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刘邦和项羽《鸿门宴》中的真实对决逻辑

傲慢与偏见|还原刘邦和项羽《鸿门宴》中的真实对决逻辑老易说事
还原刘邦和项羽《鸿门宴》中的真实对决逻辑
秦失其鹿 , 天下共逐之秦失其鹿 , 群雄并起而逐之 。 这其实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 毕竟逐鹿中原的资格不是谁想拥有就能拥有的 。 但是这个美丽的谎言 , 在陈胜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和怀王“先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的双重刺激下 , 无数的人前赴后继地投身到其中 。 项羽战神出世、一战立威 , 被天下诸侯尊为“项王” , 一时风头无两 。 而一直小打小闹的刘邦却因缘际会地捷足先登 , 率先完成了灭秦的不世之功 , 也算是踌躇满志了 。关中平原 , 历来就是天下膏腴之地 , 经过秦国数代人的苦心经营 , 更是成了国之根本 。 无论谁能占据关中 , 无疑都是锦上添花的美事 。 关中是一块人人想吃的肥肉 , 但毕竟肥肉只有一块 , 想下筷子的人却很多 , 所以矛盾就此诞生了 。 原本按照弱肉强食的分配原则 , 关中自然是项羽的囊中之物 , 而且关羽也在收降章邯的时候 , 就以分封章邯为雍王的方式来表明自己对关中志在必得的态度了 。 可是 , 偏偏先有“怀王之约”的名义、后有“刘邦先到”的事实给项羽添堵 。 刘邦和项羽的矛盾一触即发 。
还原刘邦和项羽《鸿门宴》中的真实对决逻辑
鸿门宴的故事为人津津乐道按照当时的实力对比 , 如果刘邦和项羽无可避免地要兵戎相见 , 那么对于刘邦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 所以刘邦迫于无奈 , 只能毅然决然地参加历史上最著名的饭局——《鸿门宴》 。 而借由《鸿门宴》全身而退的刘邦最后却夺了项羽的江山 , 这也使得这个饭局更具有戏剧性 。历朝历代的人都把《鸿门宴》视为项羽目光短浅、刘邦机智勇敢的表现 ,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鸿门宴》究竟是怎样的呢?其结果的形成逻辑又是因为什么呢?且随本文一同走进那段历史 。项羽杀神进关中
还原刘邦和项羽《鸿门宴》中的真实对决逻辑
项羽的杀气太重了项羽在收降章邯之后 , 率着据说三十多万的诸侯联军押着二十万秦国俘虏往西进发着 。 其中 , 楚国代表团有项羽、英布、共敖的三路军;赵国代表团有张耳、申阳、司马卬的三路军;齐国代表团有田间、田安、田都的三路军;燕国代表团是臧荼的燕军;魏国代表团是魏豹的魏军 。这原本应该是一个愉快的旅途 , 毕竟这是以胜利者的姿态去收获胜利果实的 。 但是 , 还是发生了很多不愉快、不友好的现象 。 主要原因还是人性中的仇恨在发挥作用 , 诸侯联军中绝大多数的人都是秦朝统治下的受害者 , 所以那些归降的秦卒成了他们倾泻仇恨和怒火的对象 。 天生悍勇和骄傲的秦人又何时受得了这种窝囊气 , 所以部队之间的小摩擦时常发生 。其实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也并不少见 , 因为狭隘的民族主义、地域主义和仇恨主义也是人之常情 , 这个时候往往需要主帅的强力禁止和妥善安排才能化解这种矛盾 , 但是 , 很遗憾的是 , 项羽本人就是一个“苦秦症”患者 。 项羽是一个拉偏架的人 , 在他心目中 , 这就是一直作威作福的秦人应有的惩罚 。
还原刘邦和项羽《鸿门宴》中的真实对决逻辑
