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历史上的狄仁杰是怎样的人?与武则天有染是否属实?

_原题是:历史上的狄仁杰是怎样的人?与武则天有染是否属实?
狄仁杰是历史上有名的宰相 , 与武则天有染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狄仁杰(630- 700年) , 字怀英 , 是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 贞观四年(630年) 出生于官宦世家 , 祖父狄孝绪 , 贞观年间为尚书左丞 , 父亲狄知逊 , 曾任夔州长 史 。
【百姓|历史上的狄仁杰是怎样的人?与武则天有染是否属实?】
百姓|历史上的狄仁杰是怎样的人?与武则天有染是否属实?
文章图片
狄仁杰儿时酷爱读书 , 有“无暇语俗 吏”的典故 , 显庆元年(656年) , 26岁的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 , 岀任汴州 的判官 , 踏上了仕途 , 他的智慧主要体现 在这近五十年的为官处世中 。
狄仁杰是个重情重孝 , 敢于直谏的人
狄仁杰的仕途并不平坦 , 他出任汴州判官不久 , 就被人诬告入狱 , 幸得阎立本为其洗冤 。 阎立本欣赏狄仁杰的才能 , 称赞其为“沧海遗珠” , 并荐授他 做并州法曹参军 。
狄仁杰要离开双亲前 往并州任职 , 心中难以割舍 , 因此登太行 山看到白云孤飞时 , 极其落寞地对左右 的人说:“吾亲所居 , 在此云下 。 ”长时间 伫立不动 , 直至白云飘走才离开 。

百姓|历史上的狄仁杰是怎样的人?与武则天有染是否属实?
文章图片
史书上的这个细节体现了狄仁杰的孝心 , 他不以官职升迁为喜 , 却以无法伴随父母为 忧 。 在那个讲求忠孝的时代 , 此种孝字当 头的行为为他赢得名声和尊重 , 成为他无形的资产 。
古语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狄仁 杰的孝不仅局限于自己的父母 , 史书记载他的同事郑崇质的母亲年老且身体有病 , 但被郑崇质派出远差 , 家中的母亲就无人照顾 。 狄仁杰得知此事 , 就主动找了上司要求替郑崇质出远差 , 他的举动赢得了同事们和上司的好感 。
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 , 狄仁杰被任命为大理, 一年之内决断陈案17000人 , 没有不服的 。 当时 , 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伐昭陵(唐太宗陵墓) 柏树 , 按照当时的法律应该免官,但唐高 宗却下令诛杀二人 , 狄仁杰直谏依照法律二人罪不当死 。

百姓|历史上的狄仁杰是怎样的人?与武则天有染是否属实?
文章图片
史书记载:“帝怒曰: "是使我为不孝子 , 必杀之 。 ’”狄仁杰面 对高宗的“怒” , 丝毫没有退缩 , 而是继续 慷慨陈词 , 他先将高宗比作尧舜 , 接着以法律为准绳 , 并辅以汉文帝时的先例加以劝谏 , 最终使权、范二人的性命得以保全 。
狄仁杰时仅官居六品 , 但为了维护法律的权威 , 敢于犯颜直谏天子 , 体现了他的勇敢 。 不管是为了维护忠臣 , 还是为了处置佞臣 , 狄仁杰在其位谋其政 , 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 , 犯颜直谏 , 这种不畏权贵的 精神是极其可贵的 , 这种法大于权的理念也是极其难得的 。
狄仁杰是个心系民生的人
狄仁杰出身庶族地主 , 在地方任职 多年 , 了解百姓的生活疾苦 。 所以不管在 地方任职还是在中央为官 , 他都主张“为 政之本 , 必先人事” , 坚持做到心系民生、 体恤百姓 。
显庆五年(660年) , 高宗携武后临幸汾阳宫 , 安排狄仁杰为知顿使 , 掌管行宫的布置事务 。

百姓|历史上的狄仁杰是怎样的人?与武则天有染是否属实?
文章图片
当时并州长史李冲玄因为前往汾阳宫要途经妒女祠 , 本地谣传说穿着华丽的女人经过此地会导致 风雷之灾 , 于是欲征发数万人重修一条 路绕过妒女祠前往汾阳宫 。分页标题
狄仁杰知道后 , 极力反对劳民伤财开新路 , 免除了一 场数万人的劳役 。 狄仁杰不信谣言、不畏鬼神的精神也得到唐高宗称赞 , 曰:“真 大丈夫也!”
垂拱四年(688年) , 狄仁杰为江南巡抚使 , 当时吴楚之地有许多滥建的祠庙 ,民众信仰多而杂 , 且百姓的摊派费用很 高 , 而贪官却趁机渔利 , 极不利于民生 。
于是 , 狄仁杰奏毁不合礼仪的祠庙1700 所 , 只留下了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 祠 ,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 。
史书中此类事件的记载不胜枚举 ,一直贯穿着狄仁杰的为官生涯 , 这体现了他“以百姓心为心”的“圣人心” 。 这种以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 , 不管是官高权重 , 还是位卑权轻 , 都能做到勤政爱民、 心系民生的好官 , 必然赢得百姓的爱戴 。
狄仁杰十分灵活变通 , 讲究技巧的人
狄仁杰虽然性格执拗 , 做事坚持原则 , 但并不教条 , 懂得灵活变通 , 讲究技巧 。
武则天晚年十分纠结皇位的继承问题 , 是传给自己的侄子武三思 , 保证武氏的江山?还是传给自己的儿子 , 政归李唐?
有一次武则天询问大臣的意见 , 大家都不敢说话 , 狄仁杰却开门见山地说: “臣观天人未厌唐德 。 比匈奴犯边 , 陛下 使梁王三思募勇士于市 , 逾月不及千人 。庐陵王代之,不泱日 , 辄五万 。 今欲继统, 非庐陵王莫可 。 ”
武则夭大怒 , 罢议 。 这种直接的方式不为武则天所接受 , 狄仁杰灵活地改变了劝说策略 。

