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大公报上的“九一八”


张学良|大公报上的“九一八”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张学良|大公报上的“九一八”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一九三三年九月十八日 , 大公报刊登特派采访人员陈纪滢采写的“九一八纪念特刊”\作者供图
在中国历史上 , “九一八”是一个伤疤 , 是国耻 , 也是起点 , 拉开了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战的大幕;在大公报历史上 , “九一八”同样是文章报国、笔录历史的一个特殊符号 。从一九三一年独家报道“九一八”事变 , 到一九三三年特派采访人员深入虎穴调查伪满、出版“九一八”两周年纪念特刊轰动全国 , 再到一九三七年“国耻日”创办汉口版 , 大公报人始终与国家共命运 , 与民族同呼吸 , 以笔为剑 , 刺向敌寇 , 在历史丰碑上镌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 。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晚十时二十分 , 日本关东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沈阳柳条湖附近的一段 , 反诬中国军队破坏 , 半小时后炮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 。“九一八”事变爆发 。当天下午 , 大公报已获悉日军异动的蛛丝马迹 , 便派采访人员汪松年与天津铁路局联系 , 得知:“沈阳来电 , 日军调动频繁 , 景象异常 , 可能要出事 。”汪松年彻夜守在铁路局电话机旁 。直到十九日凌晨一时 , 终于接到沈阳方面的电话 , 确认了事变发生 , 他立即向编辑部报告 。此时 , 报纸版面都已经排好 , 大公报编辑部决定 , 从第三版左下角撤下一块 , 补进这则新闻 , 并将标题定为《最后消息》 。
天亮之后 , 读者第一时间在大公报上读到:“据交通方面得到报告 , 昨夜十一时许 , 有某国兵在沈阳演习夜战 , 城内炮声突起 , 居民颇不安 。铁路之老叉道口 , 亦有某国兵甚多 , 因此夜半应行通过该处之平吉火车 , 当时为慎重起见 , 亦未能开行 。”当时世人或许都未曾想到 , “九一八”的枪声炮火 , 将改写历史 。大公报《最后消息》虽只有短短八十字 , 却极具分量 , 堪称打响了报人抗战的“第一枪” 。
就在读者议论纷纷之际 , 大公报的独家报道还在继续进行 。十九日上午十时 。正在北京的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即已赶到协和医院 , 第一时间采访了正在养病的张学良 , 写成《本报采访人员谒张谈话》 , 于二十日以粗黑字体刊出 。早在一九二八年 , 胡政之首次赴东北采访 , 在大公报发表《东北之游》通讯九篇 , 肯定了张学良掌权后的新气象 。因此 , 胡、张建立了良好关系 。
在《谈话》中 , 张学良回击日军污蔑:“先是日方以一车头载兵将皇姑屯中日铁路交叉处轰毁 , 随即退去 , 故日方发表谓我军破毁满铁路轨 , 绝对无有其事 。盖我方避人挑衅之不暇 , 岂能出此?”也亲口讲述了下令“不抵抗”的过程:“实告君 , 吾早已令我部士兵 , 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 , 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 , 存于库房 。”这是“九一八”事变之后 , 外界首度获知张学良的表态 , 揭露了日军蓄意挑衅的真相 , 张学良也背上了“不抵抗”的骂名 。
【张学良|大公报上的“九一八”】“九一八”事变之后 , 大公报迅速确立了“明耻教战”的办报方针 。“明耻”方面 , 从一九三二年一月十一日起 , 开辟专栏 , 连载王芸生编撰的《六十年来的中国与日本》 , 并冠有“前事不忘 , 后事之师 , 国耻认明 , 国难可救”字样 , 警醒国人 , 知耻后勇 。“教战”方面 , 则于一九三二年一月八日创刊《军事周刊》 , 邀请著名军事家蒋百里主持 , 普及现代化武器和军事科学知识 , 帮助民众克服怯战心理 , 提高军事素养 。
一九三三年五月 , 长城抗战失利后 , 国民政府与日军签署《塘沽协定》 , 等于默认了日本对东北三省及热河的占领 。日本报纸开足马力 , 大肆渲染伪满洲国的“丰功伟绩” 。由于国民政府的软弱 , 社会上也开始弥漫消极畏战情绪 。当年九月十八日 , 《大公报》用整整三个版面 , 重磅推出了“九一八纪念特刊” 。这是大公报特派采访人员陈纪滢只身潜入东北、勇闯虎穴换来的一份调查报道 。分页标题
在“特刊”的“前头语”中 , 大公报批评国民政府对日斗争不力 , 交代了这一重大报道的初衷:“转瞬两年的时光 , 连‘一面交涉 , 一年抵抗’都成了讳言的过度的名词 。”“沦陷的国土 , 究竟到何时才能够收回?辗转哀呼于异族淫威之下的同胞究竟到何时才能够得救?两年来日人对于东北究竟经营到怎样的地步?”“本报因为这一种关系 , 特派采访人员分赴辽吉黑热各处去实地调查 。”
陈纪滢的家就曾在“松花江上” 。他一九二六年随父前往哈尔滨 , “九一八”事变之后 , 在哈尔滨邮局上班 , 消息比较灵通 , 且有通讯便利 , 遂发展为大公报的秘密通讯员 。后来 , 他返回关内 。一九三三年夏 , 陈纪滢接受大公报编辑部委派 , 从天津出发 , 坐船到大连 , 以邮局职员身份为掩护 , 先后在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满洲里等地进行秘密调查 。九月十四日回到天津 。
当时大公报正在组织纪念“九一八”事变两周年的报道 。胡政之见到陈纪滢非常高兴:“你回来得正好 , 赶紧写!”陈纪滢奋笔疾书 , 一口气写出了长篇通讯《沦陷二年之东北概况》(后结集出版 , 定名《东北勘察记》) 。文章记述了日本在东北加强经济控制 , 掠夺资源 , 没收厂矿 , 金融紊乱 , 商业凋零;放纵土匪残害百姓 , 清剿义勇军;摧毁教育;伪满权贵与日本人勾心斗角等情况 。大公报版面图文并茂 , 配发了照片、地图、图表 。以详实的报道 ,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贪婪 。
“九一八纪念特刊”版面中央刊登这样一段文字:‘九一八’事变转瞬两年 , 在这两年里不知道有多少忠勇的将士、忠勇的民众、忠勇的男女青年 , 惨烈地牺牲于强敌猛烈的炮火之下 。一个民族应该延续他悠久的生命 , 一个民族应该表征他伟大的精神 。我们的心在跳跃 , 我们的血在奔流 , 我们虔诚的对这次为民族的光荣而惨烈牺牲的英魂 , 深致我们的敬崇 , 深表我们的哀忱 。”
这一天大公报第八版还专辟图片版 , 以岳飞“还我山河”手迹为栏头 , 刊登了辽河夕照、沈阳大南门、哈尔滨江岸货运、吉林松花江上木排、黑龙江羊群、热河离宫后苑等照片 , 提醒国人勿忘沦陷国土 。
《东北勘察记》发表后 , 引发轰动 , 揭穿了日军欺骗宣传的伪善画皮 , 激发了国人抗日救亡的新热潮 。日方甚至恬不知耻地向南京政府提出交涉 , 理由是 “有碍邦交” 。胡政之则表示:“就是报纸停办 , 也要发这些文章”。这些文章 , 正是大公报投向敌人的利剑 。
来源: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