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芙妮|市值巅峰170亿,如今彻底退出实体零售!“一代鞋王”错过了什么?

_原题为 市值巅峰170亿 , 如今彻底退出实体零售!“一代鞋王”错过了什么?

达芙妮|市值巅峰170亿,如今彻底退出实体零售!“一代鞋王”错过了什么?
文章图片
编辑:婧雯
来源:正和岛
2020年8月26日 , “达芙妮宣布彻底退出实体零售”的消息 , 成为了当日的热门 。
不少网友在这条热搜之下感叹达芙妮往日的辉煌 , 一代鞋王黯然退场 。
01、 横空出世
达芙妮从出生起 , 就是女鞋界的“优等生” 。
1990年 , 在两位创始人的推动下“达芙妮”成立了 。
1992年 , 改革开放积攒下来的女性消费力迅速释放 , 达芙妮正好赶上这一波机遇 , 凭着时尚的设计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女鞋品牌 。
1996年 , 达芙妮就开始大转型 , 从原来的批发商变成了直销的零售商 , 开始在全国设立直营门店 。
它一度是潮流的代名词 。 S.H.E的广告 , 刘若英的海报 , 从一线城市到小小的县城 , 都能看到达芙妮店铺的身影 。
在当时 , 没有哪个女孩不想拥有一双达芙妮 。
往后这几年是达芙妮的高光时刻 , 它曾连续五年销量稳坐大陆女鞋第一品牌 。
最辉煌的时候 , 每年销量能达到5000万双鞋 , 市场占有率高达20% 。
在2012年 , 门店数量达到峰值 , 共有各种品牌店铺6881间 。
也正是这一年 , 达芙妮销售收入达到105.29亿港元 , 公司控股股东应占利润达到9.56亿港彼时 , 芙妮市值170亿 。 也是达芙妮最后的辉煌 。
时代的脚步并不会因为谁而停留 , “达芙妮”的败落似乎就在一瞬间 。

达芙妮|市值巅峰170亿,如今彻底退出实体零售!“一代鞋王”错过了什么?
文章图片
02、 止不住的衰败
庞大的门店数量带来的经营压力日渐凸显 。
自2012年起 , 达芙妮的销售费用几乎占到收入的一半 。 人工成本更是不断走高 , 从历年公开的财报来看 , 2009年员工人数2.1万 , 工资福利6.7亿港元 , 到2015年员工减少到1.8万人 , 工资福利却达到13.3亿港元 , 人工成本接近翻番 。
另外 , 在那个电商不断发展的年代 , 达芙妮和百度、台湾雅虎奇摩网上商城共同成立了一家电商平台 , 并且在旁人的建议下关闭了京东、乐淘、好乐买和淘宝等线上分销渠道 。
如你所见 , 现在这些电商平台如日中天 , 而达芙妮黯然退场 。
雪上加霜的是 , 2016年 , 达芙妮又在旁人的建议下 , 关闭了阿迪、耐克的代理渠道 , 专心致志做高端女鞋 。
这个决策 , 正好错过了2014-2018五年间中国运动服装市场的陡峭型增长 。
达芙妮的亏损连年扩大 , 连续五年 , 从3.8亿一直到10.7亿港币 , 共计亏损近40亿港元 。
伴随业绩下滑 , 达芙妮走上了闭店的道路 。
相关年报显示 , 自2015年起近五年内 , 达芙妮逐年关闭了827家、1030家、1064家、1016家和2395家实体店 , 年均关店数目高达1256家 , 在2019年起日均关店近7家 。
新冠疫情这只黑天鹅是压死达芙妮的最后一根稻草 。
今年上半年 , 达芙妮的核心品牌业务净关闭67个销售点 , 其中包括24家直营/联营店和43家加盟店 。 截止2020年6月30日 , 达芙妮的实体销售店关停至剩余293家 , 较去年同期的2208家门店数大幅削减将近九成 。
最终 , 达芙妮宣布彻底退出实体零售 。
打败达芙妮的 , 不是百丽、千百度、卓诗尼 , 而是这个时代 。

达芙妮|市值巅峰170亿,如今彻底退出实体零售!“一代鞋王”错过了什么?
文章图片
03、 结语
面对这些 , 达芙妮也在寻求转变 。
它开始打折清理库存 , 升级品牌 , 向电商转型 , 同时也开始走向“轻资产”模式 。
此外 , 达芙妮还在产品中引入运动元素 , 并于2019年9月发布公告称 , 引入运动品牌361度、KAPPA母公司中国动向的高管韩炳祖 , 以寻求运动业务变革 。
或许你有没有意识到 , 你多久没有使用过ATM机了?
我们这一代人亲眼见证了银行网点的减少 , 我们的通讯从写信到微信 , 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从新闻联播到新媒体文章、视频 。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 , 时代的变革 , 终究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 当浪潮拍过来 , 还迟迟停在原地的人 , 只能被掀翻 。
除了迎难而上 , 我们别无选择 。
参考:
《一代“鞋王”达芙妮宣布彻底退出实体零售》钛媒体
《“一代鞋王”达芙妮退出实体零售:真正毁掉你的不是黑天鹅 , 而是灰犀牛》良大师
《关店6000多家 , 一代鞋王达芙妮黯然退场:掉进水里不会淹死 , 呆在水里才会》王耳朵先生
【达芙妮|市值巅峰170亿,如今彻底退出实体零售!“一代鞋王”错过了什么?】《家族内斗、三次变革、亏损关店……“中国鞋王”达芙妮的陨落往事》创业最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