百姓|历史上的狄仁杰是怎样的人?与武则天有染是否属实?
文章图片
有一次 , 趁着为武则天解梦的机会 , 狄仁杰机智地从武则天的角度出发劝说:“皇上认为姑侄与母子哪一个更亲呢?如果立庐陵王(李显)的话 , 作为母亲您可以千秋万岁享受宗庙祭祀 , 但如果立武三思 , 没有听说哪个皇帝会在宗庙中祭祀姑姑的 。 ”
这一番话终于打动了武则天 , 将庐陵王(李显)迎回洛阳 。 其实在立储的问题上 , 吉顼、李昭德也多次请求武则天迎回太子 , 但毫无成效 。
狄仁杰在正面阐述自己的意见成效不佳的情况下 , 他灵活变通 , 改变了策略 , 以母子亲情去感动武则天 , 关于宗庙享祭祀的言论更使武则天觉得狄仁杰的出发点是为自己着想 , 而不是为了恢复李唐 。
狄仁杰是个举贤荐能 , 不为私利的人
所谓“千里马常有 , 而伯乐不常有” ,为人臣不仅要自己有才能 , 更重要的是 有识才的能力 。 狄仁杰特别重视推举人 才 , 先后推荐过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 崇等十余人 , 这些人政治才能和个人品 德都很优秀 , 均先后担任朝中要职 。
狄仁 杰还做到了内举不避亲 , 推荐自己的儿子狄光嗣为尚书郎 , 武则天将之比作晋 国大夫祁奚 。
“英雄不问出处” , 对于敌军 的将领狄仁杰也可以人尽其用 。 李楷固、 骆务整是契丹首领李尽忠的将领 , 骁勇善战 , 后来 , 契丹兵败 , 二人投降 。 不少人 主张将其处以极刑 , 但狄仁杰认为李楷 固等是难得的人才 , 如果能免除他们的 死罪 , 二人必会对朝廷尽忠 , 并主张授予 他们官职,专事征讨契丹余众 。 二人果然 不负众望 , 讨伐契丹余众大胜而归 , 赢得 了武则天的称赞 。
狄仁杰举贤荐能最典型的事例是荐张柬之 。

百姓|历史上的狄仁杰是怎样的人?与武则天有染是否属实?
文章图片
《旧唐书•狄仁杰传》记载 , 有 一次 , 武则天让狄仁杰推荐一个人做宰 相 , 狄仁杰推荐了荆州长史张柬之 , 认为他是相才 , 只是未遇到伯乐 , 如果能重用他 , 肯定会对朝廷忠心耿耿 。
武则天封张柬之为洛州司马 。 后来 , 武则天又让狄仁杰推荐人才 , 狄仁杰再提任张柬之为相 之事 , 武则夭只好再次擢升张柬之 , 后终被封为宰相 。分页标题
神龙元年(705年) , 张柬之趁武则天病重 , 逼其退位 , 迎立太子李显即位 , 不仅实现了再造李唐的大业 , 也完成了李唐旧臣狄仁杰等的夙愿 。
据《资治通鉴》记载 , 武则夭晚年十分信任狄仁杰 , 出行时给他安排住处 , 上朝时准许他不跪拜 , 经常呼“国老”而不称名 , 并嘱咐其他大臣说:“非军国大事 ,勿以烦公 。 ”
久视元年(700年)六月 , 71 岁的狄仁杰病逝 , 武则天非常伤心 , 叹息 说:“朝堂空矣!”并罢朝三日悼念狄仁杰 。
春秋时期的孙叔敖三相三去 , 而唐朝名相狄仁杰亦是宦海沉浮多年 , 他从宰相贬至县令 , 又从县令升至宰相 , 最终赢得了上至皇帝、太子的赏识 , 下至黎民 百姓的爱戴 。
狄仁杰德才兼备 , 他有着孝友绝人的优良品德 。 为了维护法律的权威 , 敢于犯颜直谏 , 居于庙堂之上 , 仍能 心系民生;碰到棘手问题 , 懂得灵活变通;面对恶意中伤 , 内心豁达;为朝廷举贤荐能 , 却毫无私心 。 在世人眼中 , 狄仁杰是清官的典型 , 是智慧的化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