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俞敏洪:“有用的书”是肥料,“无用的书”是土壤,人因读书与众不同

俞敏洪是个十足的“书痴” , 家里一万多本纸质书 , 出门电子书从不离手 。 别人眼中他是金光闪闪的商业明星 , 他却说:“我一生努力奋斗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 不是办了新东方 , 而是终于有一天买书的时候已经不用太在意价格 。 ”
今年4月世界阅读日之际 , 俞敏洪就曾在自己的书房进行抖音直播 , 和网友畅聊读书心得 , 为乡村儿童公益“带货” , 将直播所得收入翻倍捐给乡村学校用于购买书籍 。
9月10日 , 作为“都来读书”全民阅读计划的领读人 , 俞敏洪再次来到抖音直播间 , 对话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 , 谈读书对人生的意义 , 向网友推荐自己爱读的书 。

俞敏洪|俞敏洪:“有用的书”是肥料,“无用的书”是土壤,人因读书与众不同
图片
“没书在身边 , 灵魂就没有了安全感”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 , 俞敏洪是新东方创始人 , 是成功的企业家、优秀的英语教育和管理专家 。 作为日理万机的“大佬” , 哪有什么闲情逸致去认真读书?但如果想到他来自80年代书香浸润的北大 , 这些可能也就不足为奇了 。
在做客央视读书类节目《朗读者》时 , 俞敏洪谈到大学时代关于读书的一件“糗事” 。 那时他刚从小地方的乡下来到北大 , “发现自己什么书都没读过” 。 进宿舍的第二天 , 看见舍友正在读一本书 , 《第三帝国的兴亡》 。 他就问道:“在大学还要读这种书?”舍友听了 , “把书从眼睛上拿下来” , 白了他一眼 , 压根就没理他 。
受到刺激的俞敏洪担心被同学看不起 , 发愤学习 , 却累坏了身体 , 因肺结核住院一年 。 在医院里 , 他想通了一点:只要保持自己的生命在进步就足够了 , 无须和他人一较高下 。 他有了大把时间 , 读了两百多本喜欢的书 , 还写了两百多首诗 。 在这个过程中 , 他觉得精神非常充盈 , “感到时间没有被浪费” 。
后来 , 他经常跟着班长——多年后与他共同创立新东方的王强去买书 。 在北大 , “大家不比谁找了什么女朋友 , 就比谁读了多少书 。 ”他还记得 , 当时的书价平均一本五毛钱 , 十一块钱可以买二十本书 。 大学期间 , 他每年都要读两百多本书 , 平均每两天读一本 。
对于学生时代闹出的笑话 , 俞敏洪早已不放在心上 , 但通过阅读保持进步的习惯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 即便后来忙于工作 , 他也坚持每天至少读三十页书 , 一年读大约六十本 。
对俞敏洪而言 , 身边有喜欢的书相伴 , 就是一种极大的满足 。 每次出差 , 他都会带上一堆书 , 但往往总是没时间看 , 基本上是背出去又背回来 。 朋友嘲笑他带书不看的愚蠢 , 他自己想想也觉得好笑 , 但下次还是接着带 。 他说:“好像没书在身边 , 灵魂就没有了安全感 。 ”
“‘有用的书’是肥料 , ‘无用的书’是土壤”
俞敏洪不止在一个场合规劝年轻人多读书 。 在他的一条抖音短视频中 , 他解答了“人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 。 他谈到 , 尽管很多情况下 , 读完了一本书 , 书里的内容不久后就会忘掉 , 但这本书已经在无形中对你产生了影响 。 “就像你走过一条河 , 弄湿了衣服 , 上岸以后 , 衣服很快干了 , 但走过这条河的记忆还留在你的脑海中 。 书中不同的观点、思想、启发、争论会让你脑洞大开 , 锻炼你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反应速度 , 让你成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 。 ”
在抖音上 , 俞敏洪经常展现自己“文艺青年”的一面 , 三句不离书 , 往往让人忘记他在事业上的成就 。 他还像是当年那个未名湖畔拥有赤子之心的北大学子 , 深情地朗读海子、顾城、舒婷的诗 , 向网友推荐《你应该熟读的中国古诗》系列 。 在评论中 , 一名网友写道:“读您推荐的第一本书是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 , 让我的内心久久为之震撼 。 在现在这个泥沙俱下的时代 , 希望您给我们多分享一些有营养的好书 。 ”分页标题
此次直播正值教师节 , 两位“教师”聚首 , 话题自然离不开教育 。 对话中 , 李玫瑾谈到 , 除了以人为师 , 我们也应当以“书”为师 。 俞敏洪对此深以为然 。 他回忆道 , 自己在大学时期读了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 就像给自己的人生“上了一课” 。 这本书对他影响深远 , 书中的“超人概念”把当时的他“从自卑中拯救了出来” 。 在俞敏洪看来 , 人不仅要读工具书、专业书等“有用的书” , 将书中的知识转化成能力 , 更要读带来精神享受的“无用之书” , 提升自己的气质和眼界 。
除了哲学 , 俞敏洪喜爱的“无用之书”中 , 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历史类书籍 。 比如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系列 。 这位专注于罗马史的日本作家历时十五年才完成这部鸿篇巨制 , 俞敏洪就每年守着 , 出一本买一本 , “每次买到一本 , 心里就会多一份欢喜 。 ”
直播中 , 俞敏洪就向网友推荐了一本最近阅读的历史纪实类作品 , 马伯庸的《显微镜下的大明》 。 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类书籍 , 这部作品没有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 。 它有意避开了大明的正史 , 不厌其烦地记述了发生在基层政府和老百姓(603883,股吧)之间的六个民生事件 。 俞敏洪表示 , 读这本书 , 好比管中窥豹 , 尽管不能窥见大明的全貌 , 但也能够清晰地感知大明的管理风格 , 以及大明朝廷和老百姓的关系 。 官员的腐败、司法的不公、行政效率的低下 , 使得百姓的利益被不断侵蚀 , 明朝的民间世相在这六件历史“琐事”中被揭露得淋漓尽致 。 不需要理论高度 , 读者就能基本理解一个王朝走向衰败并最终灭亡的原因 。
俞敏洪认为 , “有用的书”是肥料 , “无用的书”是土壤 , 可以让一个人的学识和精神蓬勃生长 。 至于呈现出的结果是怎样 , 并不重要 。 “因为读书了 , 我们与众不同” 。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