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刘备打东吴、诸葛亮伐曹魏,蜀汉为何不向薄弱的西南、西北扩张?

蜀汉政权并不是不愿意向西南或西北扩张 , 只不过相比于北伐 , 西南西北这种扩充领土的方式 , 在性价比上其实是远远不足 。
想要回答这一个问题 , 我们必须了解 , 什么是汉朝人眼中的疆域?是地图上那条明确而清晰的分界线?并不是!
先不说在古代是否有如此清晰的地图 , 即使有 , 对于当时边境线上的人们而言 , 在没有武力震慑和维护的当下 , 这道边界其实毫无意义可言 。
那么 , 什么才是边界?
真正的边界是他们实际可以掌控 , 或者说至少是间接可以掌控的地区 。 在汉代 , 这种边界是依靠郡县和都护府维持的 , 两者的区别大致在于 , 郡县所辖为汉庭实际可以掌控的地区 , 而都护府则是依靠羁縻制能维系武力震慑的地区 。

蜀汉|刘备打东吴、诸葛亮伐曹魏,蜀汉为何不向薄弱的西南、西北扩张?
文章图片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蜀汉政权的地图边界 , 就会发现 , 对于西南和西北那些没有能够纳入的地区 , 蜀汉政权其实毫无维系统治的基础 。
蜀汉的西面 , 是众所周知的青藏高原 , 这片地区真正与中原王朝有所交集 , 还要等到隋唐时期 。 之所以如此 , 是因为对于当时的蜀国人来说 , 想要向西前进 , 需要穿过横断山脉以及四川西部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山地阻隔 , 在没有川藏铁路的古代 , 其难度可想而知 。
在古代社会 , 孙膑就有"行百里而阙上将军"的说法 , 这还指的是更加平坦的平原地带 , 如果是穿越上述的地形 , 又会给一个政权带来多大的财政负担呢?
唐朝以前 , 该区域一直被其他民族所统治 ,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 , 中原地区与这里其实是处于一种两个相安的状态 。 那里的人们虽称不上"茹毛饮血" , 但是却也是少有教化 。
不要误会 , 所谓的教化不仅仅是指语言上的汉化 , 更重要的评判标准是这些居民是不是能够认同一个稳定政权对他们的管理 。 显然 , 仍然处于小部落统治状态的当地人其实很难接受这一点 , 在战败后 , 这些土著很有可能继续逃往他处生活 。

蜀汉|刘备打东吴、诸葛亮伐曹魏,蜀汉为何不向薄弱的西南、西北扩张?
文章图片
蜀汉西南的情况 , 也与西北类似 。
汉朝中期 , 中原王朝曾经试图对西南用兵:"汉乃募徙死罪及奸豪实之" 。 但是 , 这种迁徙中原刑徒的做法只能在当地维系一种脆弱的生态平衡 , 即尽量减少西南地区对中原的袭扰 。 西汉尚且如此 , 偏安一隅的蜀国更是只能听之任之 。
因此 , 在路况极为恶劣的西北和西南用兵 , 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 , 而且还很难有所收益 。 与中原其他地区相比 , 攻略这些地区 , 同样需要大量的兵力支持 。
但是 , 即使真正打败当地土著 , 蜀汉政权依旧没办法占领和统治这片区域 , 在耗费和收益不成比例的情况下 , 向西北或西南扩张 , 其实是一种低性价比的选择 。
而和这种扩张方式相对应的 , 是继续"汉贼不两立 , 王业不偏安"的北伐 。 在不少人眼中 , 正是因为诸葛亮的北伐举动 , 导致蜀汉政权势力逐渐走向衰落 , 但实际上这个锅 , 真不应该由诸葛亮背 。

蜀汉|刘备打东吴、诸葛亮伐曹魏,蜀汉为何不向薄弱的西南、西北扩张?
文章图片
在《隆中对》中 , 诸葛亮曾经清楚地提到 , 他为刘备的谋划是"跨有荆益" , 并在"天下有变"之际从荆州、益州两路出兵 , 但却因为孙刘两家反目 , 蜀汉政权所占据的荆州被夺 , 《隆中对》中的一系列战略设想直接宣告瓦解 。
更为严重的是 , 由于刘备在夷陵的兵败 , 带来了一连串极为不利的连锁反应 。 且不提战败损失了多少兵马和将领 , 就连蜀汉政权内部也出现了动荡 , 原本益州本地的士族 , 就对外来的荆州集团凌驾于他们之上有所不满 , 此时更是有些蠢蠢欲动 。
在这种情况下 , 诸葛亮的北伐就带有了"稳定内部+扩张国土"两步同时走的现实意义 。分页标题
一方面 , 北伐曹魏可以继续树立自己的正统形象;
另一方面 , 北伐也是蜀国在国力远不如人的前提下 , 唯一的翻盘希望 , 毕竟没有了荆州 , 仅依靠益州这一块土地 , 很难在体量上和魏国乃至吴国相媲美 , 在内部纷争持续不断的前提下 , 北伐就成为了蜀国唯一也是最佳的选择 。

蜀汉|刘备打东吴、诸葛亮伐曹魏,蜀汉为何不向薄弱的西南、西北扩张?
文章图片
相比之下 , 向西北或西南扩充自己的领土 , 不仅容易被当地频频爆发的叛乱所拖垮 , 其收益同样是无法与北伐相媲美 。
【蜀汉|刘备打东吴、诸葛亮伐曹魏,蜀汉为何不向薄弱的西南、西北扩张?】因此诸葛亮对南方的孟获 , 采取的只是点到而止的军事行动 , 目的在于稳定住大后方 , 只要他们不发动叛乱影响北伐的大计即可 , 根本不像对曹魏那样往死里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