后|孙若微在历史上存在感极低,真正厉害的女人,其实是张太后!
文章图片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不到十个月 , 就一命呜呼 。 事发突然 , 而皇太子朱瞻基远在南京监国 。 受当时通讯和交通条件的限制 , 朱瞻基回到京城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 而一直觊觎皇位的朱高煦虎视眈眈 , 探知明仁宗死讯后 , 准备在朱瞻基北上途中伏击 。
在此险恶形势下 , 张皇后临危不乱 , 果断采取了三个措施:一、替仁宗起草遗诏 , 传位于皇太子朱瞻基 , 安定人心 。 二、秘不发丧 , 迷惑朱高煦 。 三、派工部尚书杨荣继太监海寿后出京迎接朱瞻基继位 。
一个月后朱瞻基顺利回京即位 , 是为明宣宗 , 张皇后尊为太后 。 明宣宗能顺利即位 , 张太后居功至伟 。
明宣宗英年早逝 , 当时的皇太子朱祁镇才9岁 , 无法担当治国重任 。
张太后起初从"国有长君 , 社稷之福"考虑 , 想立襄王朱瞻墡为帝 , 但遭到了杨士奇、杨荣等大臣们的坚决反对 。 为了维护团结 , 避免分裂 , 张太后没有坚持己见 , 毅然决定拥立朱祁镇即位 。
她召集大臣到乾清宫 , 指着太子朱祁镇哭着说:"此新天子也 。 "大臣山呼万岁 , 即位风波平息了 。
【太后|孙若微在历史上存在感极低,真正厉害的女人,其实是张太后!】辅政而不干政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 , 吸取前代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 , 严禁后妃干预政事 。 洪武三年还颁布法令:皇后只能管理宫内嫔妃之事 , 宫门之外 , 即使毫发之事也不得干预 。 (明太祖鉴前代女祸 , 立纲陈纪 , 首严内教 。 …后妃虽母仪天下 , 然不可俾预政事 。 )
从朱元璋制定的"祖训"来看 , 张太后是不能参与政事的 , 但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三朝的具体情况 , 又给了他施展政治才华的机遇 。
明仁宗虽然是贤明之君 , 但他身体多病 , 性格柔弱寡断 , 难以独自承担繁重的军国机务的 。 《明史》记载"及立为后 , 中外政事 , 莫不周知 。 "虽然没有具体指出张皇后做了什么 , 但是能看出她是朱高炽的得力助手 , 处理了不少政事 。分页标题

太后|孙若微在历史上存在感极低,真正厉害的女人,其实是张太后!
文章图片
明宣宗即位时虽已是27岁的青年 , 也很英明果敢 , 但毕竟没有多少治国经验 , 加上喜欢玩乐 , 的确需要母后这样有威望有经验的人来辅佐 。
《明宣宗实录》记载:"上即大位尊重皇太后极其恭敬 。 每旦暮诣西宫朝谒 , 愉色奉承 , 惟恐弗及 。 皇太后慈仁隆至 , 每见上则忻然从容询及政事及所平决 , 上敷陈明达, 皇太后喜动颜色 。 凡军国大政必禀命而行 。 "
《明史》也记载说:"宣德初 , 军国大议多禀听裁决 。 "
英宗即位后 , 张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 , 按理说应该休息了 。 但英宗的母亲孙太后(孙若微)的才干和威望和张太后相差甚远 , 所以辅政就没孙太后什么事了 。 明宣宗对自己媳妇的能力也很清楚 , 他在遗诏里还特意加了一句:"大事白皇太后(张太后)" 。
明英宗登基时年方九岁 , 有许多大臣上书要张太后垂帘听政 , 都遭到了她的拒绝 。 "毋坏我祖宗法" , 随后召集英国公张辅 , 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和礼部尚书胡濙朝见 , 张太后对明英宗说:"这五个人 , 是先朝简选 , 辅佐皇帝的 。 以后有所行事 , 一定先要和他们商议 , 如果不是这五位所赞成的事务 , 不可以推行 。 "

太后|孙若微在历史上存在感极低,真正厉害的女人,其实是张太后!
文章图片
五大臣辅政的局面得以确立 。 国家大事的最高决定权在张太后手里 , 具体决策由辅政大臣作出 , 一般情况下张太后都尊重大臣们的意见 。
张太后重用贤臣 , 辅政而不干政 。 她加重阁臣的职权 , 充分发挥内阁的作用 , "朝政大事 , 群臣白太后 , 太后悉令送内阁 , 俟杨士奇等决议然后行" 。
而当时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振 , 依仗明英宗宠信 , 常到内阁干预政事 , 张太后"必立诏振责之" 。 一次 , 王振和杨士奇发生冲突 , 杨士奇愤然回家 , 不肯上朝 。 张太后知道后 , 派人将王振捆绑到大殿 , 一顿鞭打 , 让他给杨士奇赔礼道歉 , 还警告说:"再尔 , 必杀无赦" 。
后来张太后决心将王振除掉 , 以免后患 。 由于明英宗和大臣们苦苦请求 , 没能如愿 。 虽没能处死王振 , 但狠杀了他的威风 。 王振"终太后世 , 不敢预大事" 。
结语
张太后辅佐的洪熙、宣德、正统十八年间 , 是明王朝政治清明、经济持续发展的时期 , 被史家誉为"仁宣之治" 。 而张太后在其中出力很多 , 她教导皇帝 , 重用贤臣 , 抑制宦官 , 政归外朝 , 创造出不凡的业绩 , 这些都是孙皇后(孙若微)所无法比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