章邯何其无辜泥菩萨也有几分土性 , 即便是人在屋檐下 , 不得不低头 , 素来高傲的秦人也无法容忍别人骑到自己脖子上撒尿的感觉 。 仇恨、敌对的情绪开始在军营中酝酿、散播 。 这中间自然伴随着各种嘴炮 , 联军们肯定是胜利者自居 , 极尽讽刺和挖苦;而秦人自然是各种不服气 , 把失败和投降的责任推到了主帅章邯身上 , 甚至还会有再来比划比划的言论 。军事政治中 , 有些话是不能乱说 , 因为言者无心 , 听者有意 。 秦卒这些“再干一场”的话传到了项羽等高层的耳朵里 , 也就变了味了 。 更何况项羽本就对秦人比较反感 , 败军之将还这么嚣张?还有王法吗?还有纪律吗?于是恼羞成怒之下 , 在新安下令将二十万手无寸铁的秦军全部坑杀了 。项羽这个事还是做得十分不地道 , 部队成批次地投降 , 是建立在有一定抵抗能力的前提下的 , 所以投降的基础条件一般都是要求保障生命安全 。 也就是说 , 杀俘是一种严重的违背契约精神的行为 。 这种负面影响在政治中是致命的 , 特别是被对手利用之后 。分页标题
还原刘邦和项羽《鸿门宴》中的真实对决逻辑
刘邦的“秀”和项羽的“霸”形成强烈反差刘邦的“约法三章”和项羽的“坑杀降卒”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 这种反差直观地让关中百姓认为刘邦是救苦救难的菩萨 , 项羽是杀人放火的魔鬼 。 与此同时 , 章邯等降将又被动地被推向了关中百姓的对立面 。为什么说老百姓的爱恨情仇是最朴素的、最原始的呢?他们不会回想过往、也不会思考未来 , 他们只着眼于现在 , 所以历史以来 , 老百姓是最好忽悠的 , 装个样子 , 给点优惠 , 他们便心满意足了 , 便信以为真了 。 三秦的百姓不会去思考章邯他们为什么投降 , 也不会去想章邯曾经为他们立下了多少汗马功劳 , 也不会在乎章邯现在也是身不由己 , 他们只认为是章邯投降害死了他们的亲人 。项羽这一时痛快为自己的未来埋下巨大的隐患 , 而且是连锁反应 。 所以即使我们不相信所谓“杀俘不祥”的神话主义因果论 , 但也不得不感叹 ,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神奇 。项羽怒而生杀机
还原刘邦和项羽《鸿门宴》中的真实对决逻辑
项羽自然不甘心为他人作嫁衣裳当项羽来到函谷关外时 , 这时他听说关中已经被刘邦占据了 , 而且刘邦还派人封锁了函谷关 , 这让项羽很生气 , 很难接受 。 一来有种“关中这个好白菜被猪拱了”的感觉;二来有种刘邦趁着自己无暇分身之际偷了自己的桃子的感觉 。但是事已至此 , 其实对于项羽来说也不算什么事!纵横天下的项羽又岂会因为函谷关而停止前进的脚步 , 无非是多打一两场仗而已 。全副武装的项羽一拉开阵势 , 天下第一雄关函谷关便乖乖地开了门 。 随后 , 项羽大军继续挺进 , 驻扎在骊邑鸿门坂(西安临潼东北) 。 此时 , 刘邦帐下左司马曹无伤觉得刘邦那个糟老头根本无法和项羽这个少年英雄相比 , 所以急急忙忙赶过来献殷勤 , 他向项羽密报:“刘邦打算称王于关中 , 准备封投降了的秦王子婴当丞相 , 您已经来晚了 , 珍宝金银已经都被刘邦中饱私囊了” 。
还原刘邦和项羽《鸿门宴》中的真实对决逻辑
霸王一怒 , 血流成河这种小报告无异于是火上浇油 , 项羽气得暴跳如雷 , 好你个刘老三 , 老子杀猪你吃肉 , 而且连一根猪毛都给老子留 。 巨大的心理不平衡让项羽对刘邦欲杀之而后快 , 于是 , 项羽犒赏三军 , 准备隔天扫平刘邦那个老流氓 。虽然项羽这个决定完全是基于简单朴素的爱恨情仇 , 没有什么长远的政治考虑 , 但是这个决定还是让军师范增感到十分兴奋 , 因为他更加觉得刘邦必须要出去 , 当然他的理由比项羽要深刻得多 。 人老成精 , 见多识广 , 刘邦前后表现的巨大反差让他觉得刘邦成势了 , 一个贪财好色的人突然变成一个像模像样的正人君子 , 只能说明他的志向变了 , 这样的人若是成为敌人 , 是很恐怖的 。 为了增加项羽的杀机 , 范增还向项羽添油加醋地说 , 刘邦身上有帝王之相 , 什么气成龙虎 , 五彩分明 , 反正越玄越不会错 。死亡的气息正悄悄地向刘邦无限地聚集 。项伯私情造转机
