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大方


首页 > 人文 >

新华社|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麻山突围记



按关键词阅读:

午后 , 阳光包裹着蔬菜大棚 , 走进去站一会儿满身是汗 。 30岁的苗族妇女吴羊妹正忙着给丝瓜点花授粉 , 汗水打湿了她的衣服 。
“不点的话 , 花很快就会掉下来 。 ”以前听都没有听过点花的吴羊妹 , 现在熟练掌握了技术要领:一棵藤只能留一个花苞 , 长得有点歪的、有虫害的、个头小的花 , 都不能点 , 摘下来即可 。
吴羊妹的家在贵州省长顺县代化镇斗省村 , 那是麻山深处一个贫困发生率曾高达75%的小山村 。 过去水不通、路不通 , 直到2014年才有了第一条水泥路 , 2016年之前连个像样的产业都没有 。
如今 , 走进斗省村 , 自来水通到家家户户 , 通组串户水泥路将全村连为一体 。 外出或家门口务工 , 规模化养猪、种菜 , 村民增收有了多种选择 , 今年 , 全村贫困户都已达到脱贫标准 。
吴羊妹的两个孩子正在读小学 , 家里的2亩地过去种玉米 , 收入低 。 与家人商量后 , 她把土地流转出去 , 然后到附近的蔬菜基地务工 , 一个月收入2400元左右 。
“孩子上学学杂费不用交 , 家人还有低保 。 在基地 , 老板包吃包住 , 一个月还有几天假 。 ”吴羊妹笑着说 。
麻山 , 地处望谟县、长顺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交界处 , 苗族、布依族群众聚居于此 。 这里山乱如麻 , 石漠化严重 , 是贵州的贫中之贫 。 贵州目前尚未脱贫的9个县中 , 麻山地区就有望谟和紫云两个县 。
“吃愁穿愁睡也愁 , 脑壳枕个木枕头 。 苞谷壳里来过夜 , 火燎烟熏泪直流” , 过去 , 麻山水缺、路烂、房破、人穷 。
不能从贫困中突围 , 就要被贫困永远包围 。 麻山地区干部群众克服先天不足 , 打通水、路“主动脉”和“毛细血管” ,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 如今 , 走进麻山 , 曾经像被火烧过一样裸露的石山上满眼碧绿 , 一栋栋小楼掩映在树林间 , 一张张笑脸就像山花一样灿烂 。
见到望谟县郊纳镇水利站干部王世愿时 , 她正坐在电脑旁忙碌 。 尽管已是深夜 , 挺着大肚子的她仍在核对“郊纳镇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护机制明细表” , 对饮水安全覆盖村组、覆盖人数、是否全覆盖、管护人员等逐一核实 。
“镇里干部大部分下沉到村里了 , 我现在跑不动了 , 就守在办公室做信息搜集和汇总工作 。 ”王世愿说 , 将水管破漏损等问题逐项排查、逐项消除 。 “让群众吃水有保障 , 是我最大的工作动力 。 ”她说 。
直到临产前几天 , 王世愿才与同事交接工作 , 回家休产假 。 和王世愿一样 , 在麻山脱贫一线 , 很多干部奔走在大山间 , 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 。 因为他们 , 麻山正在打破贫困重围 。
紫云县大营镇是贵州20个极贫乡镇之一 。 “没有路、没有水 , 产业不可能搞起来 。 ”镇党委书记陈凯说 , 现在串户路全部修通 , 全镇有38个集中供水点 , 种养殖都“有了保障、有了底” 。
从镇政府出发 , 沿着新修的柏油路 , 十几分钟就来到了大营村高床蛋鸡养殖场 。 这是大营镇7个村抱团发展、共同建设的养鸡场 。 负责人李亚菲说 , 原来因为缺水 , 规模上不去 。 水通后 , 规模从1.1万羽快速增加到7.8万羽 , 每天用水30到32立方米 , 完全可以保障 。
李亚菲算了一笔账:每天产蛋7万枚 , 1枚可以赚0.18元 , 按照每年产蛋期200多天计算 , 预计今年盈利280万元 。 “可以保证7个村28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分红3000元以上 。 ”李亚菲对养鸡带动脱贫很有信心 。
望谟县委书记李建勋说 , 麻山尽管先天不足 , 但经过艰苦奋斗、艰苦创业 , 每个地方都找到了自己的长板和发展之路 。
【新华社|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麻山突围记】 采访人员:王新明、李凡、姚均芳


    来源:(新华社)

    【】网址:/a/2020/0917/kd521064.html

    标题:新华社|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麻山突围记


    上一篇:中新经纬|字节跳动:协议还在磋商,不涉及业务和技术出售,还需依法审批

    下一篇:新华社|小康的模样 | 足球的夏天 奔跑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