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国内大循环不是闭关自守

原始标题:刘世锦:国内大循环不是闭关自守 , 必要时可实行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政策
刘世锦:国内大循环不是闭关自守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刘世锦出品 | 搜狐智库编辑 | 袁昌佑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日前表示 , 中国经济三季度以来逐步企稳 , 此后激发结构性潜能是首要任务 , 也是国内大循环的核心 。8月27日 , 刘世锦在中国制造大讲堂上强调 , 即使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 但国内大循环不是闭关自守 , 而是开放型的、以内需为主的国内大循环 , 下一步我们需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 他称 , 甚至在必要时可以实行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的开放政策 , 争取国际博弈的主动权 。刘世锦表示 , 激发中国的结构性潜能 , 需要形成一个以都市圈、城市群建设为龙头 , 以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为主体 , 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的“1+3+2”的发展框架 。他指出 , 都市圈、城市群建设有更高的集聚效应和要素生产率 , 接下来应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入市 , 并推动空间规划和公共资源配置的改革 , 按人口的流向分配用地指标 。 “今后十年 , 中国经济80%以上的增长潜能、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 , 基本上都来自于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 。 ”刘世锦强调 , “3”指的是实体经济方面存在的三大短板 。 第一个短板是基础产业效率不高 , 下一步我们需要打破垄断 , 鼓励竞争 , 降低成本 。 第二个短板是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短板 , 我们需要进一步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 , 尤其是做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 第三个短板是高端领域研发创新能力不足 , 要加强源头创新建设 , 打牢长期创新基础 。刘世锦还强调 , 中国消费市场广阔 , 但目前中国仅有4亿中等收入阶层 , 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 将成为改善内需的重要来源 。 另外他指出 , 我们还要将中国这一超级市场的消费能力 , 转化成生产和创新能力 , 努力将中国打造成产业链条效率最高、应变能力最强的生产基地和创新大国 。以下是刘世锦演讲精编:大家都很关心目前的经济形势 。 中国经济上半年的总体表现是符合预期的 , 也出现了一些超预期亮点 。 这一次疫情对中国经济是压力测试 , 出现了一些特点 , 我想有三点 。第一 , 我们原来预期今年的出口会大幅度下降 , 但上半年出口仅是小幅负增长 , 反映了中国出口行业快速的市场应变能力和增长韧性 。 这也再次证明了 , 中国的出口行业是能够经受大风大浪的 。第二 , 需求的恢复速度慢于供给 。 我的解释是 , 供给方面来自于企业 , 但是需求更多的来自于个人 。第三 , 数字化生存 。 由线下转到线上 , 实际上效率是提高了 , 但也确实带来问题:航空业、酒店业、餐饮业等受到一定冲击 。尽管如此 , 中国经济的恢复在全球范围内是走在前列的 。 如果一切正常 , 三、四季度还可以恢复到5%-6%的增长速度 , 全年可争取实现3%左右的增长 。 由于今年的基数低 , 明年可争取恢复到7%左右的增长速度 。 将2020年和2021年的增长速度合在一起看 , 如两年经济增速能平均增长5% , 我们就算是恢复得相当不错 。另外 , 我提出用相对增长率 , 也即中国的增长率和全球的平均增长率进行比较 , 来评价衡量我们的增长状况 。 如果今年我国增长速度达到3% , 全球增长速度为负3% , 两者间的差额将达到6个百分点 。 也就是说 , 中国的相对增长率会达到6% 。三季度后 , 我国经济逐步回到常规的增长轨道 。 一方面 , 我们要防止资金过度流向股市、房市 , 把泡沫再搞起来 。 宏观杠杆率已经提高了 , 我们希望它不要再进一步提升 。 因为我们要防止防控金融风险 。 根据目前一些数据看 , 金融风险有可能是在扩大的 。 另一方面 , 我们应继续拓宽支持实体经济融资的渠道 。在特殊时期 , 宏观政策很重要 。 但经济回到常规轨道上后 , 宏观政策就是第二位的 , 甚至是第三位的 。 最重要的是 , 中国经济仍要保持较好的增长状态和比较高的增长速度 。 我们的注意力一定要转到结构性潜能 。所谓结构性潜能 , 就是指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经济体 , 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等方面所具有的发展潜能 。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些潜能 。第一 , 追赶的潜能 。 目前中国人均收入一万美元 , 而发达经济体的门槛标准大概接近3万美元 , 大部分发达经济体是在4万美元以上 。 这3万美元的差距便是我国追赶的差距 。 我们不应忽略追赶发达国家的任务 , 这3万美元的差距是中国最重要的增长潜能所在 。第二 , 新涌现的潜能 , 也即我们和发达经济体同步 , 且有可能和他们并跑 , 甚至是领跑的潜能 。 主要是两个方面 , 一是数字技术和与之相关的数字经济 , 一是绿色发展 。如何调动结构性潜能?这就涉及到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 为什么要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呢?第一 , 不论是国内循环还是国际循环 , 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在国内 。 第二 , 从国际范围看 , 大国都是以内需为主 。 第三 ,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超大型经济体 ,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统一市场 , 所以和其他大国相比 , 我们更有必要 , 也有可能形成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大循环 。 第四 ,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以服务业为主导地位的增长阶段 , 而服务业大部分仍然是本地化的、不可贸易的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 有现实的需要 , 也符合发展规律 。 事实上 , 我国一直是以内循环为主的 , 当前的经济形势只是加大了内循环为主的需要 。在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情况之下 , 部分外需市场会出现收缩 。 且全球化遭遇逆流 , 国际上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猖獗 , 出现了技术上卡脖子断供的情况 。 我想不限于中国 , 一部分大中型经济体可能被迫实施某种产业备胎战略 。从这个角度看 , 这一段时间讲的国内大循环有和过去不同的特点 。 