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败于后勤,熬死三军,东线德军后勤究竟有多糟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 德国素以“闪击战”闻名 , 快、准、狠的超强攻势曾席卷整个欧洲大陆 , 让很多人瞬间笼罩在亡国的阴霾下 。 然而 , 其背后有一个不二命门——后勤保障 , 让其一击即败 。

后勤|败于后勤,熬死三军,东线德军后勤究竟有多糟糕?
文章图片
从1941年6月2日苏德战争以来 , 德军的三个集团军群就多次出现供应短缺 , 补给中断 , 甚至因补给跟不上而推迟进攻的时间 。
——北方集团军群第4坦克集群 , 6月26日抵达杜纳堡 , 因缺油缺弹 , 被迫停滞八天 。 7月10日 , 该坦克集群第41坦克军进抵卢加 , 离列宁格勒仅120多公里 , 也因补给品严重不足 , 推迟了进攻时间 。
——南方集团军群 , 至7月下半月 , 由于部队弹药供应始终不足 , 坦克师和摩托化师的战斗力下降了60%;到8月1日 , 各集团军的弹药储备只达到基本携运量的1/6 , 只得在后勤保障很不充分的情况下勉强发起进攻 。
——中央集团军群从7月中旬起补给情况就日益下降 , 占领斯摩棱斯克后 , 该集团军群在整个8月间都在对付苏军的反冲击 , 弹药消耗量增大 , 靠削减给养前送量来保障其他作战物资的急需 。

后勤|败于后勤,熬死三军,东线德军后勤究竟有多糟糕?
文章图片
德军对苏的“闪击战”为什么缺乏一个能适应其要求的后勤系统呢?这同其建立在“速胜论”基础上的“闪击战”理论有着莫大的关系 。
一、战前后勤准备不充分 , 物资储备不足 。
希特勒在1940年6月就把尽早进攻苏联定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的重要方针 。 根据他的命令 , 德军总参谋部在8月拟出作战计划方案 , 并于12月底经他批准 , 定名为“巴巴罗萨计划” , 按照希特勒的如意算盘 , 实施这个计划 , “红军将在八周内解体” 。

后勤|败于后勤,熬死三军,东线德军后勤究竟有多糟糕?
文章图片
但陆军总司令部军需总监在同年夏秋期间 , 对该计划毫无所知 , 直到战争开始前6个月才真正着手研究对苏作战的后勤补给问题 。 而德军总参谋部在制订作战计划时不重视经济和后勤因素 , 也未认真研究过进入苏联境内后的后勤补给问题 。
德军预备军总司令曾按西线作战的消耗水平 , 提出过对苏作战所需物资数量的清单 , 强调德军必须拥有装备并维持200个师所需的全部军用物资 , 此外还要备足12次大规模作战行动所需耗用的物资储备 。 但德军总参谋部硬要后勤服从“闪击战”的目的 , 对物资的需要量和筹措量一减再减 。 开战之前 , 德国国内的油料储备量只有3个月 , 轮胎及修理零配件更缺 。 德军进入苏联领土时 , 仅带了2-3个基本携运量的弹药储备 , 外加够20个师消耗的用途未定的储备品 。
战后西方有的史学家就指出:德军入侵苏联时 , “物资如此短缺 , 照理说应使德国人重新考虑整个战局是否合理 。 但是 , 实际情况与此相反 。 他们不是缩小目标以适应有限的手段 , 而是要自己相信原来的计算过于保守 , 达成目标会比原来的预计更为容易 。 ”“在这一点上 , 德军总参谋部像失去了理智” 。
二、对苏联气候地形、道路的复杂性估计不足 , 尤其是缺乏冬季作战物资准备 。
后勤|败于后勤,熬死三军,东线德军后勤究竟有多糟糕?
文章图片
苏联地广路少 , 道路的质量又差 , 大部为沙土路 , 在多雨的秋季里极易形成泥淖 , 车辆很难行驶;到了冬季 , 酷寒雪大 , 车辆更难行驶 。 在上述条件下 , 车辆损坏快 , 耗油量大大超过计划 。 德军尾随各集团军群的重型运输队 , 其汽车的损坏在战争开始后19天内即达到25% 。 至于缺乏冬装和防寒器材 , 更是直接而严重地影响到部队的士气、作战实力和武器装备的效能 。 如坦克和车辆的水箱在严寒中冻裂 , 汽油因加油时缺少加温设备而结成冰 , 润滑油冻结而不起润滑作用 , 人造橡胶失去弹性 , 机枪冻得打不动 , 积雪厚时炮弹减效、地雷失灵 , 等等 。分页标题
三、铁路运输不灵 , 汽车数量少 , 运载能力低 。 德军在苏联国土内作战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 , 苏联铁路的轨距与德国的不同 , 无法直接利用 , 改轨费时费力 , 德国机车不能烧苏联的煤 , 除非添加一部分德国煤或燃油 , 缴获的苏联机车又很少 。 由于以上原因 , 铁路修复速度远远赶不上部队推进的速度 , 再加管理不善 , 装卸工作很慢 , 经常发生堵塞 , 通过能力很低 , 更加影响了前方的供应 。