还原刘邦和项羽《鸿门宴》中的真实对决逻辑
项伯真的弄得他的羽儿不知道了如果事情没有转机 , 事情到了这一步 , 刘邦的剧本应该就此结束了 。 但刘邦的运气似乎永远用不完 , 随之而来的不是理所当然的大屠杀 , 而是出乎意料的大饭局 。当项羽高调宣布要将刘邦集团灰飞烟灭的时候 , 项羽的叔父项伯开始惴惴不安了 , 原因无他 , 而是因为项伯当年亡命江湖的时候 , 曾经投奔过韩国贵族张良 , 张良对他有救命之恩 。 项伯也算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 一想到救命恩人张良现在正在刘邦的阵营之中 , 明天天一亮就要身首异处了 , 项伯心里很不安 , 他不能见死不救 , 知恩不报 。良心纠结过后的项伯赶到了张良那里送信 , 他劝张良赶紧逃走 , 不要玉石俱焚 。 张良不是雍齿那样的人 , 他把刘邦引为自己的知己 , 自然不会这样随便放弃 , 于是随意跟项伯扯了个谎:“我奉韩王之令 , 送刘邦入关 , 如今大难临头各自飞 , 但是不告而别始终有点说不过去 , 我们都是讲义气的人 , 我去跟他道个别 。 ”项伯用他那江湖逻辑一思考 , 也觉得这是人之常情 , 自然也不勉强 。分页标题
还原刘邦和项羽《鸿门宴》中的真实对决逻辑
张良再救刘邦一命刘邦听到了张良的消息后 , 吓得是魂飞魄散 , 毕竟项羽的杀伤力是有目共睹的 。 张良还明知故问地给他施加压力:“你打得过项羽吗?”刘邦像霜打的茄子一样 , 一边痛恨自己的一时贪心 , 一边陷入深深的恐惧之中 。无奈而又恐惧的刘邦只能求救于张良 , 还是张良更加冷静 , 要刘邦先请项伯进来 , 表明忠心 , 博取同情 。 刘邦的确是一个很会来事的人 , 马上心领神会地表示 , 一定会像对待自己的大哥一样 , 谦卑有礼地接见项伯 。项伯这人没有什么太多的心思 , 在张良的撮合下 , 很快也就同意和刘邦见面了 。 此时场面上的主动权又回到了刘邦手里了 。 刘邦混迹江湖一辈子 , 最擅长的就是暖场子 , 一见到项伯 , 大哥前大哥后 , 又是敬酒又是赠礼 , 还要结亲家 , 直把项伯哄得心花怒放 。 最后 , 刘邦上演了自己最拿手的苦情戏 , 大呼冤枉 , 自己进关中根本不敢有什么私心 , 就是给项羽开路的 , 什么金银财宝、美女宝石都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 一直老老实实地等项王过来主持大局呀!至于封锁函谷关 , 那也不过是为了防止宵小之辈趁虚而入……
还原刘邦和项羽《鸿门宴》中的真实对决逻辑
刘邦是一个演技高超的演员这一番前捧后哭下来 , 项伯那廉价的正义感早就被激发得澎湃不已了 , 再加上还有张良的情面在其中 , 项伯便提议刘邦明早主动去拜见项羽 , 自己先回去给项羽做思想工作 , 事情说不定会有转机 。 刘邦自然是求之不得 。项伯连夜赶回了大营 , 连夜求见项羽 , 帮着刘邦给项羽做起了思想工作来了 , 先是把刘邦说得一无是处 , 消除项羽心中的顾虑感 。 然后从仁义道德上又给项羽上了几把枷锁 , 什么刘邦灭秦是为有功 , 杀他不义;刘邦知错是为有节 , 杀他不仁 。 最后 , 项伯给出了建议 , 先不杀他 , 看他明天过来怎么说吧!项羽之所以要杀刘邦更多的是因为气愤 , 在他的心目中 , 还没有把刘邦视为真正的对手 , 现在经过项伯这一番解释 , 心中的怒火也就平息了很多 。 于是 , 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便这样诞生了 。刘邦遇险终化夷
