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洛|诸葛亮的北伐为什么注定失败?

《法正传》载诸葛亮之言曰:“主公之在公安也 , 北畏曹公之强 , 东惮孙权之逼 , 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 。 当斯之时 , 进退狼跋 。 法孝直为之辅翼 , 令翻然翱翔 , 不可复制” , 云云 。
诸葛亮以入蜀首功归之法正 , 深加赞赏 , 而丝毫没有说到自己起过什么作用 , 也未提及自己早在《隆中对》中首倡的入蜀之议与后来刘备入蜀之行是否有关 。 入蜀本是刘备在困境中求生存的唯一出路 。 他之未敢主动攻蜀 , 照理说所虑在于进无必胜之势 , 退为孙权所乘 。 刘备有法正之邀 , 前一方面的顾虑不复存在了 , 可是他仍然踌躇不前 。
《庞统传》注引《九州春秋》 , 庞统说刘备曰:“荆州荒残 , 人物殚尽 , 东有吴孙 , 北有曹氏 , 鼎足之计 , 难以得志 。 今益州国富民强 , ……可权借以定大事 。 ”
《通鉴》系法正之邀刘备和庞统之说刘备为一过程 , 先有法正之说 , “备疑未决” , 庞统乃言于备云云 。 这就是说 , 法正建说 , 庞统决疑 , 而诸葛亮本人则未曾参预议论 , 没有起什么作用 。

宛洛|诸葛亮的北伐为什么注定失败?
文章图片
尽管如此 , 历史地分析这一问题 , 入蜀事成毕竟是诸葛亮《隆中对》主要的应验之一 。 有入蜀的成功始有三国鼎立 , 始有诸葛亮治蜀业绩 , 始有西南腹地的开发 , 始有巴地与蜀地更紧密的联系 , 始有长江上游与中下游之间的豁然贯通 。 这些都是极重大的历史成果 。 如果说刘备在荆州占有地盘是《隆中对》开拓性设想第一步的实现 , 那么进据益州就是《隆中对》开拓性设想第二步的实现 。 客观进程就是这样 。
【宛洛|诸葛亮的北伐为什么注定失败?】但是诸葛亮可能没有想到 , 进入益州以后 , 《隆中对》的进取就达到了极限 , 此后的任务 , 只是如何保据守成而不是如何进一步开拓 。 以成都为中心的蜀国 , 为地理、财力、人力、军力等条件所限 , 是难图境外发展的 。
刘备入益州后 , 本来是应当认识到这一点 , 认识到他自己只有善保边境、经营益州的事情可做 。 《隆中对》中自宛洛、秦川北伐之事 , 如果不是书生议政 , 纸上谈兵 , 就只能是虚张声势 , 以进为退 。 如果是后者 , 还不失为一种策略;如果是前者 , 那就要误事更多 。 刘备出峡 , 全军覆灭;诸葛北伐 , 积年无成 , 在当时蜀国的条件下 , 结果只能如此 。

宛洛|诸葛亮的北伐为什么注定失败?
文章图片
历史决定了刘备是一个奔窜求存的角色 , 历史只给了诸葛亮一个小国寡民的政治舞台 。 不论个人的素质与才能如何 , 诸葛亮能起的作用总是要受历史条件的支配 。 他的《隆中对》睿智非凡 , 但毕竟也只能是历史条件的产物 。
王夫之以刘备托足无地而不得不入蜀 , 既入蜀则不足以言宛洛、秦川两策 , 这两层说明都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 诸葛亮本人随着形势变化和地域迁徙 , 对北伐路线的考虑必然有所改变 。 《隆中对》中北伐的宛洛、秦川二策 , 在《出师表》中不再出现 , 他力求实行的只剩下奋力秦川一策 , 而且还只能迂回进行 。
如前所论 , 入蜀是刘备唯一退路 , 入蜀后只能成偏霸而无兴复汉室之可言 。 虽然如此 , 比起逃奔苍梧 , 这毕竟是较好的选择 。 不过 , 强敌环伺 , 入蜀亦应图强 , 因而有诸葛亮不计成败利钝 , 驱民北伐之举 。 历来对此的评论 , 大抵以叹息为主 。 诗人咏此不乏名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