后勤|败于后勤,熬死三军,东线德军后勤究竟有多糟糕?
文章图片
再就是当时德国的汽车工业不发达 , 军用载重汽车很少 。 三个集团军群都有一个平均运载能力为2万吨的重型运输队 , 其运输能力只能在某种程度上保障陆军作战的最低需要 。 部队中配备的汽车也很少 , 步兵师的补给品大部分仍靠马车载运 , 每师大约有1300辆马车 。 所以有人称德意志第三帝国为“骡马帝国” , “100个车厢补充后勤 , 有50个车厢是装弹药的骡马” 。

后勤|败于后勤,熬死三军,东线德军后勤究竟有多糟糕?
文章图片
四、后勤组织体制不健全 , 没有统一指挥 。 德军陆军后勤保障分为两大互相平行的部门主管 。 陆军总司令部运输部长负责铁路、水路运输 , 空运、海运则由空军和海军掌握;而弹、油等军需物资的供应均由陆军总司令部军需总监负责 。 该总监又兼管战区地带的汽车运输 , 直接领导配属各集团军群的汽车团 , 为各集团军群具体组织实施物资补给的是军需总监的野战派出机构 , 这些机构均直属军需总监领导 , 不受集团军群司令指挥 。 上述后勤体制造成了上下左右之间的摩擦与矛盾 , 妨碍了后勤人力、物力、运力的统一调用 , 而且严重影响了补给和运输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
五、陆军军工生产收缩 , 严重影响了前线的补充 。 德军进攻苏联时 , 虽然在资源集中的拥有量大大优于苏联 , 但由于希特勒把赌注押在“闪击战”的成功上 , 一再下令收缩陆军军工生产 , 裁减陆军军备 , 转而加强空军海军的实力 , 1941年9月又命令陆军总部解散40个步兵师 , 将裁减下来的人力调至工业方面 。 1941年下半年同上半年相比 , 陆军武器生产平均下降了38%左右 。
战争的准备和实施离不开国家强有力的经济保障 , 军队作战离不开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 希特勒置这个常识于不顾 , 绝非偶然 , 主要是他盲目推崇“闪击战”所致 , 是这个理论虚弱本质的暴露 。

后勤|败于后勤,熬死三军,东线德军后勤究竟有多糟糕?
文章图片
以色列历史学家克列威尔德认为:“以辽阔的苏联领土为战场的苏德之战 , 同时也是一场补给战 , 德军进攻苏联以失败告终 , 原因固然很多 , 但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补给的失败 。 ”
隆美尔在非洲吃了败仗以后也有所体会地说:“充足的武器、油料和弹药储备 , 是军队能坚持紧张战斗的首要条件 。 事实上 , 在战斗打响之前 , 双方的军需官就已经在打仗 , 并决定着战斗的结局 。 没有枪炮 , 最勇敢的士兵也无能为力 , 没有充足的弹药 , 则枪炮毫无用处;而在机动作战中 , 没有运油车的伴随保障 , 枪炮弹药都起不了多大作用 。 保养和维修也应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同敌人相等 。 ”

后勤|败于后勤,熬死三军,东线德军后勤究竟有多糟糕?
文章图片
与希特勒单靠“闪击战”取胜而忽视后勤保障的思想相反 , 斯大林在苏德战争中很重视后勤工作 。 他把后方的巩固性放在经常起作用的5个致胜因素的第一位 , 用了很大的精力抓战争的经济基础 , 抓军队后勤的改组和建设 。
朱可夫开始不同意苏军后勤组织体制的改革 , 不赞成建立独立、统一的后勤系统 , 说后勤改革草案的作者“想让后勤压倒总参” 。 但通过战争的实践 , 他改变了这一看法 , 认为改得好 。 在战后他写的回忆录和有关文章中也一再强调现代战争条件下后勤的重要 。分页标题
战前 , 苏联对后勤保障虽有相当准备 , 但通过战争初期的检验 , 证明还存在不少问题 。 如物资储备的配置过于靠前 , 展开太晚;对敌人突然袭击的可能性缺乏认真的研究和正确的对策 , 只注意战略进攻的后勤准备而忽视了战略防御的后勤准备、后勤机动性差 , 组织体制不适应战时要求等等 。
可贵的是 , 苏联发现了这些问题 , 就迅速研究解决 , 并加以改进 。 如战争打了一个月后 , 斯大林就亲自抓了苏军后勤组织体制的大改革 。 首先从总部、方面军、集团军这几级入手 , 自上而下建立新的后勤系统 。 在总部一级 , 由国防副人民委员兼苏军后勤部长 , 在方面军、集团军、师、团分别设立后勤副司令员兼后勤部长 , 并新设了各级后勤司令部作为后勤的组织指挥机关 。

后勤|败于后勤,熬死三军,东线德军后勤究竟有多糟糕?
文章图片
【后勤|败于后勤,熬死三军,东线德军后勤究竟有多糟糕?】与此同时 , 苏军迅速改善军队作战的物资供应与各种保障 , 如实行战时动员 , 使国家的生产和一切活动转入战时轨道 , 最大限度地增加军用产品的生产;从前方地区向大后方紧急疏散居民、机关、军事物资和其他重要企业设备 , 到年底共疏散了100万人口 , 1523个工业企业 。 从而保存了一大批军工骨干力量 , 为加速扩大大后方的军工生产基地 , 确保当前作战需要和尔后夺取战略主动权创造了物质条件 。 这也决定了希特勒在苏德战场上必然失败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