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都是多疑狡诈的性格,曹操与司马懿有什么不同

曹操与司马懿都是三国时代有谋略的政治家、军事家 ,其性格中皆有"多疑"的因素 ,是二人大智过人的表现形式之一 ,这使他们常常成为政治上、军事上的胜利者 ,成为真正的英雄 。
曹操足智多谋 ,对谋士提出的意见经过深思熟虑后 ,能够消除疑问 ,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表现出果断精明 ,可谓"虑无不周" ,"得策辄行" 。 而作为曹操继任者的司马懿 ,同样在军事指挥上秉承了曹操这特性 。 司马懿一直实践着"智者贵于乘时 ,时可不失也"这句话 ,最终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奠定了三国最后统一的基础 。
尽管曹操与司马懿"多疑狡诈"的共性使二人均成为胜利者 ,但二人的"多疑狡诈"又有个性 ,从而表现出自己的爱憎态度 。

司马|都是多疑狡诈的性格,曹操与司马懿有什么不同
文章图片
曹操的"多疑狡诈"性格中过多的带有"残忍"的成分 。 作为一个弄权者 ,他必须始终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因而时时提防别人加害于己或造反夺权 ,因此他无论对敌人 ,还是对自己身边的人 ,都处处设疑 。 他虽能广揽人才 ,且"任人唯才" ,却总是疑其不忠 ,杀荀便是例证 。
再如曹操为防别人加害自己 ,自导自演了一场"梦中杀人"之戏 。 一个近侍在他午睡时 ,拾起掉在地上的被子并给他盖上 ,曹操"跃起拔剑斩之 ,复上床睡" 。 醒后佯惊 ,问何人杀死其近侍 ,众人告诉他实情 ,曹操痛哭并厚葬这名近侍 。 其实这个骗局就是用以惑众 ,惧人危己 。 正如杨修所言:"丞相非在梦中 ,君乃在梦中耳! 即使是对自己有恩的人 ,他也不放心 。
曹操欲刺董卓 ,事败后逃走 ,被吕伯奢收留 ,因为听到屋外有磨刀声并有人说"缚而杀之" ,就疑心即起 ,杀了吕伯奢全家 ,并说"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 。 一幅极端利己者的嘴脸 。 曹操这种"多疑"的性格也使他尝尽了苦头 。 正因为疑心重 ,不肯轻易相信别人 ,怕被欺骗 ,以致中了周瑜的反间计 ,冒失地杀了蔡瑁、张允二人 ,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 。 与上次的官渡之战相比 ,可谓"成也疑 ,败也疑" 。

司马|都是多疑狡诈的性格,曹操与司马懿有什么不同
文章图片
最后 ,他已身患重病 ,当华佗提出用利斧劈开其头而治头痛时 ,他又怀疑华佗要谋害于己 ,终因不肯医治而亡 。 甚至死后还要设立七十二座疑冢 ,以防后人知道其葬处来掘墓 。
【司马|都是多疑狡诈的性格,曹操与司马懿有什么不同】而司马懿的"多疑狡诈"性格中主要带有"谨慎"的成分 。 他本人说诸葛亮"平生谨慎" ,其实他比诸葛亮更加谨慎 ,甚至小心翼翼 。 因为他的对手诸葛亮神机妙算 ,使他屡败下风 ,因此 ,虽"深明韬略 ,善晓兵机" ,也不得不谨小慎微 ,以免"一失足成千古恨" 。 这也使他错失了许多战机 ,最典型的莫过于"武侯弹琴退仲达"一回 。 如果不是司马懿多疑 ,认为诸葛亮"平生谨慎 ,不浊弄险 ,今大开城门 ,必有埋伏" ,未敢入城 ,因而蜀军才得以脱离险境 。 正如毛宗岗所言:"仲达不疑其大胆于一时 ,正为信其小心平日耳" ,当时如果是其子司马昭率兵 ,可能会直冲进去活捉诸葛亮 ,但诸葛亮已料到司马懿必怀疑自己不敢弄险 ,故出此计 。

司马|都是多疑狡诈的性格,曹操与司马懿有什么不同
文章图片
再如"死孔明气走生仲达"一回 ,司马懿见一将星附落 ,猜是孔明已死 ,本应传令起兵 ,但又疑此是诸葛亮故意诈死诱其出兵而未聚行劝 ,从而坐失良机 。 司马懿曾说过"智者贵于乘时 ,时不可失也 。 "这帮助他取得了不少胜利 ,如克日擒孟达 ,保护了两京的安全;诛杀曹爽 ,掌握大权 。 但他自己却因为畏惧诸葛亮而丧失了很多打败蜀军的机会 。 诸葛亮的佯装退兵 ,减兵添灶 ,他都能预料到 ,但在关键时刻却患得患失 ,贻误战机 。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