还原刘邦和项羽《鸿门宴》中的真实对决逻辑
鸿门宴中刘邦也没成为主角第二天 , 天色方明 , 刘邦带着五名班子成员和一百骑兵来到了项羽大营 。 除了刘邦和张良外 , 所有人都被拦在营外了 。刘邦一见到项羽后 , 立即表现出老江湖的风采 , 沉身致歉地说:“臣下和将军 , 一同起义 , 共诛暴秦 , 将军大功于河北 , 臣下则转战黄河以南 , 想不到先一步进入关中 , 跟将军在这里相见 。 没想到有人挑拨离间 , 伤害我们之间的感情 , 让将军对我产生误会 。 ”项羽早就被项伯吹过风了 , 现在有看到刘邦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 , 且自称“臣下” , 哪里还有什么杀心?这也正好体现了项羽阅历浅的一面 。 因为阅历不够 , 项羽看问题总是习惯直来直去 , 他以为眼前的刘邦还是以前的刘邦 , 是那个猥琐的油腻大叔 , 不可能对自己产生威胁 。而且 , 紧接着项羽又再一次暴露了自己的阅历浅的缺陷 。 即便你愿意相信和接受刘邦的认怂 , 一句“误会”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了 , 可项羽非得“推心置腹”地来表达 , 他说:“都是你手下左司马曹无伤挑拨离间 , 不然我怎么会怀疑你呢?”
还原刘邦和项羽《鸿门宴》中的真实对决逻辑
项羽霸气有余、智慧不足这样一句话不光帮刘邦揪出了内奸 , 也给其他诸侯做了一次政治提醒 , 更把项羽自己的敌后工作的路给堵死了 。 今后谁还会愿意为项羽卖命?然后项羽志得意满地宣布开宴 , 刘邦心中默记着“曹无伤”这个名字参宴 , 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开始了 。阅人无数的范增一看项羽这是打算要放过刘邦的节奏 , 于是起身出帐 , 喊来了项庄 , 也是项羽的叔叔 , 项伯的堂弟 , 要他舞剑助兴 , 直刺刘邦 , 除恶务尽 , 斩草除根 。 否则 , 后患无穷 。项家人自然不缺勇气 , 项庄一想这事太刺激了 , 也就没想要不要征求项羽的同意了 , 提着剑就进了帐 , 敬酒、请求舞剑(这是古代酒宴一个保留助兴节目) , 项羽似乎兴致也不错 , 也就同意了 。项庄开始一步一步地靠近刘邦 , 项伯一看情形不对 , 也拔出了剑 , 表示:独舞没劲 , 二人转才好看 。 哥俩这就转上了 。分页标题
还原刘邦和项羽《鸿门宴》中的真实对决逻辑
樊哙在鸿门宴中大放异彩这边张良也感觉事态紧急 , 便出帐呼唤刘邦手下第一猛士樊哙 , 告诉他刘邦有危险 。 猛男樊哙未及深思 , 手持铁盾就闯入了帐中 , 双眼冒火 , 直视项羽 , 须发皆张 , 眼角欲裂 。项羽手扶佩剑 , 问道:“此人是谁?”张良道:“刘邦随身侍卫 , 樊哙 。 ”项羽赞叹道:“一条好汉 , 赏他一坛酒 。 ”樊哙拜谢 , 提起酒坛往口中灌酒 。项羽再赞 , 道:“赏他一条猪肩 。 ”项羽身边的人打算让樊哙出丑 , 便给樊哙来了一块生猪肩 , 樊哙也不介意 , 拿剑削肉 , 神态自若 。 项羽对生吃猪肉的樊哙来了兴趣 , 问:“还能喝不?”此时 , 鸿门宴开始进入樊哙的专场 , 他双目一瞪 , 直言道:“死都不怕 , 还怕喝酒?”樊哙边喝边开始演讲:“怀王曾约定 , 先入咸阳者 , 封王 。 而我家沛公最先打入关中 , 进入咸阳后什么也不敢碰 , 远远在灞上驻扎 , 恭候将军大驾!如此劳苦功高 , 非但没有封赏 , 反而却有无端小人挑拨离间 , 欲诛杀功臣 , 步秦后尘 , 请将军定夺!”这种思路清晰、有理有据的话实在不像一个屠狗的农民说得出来的 , 但是这不重要 。 重要的是项羽听了之后无言以对 , 只能请樊哙入座 。
