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漫游症札记|听说你没看懂《信条》?除了剧情,电影还可以这样解读……



电影漫游症札记|听说你没看懂《信条》?除了剧情,电影还可以这样解读……
本文插图
十年前 , 《盗梦空间》造出一场匪夷所思的梦 , 成为年度烧脑“神作” 。
十年后 , 诺兰用一部《信条》再度激起影迷们解谜的强烈胜负欲——
有人看完直呼过瘾 , 敬佩“大师”宏大的宇宙观和时间观 , 也有人认为其“故弄玄虚” , 逻辑断裂 , 难引共鸣 。

电影漫游症札记|听说你没看懂《信条》?除了剧情,电影还可以这样解读……
本文插图
除了剧情的起承转合 , 我们还可以从电影中读懂什么?
电影艺术自诞生以来 , 营造出一场又一场的文化奇观 , 我们沉迷于镜头的推拉摇移 , 热衷于结构的精密编排 , 着迷于光影变幻的视觉刺激 , 却往往忽略了这种艺术形态不可或缺的文学性 。
青年导演唐棣就敏锐地捕捉到电影与文学的相通相融 , 并诉诸文字予以解读 。 他既是一名构筑虚拟时空的导演 , 也是一名执笔书写现实的作家 。 在其电影评论集《电影漫游症札记》中 , 就能看到无处不在的“跨界”特性——无论是《罗马》《大佛普拉斯》等电影名片 , 《魔山》《漫长的告别》等文学佳作 , 还是罗兰·巴特、原研哉的专业观点 , 唐棣都信手拈来 , 以漫游般的思维方式打开不同领域间的通路 。
电影造梦 , 文学照人 , 在唐棣的世界 , 文字和影像都只不过是工具 , 用以进行一场穿梭于文学与电影、想象与真实、理论与感受之间的潇洒漫游 。
从卡佛到李安
文学是一把火 , 电影是一场燃烧
电影与文学的渊源不浅 , 不少电影就是自小说改编而成 , 但同样的故事 , 却往往能够生发出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 。
李安执导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即脱胎自扬·马特尔的同名小说 。
李安曾经认为这样惊心动魄的故事无法拍成电影 , 但事实证明 , 他不仅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改编 , 还在另一个媒介载体上跳出既有故事的框限 , 从局限的理性飞跃到非理性和未知的境界 。
唐棣认为 , 在这样的改编中 , 感性与理性共同牵引着观众的视线 , 具体来说是 , 导演把作家讲故事的过程和故事融在一起 , 让两个时空交织在同一段向前发展、时间递进的影像之中 。
看电影 , 看的不只是一个千回百转的故事 , 更是讲故事的过程及其中鲜活的生命情绪 。

电影漫游症札记|听说你没看懂《信条》?除了剧情,电影还可以这样解读……
本文插图
短篇大师卡佛擅长在琐碎、日常却陌生的描述中映出生活的暗涌 , 唐棣称其“提供了一种与日常生活不和谐的气息 。 ”而这一极难释放的气息 , 在其钟爱的导演罗伯特·奥特曼手中 , 以截然不同的样态自在流荡 。
雷蒙德·卡佛和我的世界观也许都有点黑暗 。 对于那些看似随意的事件的相似看法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
当电影撞上文学 , 相似的气场让卡佛和奥特曼惺惺相惜 。
奥特曼获第 50 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银色·性·男女》就改编自卡佛的作品 , 且不是改编自具体某一部 , 而是九部短篇小说和一首诗歌 。
尽管卡佛笔下的故事已然被全然打乱 , 甚至故事背景也被移花接木 , 但神奇的是 , 如此 , 我们依然能从中嗅出卡佛的气味 , 连雷蒙德·卡佛的第二任妻子苔丝·加拉赫也认为 :“看见了那么多美国人的肖像 , 就像我们在镜子里看见了自己 。 ”
电影的燃烧希求文学的火焰 , 藉由文学进入世界 , 再开辟一个新的世界 。
从李安聊到卡佛 , 唐棣抛出了导演的终极命题:
这个故事依靠影像还可以表达出什么?只有影像可以表达出的又是什么?
相异的表达形式 , 相通的生命质地 , 所谓的“懂”或“不懂” , 并不是评判一部作品优秀与否的标准 , 即便捋不清《信条》的前因后果 , 我们依然能从电影中得到真切的生命体验 。

电影漫游症札记|听说你没看懂《信条》?除了剧情,电影还可以这样解读……
本文插图
从苏珊·桑塔格到是枝裕和
人心中应该拥有广阔的世界
如果说 , 电影的文学性时常被视听奇观所遮掩 , 那么 , 电影所展现的摄影表达与思考 , 则是业内外观众绕不开的命题 。
在各大电影奖项中 , “最佳摄影奖”一定不可或缺 , 可以说 , 电影艺术离不开摄影的成就 。 构图、视角、光线、色调 , 摄影师对机位的掌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故事的叙述样态 。
阿诺德·纽曼说 :“摄影师必须是照片的一部分 。 ”
作为瞬间的艺术 , 摄影捕捉了一个个或高光或昏暗或庸常的时刻 。 对手持相机的人而言 , 摄影不仅仅是记录和呈现 , 更是一种叙事——人物及其所处的背景在不同的画面结构中必然会被赋予不同的意涵 。 正如唐棣所言 , 赋予照片暧昧的“叙事性”气息才是重中之重 。

