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院屏摄,动了谁的奶酪?

文 | 武怡楠编辑 | 吴燕雨在电影院看电影时拍照、录视频的观众们 , 可能从来没想过 , 自己的行为有一天会被电影圈热议、甚至抵制 。 《八佰》《花木兰》上映后 , “屏摄该不该骂”成了影迷圈和多家电影媒体讨论的话题;去年北影节 , 面对屏摄、还有使用了闪光灯的行为 , 同场有人直接喊话:“傻X别拍了”;而一旦有人屏摄并发到影迷群里 , 可能会被直接拉黑 , “这是影迷圈里的行规”…
在电影院屏摄,动了谁的奶酪?
而与业内热议的情况不同 , 大部分情况下 , 许多观众并不理解屏摄这个概念 , 也似乎压根没意识到屏摄是需要被“抵制”的一种行为 。 屏摄 , 简单来说 , 泛指在电影院观影过程中录像、拍照或者拍短视频等行为 。 在“Sir电影”“3号厅检票员工”等讨论屏摄问题时 , 高赞评论往往是“看了这篇 , 才第一次知道屏摄不对 。 ”
在电影院屏摄,动了谁的奶酪?
图源:Sir电影那么 , 屏摄的边界在哪里?屏摄一事 , 是否有着绝对的对错呢?屏摄又为什么会在电影圈引发争议?屏摄 , 究竟动了谁的蛋糕?为此 , 毒眸询问了超过20位身处不同环节的电影人、影迷和观众 , 以下是他们的想法 。摄影师:“对屏摄很反感 , 很拒绝!屏摄很不尊重我们影视人的劳动成果!观众往往不知道一部影片背后有多少人在付出 , 更体会不到一个镜头创作的辛苦过程!抵制屏摄 , 也是在保护我自己这样的创作者 。 ”剧本策划:“屏摄会影响观影体验 , 那些被打扰的人将不良情绪迁怒到影片 , 从而对影片产生不公平的评价 , 导致片方口碑受到影响 。 而且 , 盗版和院线观感截然不同 ,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上映期间的拉面动图就来自屏摄 , 对电影口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 ”导演:“抵制屏摄 , 是对包括我在内的创作者的尊重 , 也能更好地保护创作者 。 如果创作者的利益受损 , 影响的是艺术创作 , 也就影响了整个行业 。 ”发行1:“屏摄导致了盗版资源的流出 , 会影响票房 , 对影院和片方的危害很大 , 也会影响我的发行工作 。 盗版已经发展成为地下产业链 , 有完整的盗摄、上传、售卖等渠道 , 对于影片的版权损害很大 , 特别对有一定体量影片的损失就更大 。 ”策展人1:“屏摄的存在没有很直接影响我的工作 , 但是这样行为的出现让从业人员很泄气啊 , 直接的反应了观影人群的素质 。 别说屏摄了 , 从业人员都也在看盗版 。 ”策展人2:“屏摄把看电影这件本来可能有点‘仪式感’的事情 , 也变成了类似‘打卡、快速消费’的感觉了 , 类似于打卡网红地马上分享到朋友圈 。 ”摄影系在校生:“一年前看《我和我的祖国》时 , 旁边坐着某位演员的粉丝 , 这个演员出现的时候 , 这个粉丝总会开着闪光灯一阵狂拍 。 搞得我整个人都没办法融入到电影里了 , 电影本身就是另一个世界 , 需要观众全身心地去融入 , 屏摄让观众和电影之间出现了裂痕 , 非常非常影响观影体验 。 ”除了反对抵制的声音之外 , 也有被访者的态度显得比较温和——影院经理:“屏摄始终是很小众的行为 , 前两年炒过一波之后 , 我朋友圈里基本看不到晒放映中的大银幕了 , 我们影院在日常也很少有这方面投诉 。 另外 , 影院也没有办法全程监控厅内观众的行为 , 除非有观众投诉 , 现场工作人员会劝止 。 ”影迷1:“虽然我身边没有屏摄行为 , 但我也能理解普通观众屏摄往往也只是为了发朋友圈 。 如果是离我比较远 , 而且手机比较暗 , 迅速的拍一张经典画面我个人是可以忍受的 。 在不影响观影的情况下、不涉及传播盗版的情况下 , 没必要装做圣人批判别人 。 ”影迷2:“我觉得抵制屏摄是小题大做 , 有太多人不怎么进电影院 , 发个朋友圈纯属义务宣传 。 以与其站在道德制高点审判式的严令禁止 , 不如给市场时间、给观众时间 , 让他们慢慢的了解电影文化、尊重电影文化 。 ”发行2:“如果仅仅是一个小视频 , 拍摄者可能只是觉得该影片很好 , 有情感共鸣 。 如果只是分享电影精彩片段的话 , 我认为可能对影片有正面效应 , 在某种程度上还带动了影片的热度 , 是观众二次宣传或口碑宣传的快速途径 。 ”发行3:“如今即使是偷录 , 随着大家习惯在正规的视频网站看高清资源 , 购买枪版资源的人越来越少了 。 整体来说 , 屏摄导致的盗版资源对行业的破坏力在下降 。 ”可以看到 , 屏摄或许伤害了一些从业者的切身利益 , 不同人对屏摄的态度呈现两极分化 。而屏摄多多少少存在着地区差异 , 在一些观影市场相对较为成熟的地区 , 有关的法规早已实施数十年 , 不在电影院、演唱会等场合屏摄几乎成为了当地默认的行为准则 。 毒眸询问了常年生活在美国、香港、台湾等地的几位观众 , 他们都表示 , 每次观影时 , 影院都会在正片之前反复强调禁止屏摄 , 在一种强力监督的氛围下 , 他们几乎未曾见到屏摄现象 。内地为什么暂时没有这种观影习惯?从仪式上 , 内地市场对观影文明还未普及到一定程度 , 很多人既不了解相关规定 , 也并未意识到屏摄这一行为有何不妥 。 行业内对屏摄分析的热闹 , 其实并未普及到普通观众圈层——除了许多观众对屏摄尚处于一种“无知”的状态 , 从观影心理来看 , 屏摄还带有一定的打卡因素 。尽管看完电影后 , 观众可以分享海报进行“打卡” , 但《纪录电影“屏摄”折射的自媒体情绪传播》一文指出 , 观众的自恋心理 , 让他们总情不自禁拍下那些精彩瞬间 , 以期获得在自媒体再创作、再传播的权力 。 尤其在观看如《速度与激情》《狮子王》等主打情怀牌的商业大片时 , 很多观众会被激发“到此一游”的摄制心理 。分页标题
在电影院屏摄,动了谁的奶酪?
“观众们看电影的时候会屏摄 , 其实是就像我去一个景点 , 就会跟那个景点的标志物合影 , 证明我来过这个地方 , 是一个道理 。 ”一位导演告诉毒眸 。面对从未消失的争议 , 屏摄有没有机会销声匿迹、为了减少屏摄又能做些什么呢?映前的贴片、宣传片 , 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润物细无声地培养观众的自我意识——百丽宫的映前小片就强调了这一点 , 北影节票夹上也会额外标注不许屏摄的观影提示 。当然 , 任何一种文化的改变都不会一蹴而就 。 一位电影投资人告诉毒眸:“虽然现在国内举办了皇冠、超五等高级别的网球赛事 , 但想成为网球强国 , 还需要国内网球观众观赛的整体素质提高 , 需要长时间积累与沉淀出网球文化 。 ”类似的 , 国外观影文化的培养历经了数十年 , 我们也还有较为漫长的路要走 。好在 , 采访中绝大多数人表示 , 在经过教育后 , 大部分人会选择不再屏摄 。 一位影迷也告诉毒眸:“屏摄者不是豺狼虎豹 , 不是大奸大恶 , 他们只是暂时的无知 , 经过点拨和告诫 , 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像我一样 , 改掉这个坏毛病 。 ”其实 , 国内早已针对屏摄行为出台过相关法规:2017年颁布的最新版《著作权法》中 , 明确定义屏摄是侵权行为;同时 , 2017年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也指出 , 屏摄行为发生时 , “电影院工作人员有权予以制止 , 并要求其删除;对拒不听从的 , 有权要求其离场 。 ”所以 , 屏摄到底违法了吗?简单来说 , 不同程度的屏摄行为 , 其对应的性质也有所不同 。 一位律师告诉毒眸 , 单张拍摄只能构成不文明观影 , 拍照发朋友圈只属于个人民事行为;但在影厅里录音录像或者大量连续拍摄 , 则可能构成著作权侵权 。而屏摄的存在 , 也是目前国内观影市场不成熟的一种体现 。当观众逐渐培养起“屏摄很容易打扰到别人 , 屏摄这个行为本身也不是很有必要”的意识 , 也就能培养起北大中文系教授戴锦华老师所提过的、对同一场观众“独自观影”的尊重:“影院是一个公共空间 , 是唯一一个对号入座、在昏暗的环境下「集体地独自观影」 。 ”那时 , 进电影院将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消遣 , 观众在同一个黑暗的空间里 , 虔诚地欣赏电影艺术之美 。 尊敬的共振 , 也许在那一刻产生 。未来 , 当不屏摄成为一种默认的观影文化时 , 电影产业的面貌也会更加富有生机 。 而观影若形成行为规范 , 或许也将在某种程度上推动国内市场的下一个未来 。来源;毒眸官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