还原刘邦和项羽《鸿门宴》中的真实对决逻辑
人老成精的范增只能干着急有了樊哙这么一闹 , 项庄舞剑也舞不下去了 。 场面有点尴尬 , 刘邦于是借口上厕所 , 樊哙再次展现他惊人的决断力和大局观 , 立即跟了出来 , 告诉刘邦快走 。 刘邦在犹豫要不要给项羽道个别 , 就被樊哙一顿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 逃命要紧 , 还道什么别?”刘邦这个人就是这样的 , 错犯了不少 , 但每次都醒悟得特别快 。 所以也就不在纠结 , 带着樊哙、夏侯婴等人就抄小路回灞上了 。 而张良留下来断后 , 估计时间差不多了 , 对项叩谢 , 说刘邦酒量差 , 有点醉了 , 先行告辞了 , 特奉上白璧一双 , 赠与项羽 , 玉斗一双 , 呈献范增 。项羽这才想起一问:“刘邦何在?”张良据实相告 , 就说刘邦害怕项羽责怪他 , 已经先走一步了 , 估计此时已经到家了 。项羽一看木已成舟 , 也就不了了之 。 张良拜别后 , 范增拿起那对玉斗摔了个粉碎 , 对项羽恨恨而道:“将来与你夺天下的 , 一定是这个刘邦 , 我们都会成为他的俘虏!”这本是一句气话 , 却不料一语成谶 。 项羽最后确实是败在刘邦手里 , 但这是后话 , 更是一个复杂的结果 , 这里就不展开了 。 鸿门宴自此结束 。鸿门宴逻辑求真
还原刘邦和项羽《鸿门宴》中的真实对决逻辑
鸿门宴中其实项羽是正常表现因为鸿门宴 , 项羽也被无数史家后人评论为优柔寡断、妇人之仁 。 但是 , 我曾多次说过 , 历史有时候并不是故事中描绘的那样 , 有很多因果关系是隐性的 , 是需要我们认真去思考的 。项羽这个人确实有很多毛病 , 比如说小家子气 , 封赏手下的大印总是在自己手里摸来摸去都快摸出光来了 , 还舍不得给人家;而刘邦在这方面就洒脱多了 。 这一方面是性格问题 ,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项羽封出去的是真金白银 , 而刘邦往往是开空头支票 。 又比如项羽脾气比较暴躁 , 一言不合就是武力解决 。 而刘邦相对就比较温和多了 。 这一方面也是两人的处世哲学不一样 , 另一方面也是两人的实力不一样 , 项羽喜欢实力碾压是因为他有这个实力 , 而刘邦喜欢宣传开路 , 是因为刘邦很多时候是打不过人家才和人家讲道理的 。 项羽身上这种“毛病”被刘邦最后的成功无限放大 , 所以很多人都会在研读历史的时候都会潜意识地向刘邦靠近 。
还原刘邦和项羽《鸿门宴》中的真实对决逻辑分页标题
项羽其实一直被误解了历史上的项羽绝对不是一个优柔寡断、妇人之仁的人 , 相反 , 项羽最大的优点就是果断、干脆!杀宋义的时候 , 项羽优柔寡断吗?破釜沉舟的时候 , 项羽犹豫不决了吗?坑杀20万秦国降卒的时候 , 项羽妇人之仁了吗?光从鸿门宴这件事来看 , 项羽也是杀伐果断的 , 准备干掉刘邦时 , 马上决定第二天早上就马上动手 , 这样的人又怎么会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呢?那么项羽究竟为何又突然不杀刘邦了呢?原因无非以下几点:第一、他压根就看不上刘邦或者说他过于相信自己 。第二、他觉得刘邦他留着还有用 。 这一点从他分封诸侯时的思路就可以看得出来 。所以 , 范增反复强调刘邦的威胁性 , 根本没有戳到项羽的痛点 。 项羽和刘邦一起共事过 , 清楚地知道刘邦是多大的材料 。 论勇气 , 勇气没有 , 有名的长腿将军 , 奉行生存主义;论实力 , 实力一般 , 打进咸阳时不过两万多人 , 现在接受了秦国军队并扩编 , 号称十万;论军事指挥水平 , 跟他一比 , 更是云泥之别 。