第一 , 要提高内需的比重 。 第二 , 要提高关键技术和重要产业链的可替代性和抗冲击的韧性 。 这并不意味着对外开放的倒退 , 更不是关起门来自给自足 。 下一步我们不仅要继续对外开放 , 而且需要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我想 , 更高水平的开放有五个特点 。 第一 , 要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市场变化选择开放策略 。 第二 , 要适应开放程度的周期性变化 。 最近几年 , 全球化遭遇寒流 , 但全球化大的方向还得往前走 。 我们过去对全球化的周期性变化估计不足 , 以后要适应这种周期性 。 第三 , 要更有韧性和弹性 , 更具抗冲击性的开放 。 第四 , 基于制度规则的开放 。 第五 , 是能够维护和引领全球化长期发展的开放 。在这种背景下 , 国内大循环是开放型的、以内需为主的国内大循环 , 如何才能循环起来?我提出一个观点 , 即我们需要形成一个以都市圈、城市群建设为龙头 , 以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为主体 , 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两翼的“1+3+2”的结构性潜能框架 。分页标题
刘世锦:国内大循环不是闭关自守
今后十年 , 中国经济80%以上的增长潜能 , 基本上都来自于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 。“1”指的是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 , 为下一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 。 为什么特别强调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因为它有更高的集聚效应和要素生产率 。 今后十年 , 中国经济80%以上的增长潜能、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 , 基本上都来自于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 。“3”指的是实体经济方面存在的三大短板 。 我们的基础产业效率不高 , 主要是因为我们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行政性垄断 。 下一步我们需要打破垄断 , 鼓励竞争 , 降低成本 。 从主体部分看 , 我们需要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 。 通过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中的产业链、产业价值链往上逐步延伸 , 但我们面临的问题是 , 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还不够大 。 从高端来讲 , 我们高端部分的基础研发能力 , 特别是源头创新的能力不强 , 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2”指的是数字技术和绿色发展 。 数字技术和绿色发展是新形成的增长动能 。 下一步实际上是一个大格局 , 一边是实体经济 , 另一边是和它相对应的数字经济 。 数字经济的实体化 , 以及实体经济的数字化带来的潜力非常大 , 而我们的书籍经济处在起步的阶段 。 绿色发展不仅限于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 , 更重要的是 , 它包括了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投资、绿色金融、绿色创新 , 是一个完整的绿色生产体系或经济体系 。在经济复苏的过程中 , 德国和法国提出了复苏的两支柱 , 就是数字技术和绿色发展 。 中国在这两方面起步并不算晚 , 我们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 可以为我国经济的追赶过程提供支撑 , 也可以引领全球范围内发展方式的转型 。概括起来 , “1+2+3”的结构性潜能框架 , 是一个龙头引领 , 补足三大短板 , 两个翅膀赋能 。 把结构性潜能调动起来后 , 才能够把国内大循环这篇文章做好 。 我们下一步深化改革 , 重点是要打通要素市场 。针对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 , 我强调两方面改革 。 第一 , 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 推进集体建设用地的入市 , 让宅基地能够逐步向集体组织之外有序流转 。 第二 , 要推动空间规划和公共资源配置的改革 。 在空间规划过程中 , 需要尊重市场信号 。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信号 , 是人口流动的信号 。 我们应该按照人口的流向分配用地指标和财政补贴资金等 , 并按照人口布局的变化 , 定期调整城市规划 。针对三大短板 , 我们也应该推出一些针对性措施 。 比如在石油、天然气、电力、铁路、通讯、金融等技术产业领域 , 放宽准入 , 促进竞争 。 举例来说 , 在通信行业 , 能否允许民营民营资本和国有资本共同成立一两家电信运营商 , 与目前的电信运营商竞争?这种改革一方面可有效带动投资 , 更重要的是可降低实体经济和全社会生产生活的成本 。 这也是我们近几年供给侧改革强调的降成本 。 所以 , 基础产业领域的改革 , 要降低全社会的基础性成本 。第二 , 要完善社会政策 , 加强公共产品供给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 在我们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后 , 我们应该提出一个新的目标 , 即中等收入群体倍增 , 也就是将现在4亿人左右的中等收入群体 , 通过1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 , 实现翻番 , 达到八九亿人 。中国是一个超大型的消费市场 , 但更重要的是 , 要把这个超大型市场的消费能力 , 转化成生产和创新能力 , 这是国内大循环最重要的内容 。 中国现在有将近10亿人还处于中低收入阶层 , 这部分人的消费能力是最重要的内需来源 。 中国不仅应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 , 更应该成为产业链条效率最高、应变能力最强的生产基地和创新大国 。在创新方面 , 我有个建议 。 在创新居于前列、科教资源丰富的若干城市 , 比如杭州、深圳等 , 应当像当年办特区一样 , 创办高水平的大学教育和研发特区 , 突破现有体制机制、政策的不合理约束 , 在人员聘用、招生、项目管理、资金筹措、知识产权等方面 , 实行特殊的体制和政策 。杭州办了西湖大学 , 开了一个好头 , 我们还应该支持鼓励更多类似的大学和新型研究机构脱颖而出 。 我们需要营造有利于自由探索、催生重大科学发现的机制 , 吸引全球一流人才 , 产生诺贝尔奖级别的研究成果 。 这样一来 , 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创新型大国 。最后我想讲讲对外开放 。 在这个方面 , 我们应该谋划一些更具想象力和前瞻性的重大举措 , 利用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 , 以更大的力度、更聪明的办法推动开放 。 我的建议是 , 在必要的时候打出“三个零牌” , 即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 , 这样可以争取国际博弈的主动权 。 在全球化理念和规则制定上 , 我们应该走到前面 , 对全球开放和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