电影漫游症札记|听说你没看懂《信条》?除了剧情,电影还可以这样解读……
本文插图
《匆匆》 , 唐棣摄影作品
而摄影的这重“叙事性”在电影中获得极大的延展和解放 。
分页标题
是枝裕和的电影作品是深沉静缓的 , 相应地 , 其影片的色调多为暖黄色 , 大量使用固定镜头表现人物微妙的情绪流转 。
如果说 , 一个作者有任何责任的话 , “发现”就是他最重要的责任 。
形式本身亦为内容 , 内容的核心 , 则是创作者的叙事观念 。
唐棣第一次看是枝裕和的电影时觉得太过于悲观 , 后来才明白 , 他的大部分电影为何总在结局设置一个上升的大全景镜头——
故事只是一个角落 , 人心中应该拥有广阔的世界 。
在《电影漫游症札记》里 , 他还讲述了一个看《小偷家族》时的小插曲:
国内上映《小偷家族》(2018)时 , 我一个人坐在偌大无人的放映厅 , 电影结束时清洁员走进来问我 :“这电影好看吗?”电影讲的就是她的生活 。 而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既缺乏兴趣 , 也缺乏勇气 。
苏珊·桑塔格说 , 以影像的形式占有世界 , 恰恰是重新体验真实事物的不真实性和遥远性 。
摄影和电影 , 试图呈现和阐释的 , 都是我们自己的生活 。
只不过 , 摄影停驻的是一个点 , 电影划过的是一条线或几条线 , 而生活 , 则是一个更广阔更多元的面 。

电影漫游症札记|听说你没看懂《信条》?除了剧情,电影还可以这样解读……
本文插图
从福克纳到侯孝贤
建造是不断增加 , 而失败(倒塌)只在一瞬间
无论是文学、摄影抑或是电影 ,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难免会被质疑其现实意义 。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执着地解构像《信条》这样的复杂文本 , 试图还原创作者的意图和思路?
福克纳说:“我所创造的那个天地在整个宇宙中相当于一块拱顶石 , 拱顶石虽然小 , 万一抽掉 , 整个宇宙就会垮下来 。 ”
我们挑战的 , 正是那“整个宇宙垮下来”的瞬间 。
5年前 , 《刺客聂隐娘》一度被认为是枯燥乏味的 , 然而 , 细探文本 , 每一个细微光影和声音的堆叠 , 只是为了最后理性的溃败——聂隐娘她本可以一剑刺死田季安 , 终究还是为了一抹情愫隐迹红尘 。
高级电影直指人性 , 远比指向逝去的时代更有意思 。
《信条》对未来时空的想象 , 《刺客聂隐娘》对过去精神的刻画 , 激烈或沉闷 , 形式或内容 , 最珍贵的 , 或许都落在人性的裂隙里 。
创造场景的是人 , 构筑剧情的是人 , 表达思想的是人 , 电影或文学 , 最终指向的都是活生生的人 。
说到底 , 好的电影 , 同动人的文学作品一样 , 一定对人性的复杂剖面有所呈现 , 窥视人性中的不完满 , 还原那个“垮下来”的共振时刻 。

电影漫游症札记|听说你没看懂《信条》?除了剧情,电影还可以这样解读……
本文插图
唐棣说 , 从什么角度谈电影 , 取决于谈论者的认知 , 它也意味着谈论者选择从哪个角度反观此刻的生活 。
看似是影评 , 却往往从电影场景飘逸而出 , 走入值得玩味的文学话题 。
读过《电影漫游症札记》 , 或许你能抛开“看懂”或“看不懂”的纠结 , 换一种角度看《信条》 , 也换一种角度看电影、看人生 。
随书附赠唐棣2018、2019年个人推荐片单 , 以撕裂片形式与勒口相连;封面烫亮黑+印银 , 营造电影感觉 。

电影漫游症札记|听说你没看懂《信条》?除了剧情,电影还可以这样解读……
本文插图

电影漫游症札记|听说你没看懂《信条》?除了剧情,电影还可以这样解读……
本文插图
片单既可撕下作为卡片单独欣赏 , 又可留在书上方便收藏

电影漫游症札记|听说你没看懂《信条》?除了剧情,电影还可以这样解读……
本文插图
《电影漫游症札记》勒口工艺

电影漫游症札记|听说你没看懂《信条》?除了剧情,电影还可以这样解读……
本文插图
封面烫亮黑+印银

电影漫游症札记|听说你没看懂《信条》?除了剧情,电影还可以这样解读……
本文插图
【电影漫游症札记|听说你没看懂《信条》?除了剧情,电影还可以这样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