项羽的最大问题还是在于他的见识和阅历问题 , 他所看到成功的要素都是表面的 , 恰好这些东西刘邦身上都没有 , 自然不会从心底真正地重视刘邦 。 而项羽刚刚完成了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 , 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 , 也不太可能把刘邦当作一个可怕的对手 , 这也算是一种成功者的偏见吧 。
还原刘邦和项羽《鸿门宴》中的真实对决逻辑
这是一个群英荟萃的饭局刘邦的成长和升级全是内在的 , 比如懂得克制自己了、比如有大局观念了、比如愿意搞底层建设了 , 这些隐形的变化只有范增的老油条才看得清楚 , 这个时候的项羽才二十六岁 , 正是意气风发的年龄 , 何尝会明白韬光养晦的道理呢?另外 , 按照项羽当时的心气 , 在他心目中 , 他才是这个天下的霸主 , 其他人都应该是自己的铺路石 。 也就是说刘邦其实暂时对他来说还是有用的 。 之所以对刘邦起了杀心 , 是因为刘邦冒犯了他 , 而刘邦一旦低头认错 , 财宝什么的也都没动 , 项羽也失去了杀他的核心冲动了 。范增看问题的眼光没问题 , 他想杀刘邦的理由也是成立的 , 但是在这一点上 , 他用的方法甚至不如曹无伤 , 因为曹无伤知道项羽在乎什么 , 所以几句话就能勾起项羽的杀意 , 而范增的大道理对项羽只能是对牛弹琴 。所以 , 对于鸿门宴的故事 , 我们要客观地来看:第一、项羽对刘邦没有必杀之心 , 而不是什么临时改变主意 。 故事里那些为了渲染气氛和场面的情节 , 其实都是插曲 , 有或者没有改变不了事情的最终结果 。第二、鸿门宴后的刘邦已经完全蜕变成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 一个抵制得住极大诱惑 , 气量、胸襟还有目标都变得更加远大 , 并经历过生死时刻的人是具备做大事的基本条件的 。第三、项羽还是千古无二的英雄 , 只不过是太年轻了 , 他的傲慢、偏见都是有资本的 , 但也必定要承担相应的惩罚 , 只是历史并不会给这个“少年英才”太多时间来改过自新 。尾声——新篇
还原刘邦和项羽《鸿门宴》中的真实对决逻辑
这原本是一对很好的组合 , 可惜也要散了鸿门宴后 , 刘邦回到大营后的第一件事 , 就是杀掉了叛徒曹无伤 。 而项羽的大军进入关中 , 开始了“常规性”、“报复性”的烧杀抢掠 。 然后是便是项羽分封诸侯的好戏 。 当然 , 这其中还穿插着“火烧阿房宫”、“沐猴而冠”、“锦衣夜行”等经典故事 , 但真正把历史带入到另一个画面的还是“分封天下” 。以我浅薄的历史知识来说 , 我尝试总结过 , 中国的农民起义基本上败在“浅尝则止” , 也就是说没有什么大的政治追求 , 也没有什么战略思想 , 很多农民起义纯粹就是鼓动人心来满足自己的私人欲望 , 所以一般前期轰轰烈烈 , 后期一败涂地 。 而贵族或者士族的造反起义一般败在“分赃不均” , 贵族和士族都是有见识、有理想、有能力的人群 , 往往他们的造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 , 但是他们也逃脱不了人性的制约 , 面对一刀一枪打下来的成果 , 谁都渴望成为坐地分赃的受益者 , 分赃不均则内乱不止 , 很多贵族或者士族的起义正是败在这里 。按照项羽的性格 , 他的分封天下必定会出现大问题 , 这个大问题的呈现方式便是——天下再次大乱 。 也正是这种乱局 , 给了刘邦崛起的机会 。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